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无障碍 | 移动版 | 繁體版

阳江市“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
来源:本站 时间:2007-10-11 00:00 【字体: 】 浏览量:-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农业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继续向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方向发展和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重要时期,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订“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如下:

  一、“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我市实际,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出发点,以科技、体制、生产经营方式的创新为动力,充分运用政策和经济手段,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有效供给的同时,调整生产结构,突出地方特色,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大力发展优势产品和优势产业,努力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和产业化水平,逐步建立总量适度、布局合理、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体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二、“十一五”规划的总体目标和计划指标

  我市“十一五”期间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投入产出率和农业生产效益的显著提高,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快速提高和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具体要达到如下计划指标:

  (一)农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139.8亿元,到2010年达到178.4亿元,年均递增5%。其中,种植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54.11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69.06亿元,年均递增5%;

  (二)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4368元,到2010年达到5315元,年均递增4%。

  (三)粮食种植面积每年保持在221万亩左右,通过提高单产,使粮食总量从2005年的76.82万吨,到2010年达到85.5万吨,年均递增2.16%。

  (四)水果从2005年的种植面积125.59万亩、总产29.07万吨,到2010年发展到150万亩、产量达到42.5万吨。

  (五)蔬菜从2005年的种植面积91.27万亩、总产89.89万吨,到2010年达到100万亩、 总产达到100万吨。

  (六)油料作物种植面积稳步发展,面积从2005年36.74万亩到2010年发展到39万亩, 亩产从2005年的135公斤到2010年达到145公斤, 总产5.66万吨。

  (七)南药从2005年的种植面积7.9万亩, 到2010年发展到30万亩。

  (八)花卉从2005年的种植面积3万亩,到2010年发展到10亩。

  (九)水稻生产机械化综合水平从2005年的26.92%,到2010年达到46%以上。

  (十)畜牧业产值从2005年的26.03亿元(现行价),到2010

  年达到46.05亿元,年均递增12.09%。

  (十一)肉类总产量从2005年的12.42万吨,到2010年达到24.475万吨,年均递增14.53%,其中猪肉:16.72万吨,年均递增12.99%。禽肉达到6.98万吨,年均递增19.68%,牛肉达到0.734万吨,年均递增3.25%,其它肉0.0413吨。

  (十二)禽蛋产量从2005年0.7752万吨,到2010年达到1.645万吨,年均递增16.24%。

  (十三)生猪饲养量从2005年的258.56万头,到2010年达到482.106万头,年均递增13.27%。

  (十四)生猪存栏量从2005年的132.01万头,到2010年达到269.08万头,年均递增15.31%,其中母猪存栏量达到29.8万头,年均递增11.56%。

  (十五)肉猪出栏量从2005年的126.55万头,到2010年达到221.93万头,年均递增11.89%。

  (十六)家禽饲养量从2005年的2849.76万只,到2010年达到5952.96万只,年均递增15.87%。

  (十七)家禽出栏量从2005年的1926.27万只,到2010年达到3878.16万只,年均递增15.02%。

  (十八)牛出栏量从2005年的6.9914万头,到2010年达到8.857万头,年均递增4.84%。

  (十九)农村户用沼气从2005年的1.57万户,到2010年达到4万户。

  三、“十一五”期间农业重点发展内容

  (一)完成农业体系建设,强化农业管理服务功能。农业体系主要完成以下建设项目:1、建设阳江市农业局综合大楼;2、建设阳江市农科实验示范中心;3、建设阳江市农作物良种储备中心;4、建设阳江市区域性农机推广中心; 5、建设阳江市农业机械学校综合办公大楼; 6、建设阳江市良种推广中心花生加工厂; 7、建设阳江市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8、建设阳江市农产品检测中心综合大楼; 9、建设阳江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10、建设农、牧业信息服务体系工程;11、建设阳江市畜禽品种改良网络工程;12、建设动植物防疫体系工程;13、建设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工程;14、建设畜牧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小区;15、建设农业现代化生产示范区。通过完善以上设施建设,显著改善农业系统的办公及管理、服务条件,强化农业管理和服务功能,更好地为阳江农业发展服务。

  (二)加强农田基础设施,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要建设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基本农田最基础的水利设施为重点,以完善农田排灌系统、机耕路为主要建设内容,综合改造中低产田,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治理力度。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一规划、突出重点、连片治理、讲求突效”的原则,实施水利措施、农业措施及科技措施综合治理,逐步把基本农田建成“涝能排、旱能灌、渠相连、路相通、田成方、地力高”的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农田。

