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城中村”和城市建设“边角料”的闲置用地,这些地方往往成为城市环境卫生治理的难点和痛点。
阳江也不例外。近年来,阳江持续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基层卫生创建活动,不断完善镇村基础设施,改善城乡环境卫生面貌,其中加强城中村及城乡接合部的综合整治,还结合“百千万工程”、乡村振兴,创新做法,推动可持续发展,破解人居环境整治难题,解决影响城乡环境卫生的短板弱项。
阳江市江城区岗列街道岗列村委会一个7万平方米的“建筑垃圾场”逆袭之路则是非常典型的一个案例。
三年前,这里还曾是垃圾堆积如山、人人避而远之的“废地”,如今却变身为市区的繁华夜市。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这里人声鼎沸,许多家庭、青年男女在此聚会、聚餐、运动、游玩。这里还成了阳江市江城区岗列街道岗列村委会军塘村的“钱袋子”。这三年里,为何会有这样的变化,有哪些有益探索值得学习,南方+一探究竟。
借势微旅游引资
成功打造城市休闲旅游综合体
这个垃圾场,并非真“垃圾场”,而是岗列村委会的集体土地,分属军塘下寨和军塘上寨两个自然村。
该集体土地位置非常优越,北面是阳江职业技术学院、阳江市卫生学校等,南面是城南新区。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一直处于闲置状态,成了市区建筑垃圾偷倒点。“脏乱具有传染性,一些人还将生活垃圾随手扔到‘垃圾场’。”岗列村委会党委书记何洪照说,当时这里清理不及时,蚊虫聚集,甚至有臭味,成了该村乃至岗列街道人居环境整治的一大重点、难点,也影响市区公共环境卫生。
岗列村委会为此每年花数万元清理,街道和上级相关部门还针对性打击倾倒垃圾现象,但收效甚微,治标不治本。
盘活才是有效解决的思路,岗列街道和村“两委”很早就达成了共识。按一般理解,利用村留用地开发成商业性房地产,是较为常规的做法。
“大部分村民也不是很赞成。”岗列村委会军塘下寨村干部陈顺说,“由于早些年已享受到城市发展红利,村民都不缺房。而且这也是村最后一块较大的用地,开发完就再也没有可持续收入。”
2020年迎来转机,经过街道、村两委广泛发动招商,最终与阳江本地企业家梁先生达成合作,把该集体土地开发成城市旅游项目——勤力牛花卉综合体。
经过三年开发,“垃圾场”已变成一个集花卉、餐饮、休闲、运动、娱乐于一体的城市休闲旅游综合体。在这里,人们可以游泳、打篮球、打保龄球、高尔夫推杆等,有各类酒吧、轻餐饮,适合年轻人聚会,还有家庭亲子互动游玩空间。此外,还有特色花店、婚礼策划、创意设计等。
谈起项目的快速崛起,梁先生认为核心在于借势和优越位置,“2020年微旅游、短途游兴起,而项目正好处于市中心,非常适合为城市家庭、年轻男女打造日常休闲、娱乐和交流空间”。
闲置用地盘活,每年给军塘村带来了140多万元的集体收入,惠及到岗列村委会军塘下寨和上寨上千名村民,更带动了周边村民的就业,更推动了岗列街道夜经济发展。每到下午,这里开始热闹起来,晚上各色霓虹灯亮起,伴随着人们鼎沸的欢乐声,成了市区最为亮丽的风景线之一。
联营“减压”
轻装上阵实现快速开发
其实,在梁先生看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2020年并不是投资旅游的最好时机,但如果善于把握机会也能突围。
他从联营模式中找到了商业灵感,带着这个想法,招募了一堆“小投资者”。其所在公司则作为平台公司,负责项目整体规划、土地平整、公共设施建设、公区管理、政府资源对接等。小投资者承租一部分地块,按项目整体规划自主开发、建设、经营和管理。
这种模式减轻了投资者压力,提升了项目经营抗风险能力,更让梁先生轻装上阵实现项目的快速开发。这也激发了小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和创造力,为市民打造了一种与众不同的体验空间。目前这里已聚集了80余户商家,许多商家就是一个小综合体。
嘉伯乐体育服务是集轻餐饮、保龄球、高尔夫等业态为一体的小综合体,占地达3200平方米,但整体投资成本却不高。嘉伯乐投资人侯先生算了一笔账,租金+土建+建筑+装修等,首年投资成本并不高。
“当时我们在市区找了好几个室内空间,面积1000平方米左右,首年投资并不比这里少。”侯先生来自江门,在市区内也有类似项目投资,同样投资金额却只有200平方米。这里的3200平方米空间容纳能力更强,能同时为300到400名游客提供服务。还有更大的发展潜力,现在他正规划儿童空间,满足家庭客人的需求,“业态丰富,能增加留客时间,带来更多消费机会。”
和嘉伯乐一样,许多商家都是多业态融合,如餐饮+、体育+,占地面积也很大,且室内外结合。“这种大空间,最大的优点便于为都市人打造一个宽阔、轻松的空间。”勤力牛花卉综合体投资人梁先生如实说。
岗列街道和岗列村委会与梁先生还在积极协调沟通,正规划将项目周边公共空间和勤力牛花卉综合体结合起来开发,打造特色水景、徽式风格园林等更多公共空间,进一步提升项目和城市品质,通过将村集体现有资源的整合、示范带动,促进城村品质提升与基层治理相融合。
上下联动
齐心推动全市城乡环境卫生治理
经过几十年城市化发展过程,阳江市区类似岗列村这样大面积的闲置用地其实越来越少,但面积更小的“边角料”却往往较多,分布零散、形状不规整、难以单独开发建设,因此大多处于闲置状态,也容易成为城市环境卫生整治的死角、难点、痛点。
针对这些难点、痛点,阳江市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阳江重点加强城中村及城乡接合部综合整治,深入整治村容“六乱”、空置地脏乱和河道沟渠,清理乱堆放2.4万宗、乱摆卖1.2万宗、“牛皮癣”近4万处、空置地250多处、水沟约36公里。
该负责人还表示,作为爱国卫生运动的牵头单位,该局积极横向联动各个部门,同时,上下联动,充分发挥基层各单位、组织的积极性,持续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治,不断完善镇村基础设施,改善城乡环境卫生面貌,打造了一批整洁、有序的乡镇、村、社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持续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以岗列街道为例,其充分深化落实“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在城市环卫、安全管理、基础建设等方面拓宽思路、创新做法,初步形成街道、村委搭台、部门参与、企业投资、群众支持的合作共赢模式,为激活闲置用地进行创新型探索。
岗列街道办事处主任梁道党介绍,和岗列村委会的“垃圾场”改造方式相似,其所在的岗列街道和所在辖区各村根据所需,改建零星集体土地为公共配套设施,或进行其他合理化运营使之产生可持续收入,或两者兼而有之。
至今,岗列街道联合辖区各村已改造闲置地6600平方米,一些用地改造成篮球、乒乓球、健身等场所,一些则改为停车场或充电桩等,至今该街道已增加停车位105个、充电桩8个。
当然,在推动城市中的集体土地、留用地的集约利用方面,还可能存在着资金可能不足、用地性质变更、用地指标调剂和招商资源是否充足等一系列变量。因此,阳江在推动“百千万工程”、乡村振兴过程中,加大市、区两级资源统筹力度,正积极解决面临的政策、资源、资金等难题。
尽管城市中的闲置用地整治或许在整个人居环境治理中所占比例很小,但却实实在在优化了市区人居环境,美化了城市形象,提升了周边居民的生活品质,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其一些创新做法更为人居环境的持续性提升,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