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无障碍 | 移动版 | 繁體版

阳西程村镇红光村蚝协会实实在在为蚝民办好事
来源:本站 时间:2008-12-07 00:00 【字体: 】 浏览量:-
转载分享:

  进入12月,又到了一年生蚝的销售旺季,在蚝乡阳西县程村镇红光村,冬日的暖阳倾泻在郁郁葱葱的红树林上。远处,载满生蚝的机船划开波光粼粼的海面,徐徐驶回港湾。红光村蚝协会的谢彦安会长指着码头边十余艘满载鲜蚝的小船告诉记者,现在他们全力搞好销售,希望能把前段时间因台风遭受的损失补回来。

  

  天然养蚝场

  

  程村镇拥有水域面积3500公顷的洋边海,该海与织河交汇,形成“布袋”似的海湾。湾内风平浪静,水流畅通,海水澄净,咸淡水交汇,饵料生物丰富。沿岸有1万多亩连绵红树林,无环境污染,是理想的天然养蚝场。而红光村位于洋边海北岸,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程村镇生蚝养殖就集中在该村。

  红光村人工养殖蚝已有180多年历史。建国后,阳江县政府在红光村成立阳江县海水养殖场——程村蚝场,有员工100多人。当时的养殖方法还是水泥柱自然纳苗养殖。将几根水泥柱插在滩涂上支撑成一个三角形,蚝苗就依附在水泥柱上生长,产量并不高,蚝也瘦。改革开放后,红光村村民逐渐发展私人养殖。1996年,国营蚝场破产,群众开始大规模养殖。程村蚝人工养殖经过不断试验创新,经历了棚架式吊笼养殖、吊柱养殖。目前正在尝试胶丝绳粘蚝吊养。

  

  村里第一个养蚝户

  

  80年代,红光村生蚝养殖还是由程村蚝场负责。当时的谢彦安不甘于天天捕鱼,打起了在国营养殖场区养蚝的主意,当上了村里面第一个私人养蚝户。

  当时,国营养殖场并没有充分利用红光村外延的洋边海养殖海产品。谢彦安看着觉得太浪费资源了。于是,他试着到台山购买蚝苗开始养蚝。2、3角钱一条蚝苗柱,每条柱上面有十多个蚝苗。而一条柱蚝苗都长大后可产一斤的生蚝肉,蚝肉价格高达七八块钱一斤,利润极高。

  1987年,谢彦安与两个村民共出资2万余元合伙开始养蚝。谢彦安当时只能拿出2000多元,因为出的资金少,他就多出力,蚝的看管、技术都由谢彦安负责。1988年,生蚝获得了大丰收,谢彦安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村民看到养蚝可赚钱以后,纷纷开始养蚝。目前,现在全村共有723户,3000多人,家家户户都从事养蚝业。

  

  努力保住程村蚝品牌

  

  程村镇红光村蚝协会成立的时候,谢彦安被推举当上了会长。当时红光村养蚝环境很艰苦,集中体现在村里交通不便利,没有码头、公路。当时村里连一个可以停泊船只的码头都没有,村民从海上运蚝回来,只能等着海水退潮,利用这短短两个小时,将蚝运上岸来。村民运蚝出村也不方便,没有公路,车子都开不进去,生蚝需要村民人工搬运到1000米远的路才能装载上车。

  没有码头就没有发展,要致富,先修路,红光村蚝协会成立后第一件事就是与村委会一道修建了码头和公路,当时最缺乏的就是资金,村里设法向村民集资了一部分,协会再去银行贷了一部分,修建了新的码头和公路。

  蚝协会成立后,协会想蚝民所想,急蚝民所急,努力帮蚝民办实事,办好事。协会帮助蚝民办理各种手续,处理蚝民的日常杂物,让蚝民消除了后顾之忧,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生蚝的养殖上。

  谢彦安介绍,目前程村蚝市场比较散乱,销售没有规章制度。为了保住程村蚝的品牌,防止杂牌蚝借程村蚝的名义出售,现在蚝协会计划在800米长、40米宽的红光村避风港建一个生蚝市场。目前,蚝协会已经向上级反映了这个想法,争取有关部门投入资金,协会也会尽力想办法筹资,争取尽快建设好生蚝市场。

相关文件:


文档附件: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