  (三)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我市要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积极引导和推动本市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作物结构和品种结构。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主要是把一些不适宜发展种植业的低浸田、咸酸田等调整发展水产养殖业或畜牧业。在作物结构调整方面,要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耕地复种指数,重点发展具有本市区域特色和区域优势的园艺类农产品,如花卉、蚕桑、南药、马水桔、西瓜等。在作物品种结构方面,努力提高农作物高效、优良品种的覆盖率。水稻积极推广应用丰产性好、抗性强、米质优的超级稻品种;玉米要发展应用丰产、优质,适宜鲜食和加工的果蔬型甜、糯玉米;番薯要大力推广应用品质优良、适宜加工的五彩薯类品种;花生推广丰产性好、油率高,或保健型优良品种;蔬菜推广市场销路广、耐贮运加工的瓜、椒、姜、芋、豆等品种。要树立品牌意识,以品牌效应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大培育农业品牌的力度,把我市的特色农业和优势农产品如双肩玉荷包荔枝、龙眼、马水桔、西瓜、青梅、蚕桑、蔬菜、花卉、尖椒、南药等培育成远近闻名的农业品牌,不断提高我市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把我市特色农业和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畜牧业要大力发展订单肉鸡和肉猪,推进无公害畜产品生产,促进具有阳江特色的瘦肉型猪、阳江黄鬃鹅、优质山地鸡、肉牛和沿海优质鸭蛋等生产基地的发展。在“十一五”内将我市建设成为珠三角畜禽供应生产基地。

  (四)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一要依法落实农技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调动农技人员工作积极性。二要加强农技推广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技推广服务功能。三要加大良种良法推广力度,提高农业整体效益。要继续实施“种子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等科技项目,加大力度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农作物新优良种;推广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水稻控释肥、生态农业新技术,推广水稻机械化收割技术、农产品保鲜贮运加工等一大批农业新技术,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力争到2010年农业科技贡献率从目前的43%提高到60%。

  (五)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要把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来抓。一是加快发展区域特色产品和优势产业,抓好“一镇一业”、“一村一品”,进一步提高优势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水平;二是落实政策,采取措施,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努力新增一批与农户联系密切的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同时,引导农民在自愿原则的前提下,建立一批“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依靠龙头企业和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农业生产标准化和机械化进程,并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有针对性地建立一批农产品市场,积极扶持农民营销组织的发展,不断拓展农产品营销渠道,切实解决农产品“销售难”和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

  (六)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促进我市农业生产上一个新台阶。一要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将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成技术力量强、设备先进、配套齐全的市农产品检测中心。二要加强农业生产过程的监管。强化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和使用的全程监管。通过狠抓生产源头和建立农产品上市前质量监测制度,保证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三要抓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建成一批优质粮、蔬菜、水果、南药等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区,积极发展标准化生产。通过建立示范区、示范点,树立典型,以点带面,不断推动我市农业标准化工作。四要加快农业健康栽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推广各项健康栽培新技术,指导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和加工,科学合理使用肥料、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和灌溉、养殖用水,加强动植物病虫害的检疫、防疫和防治工作,推广生物防治技术,提高农产品分级、包装、保鲜、贮藏和加工标准化水平。五要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力度,整顿农资市场秩序,强化农产品产销过程的监管,加大农业行政执法力度,深入开展农资打假、农药、兽药、违禁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力度和执法力度,将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农产品杜绝在市场之外。

  (七)发展健全农业信息体系。要加快建设农业信息网,让农业信息迅速进村入户,为广大农户传递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市场信息、种养技术和政策法规等,减少农民组织生产的盲目性,提高农产品在省内外和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最终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八)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采取优惠政策,引导和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产品上市期和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托宽农民就业空间,促进农村经济高效快速发展。

  (九)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一要建立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网络;二要办好农机示范点,以点带面,推动农业机械化全面发展;三要加大农田综合整治力度,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推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为全面实施农机化创造有利条件;四要以实施省人大议案项目为契机,广开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农机化发展步伐。

  (十)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改善和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完善机制,整合资源,综合推进”的思路,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整村推进劳动力培训转移和产业化扶贫为切入点,突出解决山区贫困地区“一保五难”问题。

  (十一)要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要发挥我市资源优势,采取多形式多法方法,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特别要加大花卉、南药等特色农业招商引资,不断优化我市农业结构,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

  (十二)加强农业环保工程建设,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推广农村沼气示范、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综合利用与观光旅游农业工程建设,推进农业污染的资源化治理,提高社会效益和农业生态效益,重点加快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工程建设,按照“猪—沼—果(菜、稻渔)等生态模式,综合利用”三沼“(沼气、沼液、沼渣),建设生态家园,发展生态农业。

    四、实现“十一五”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农业工作的领导。要把“三农”工作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把各项农业发展指标纳入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实行任期目标管理,并把责任制的落实情况作为各级干部政绩考核、选拔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

  (二)保证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建立稳定的以各级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农业发展投入体系,切实保证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不少于本级财政支出的12-15%;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示范区建设和农民培训等促进农业发展项目,必须建立稳定的资金支持渠道,足额落实配套资金;对台风、洪涝和干旱等自然灾害要安排应急资金,及时支持抗灾复产。

  (三)给予有效的政策扶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主导和决策作用,出台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积极因素的政策,创建宽松的农业建设政策环境,促使国内外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在市场资源配置中有序流向我市农业建设;建立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支持农产品流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抓好农村土地经营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土地有偿流转机制,促进农业规模经营;落实好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扶贫有关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

  (四)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要积极推进农民绿色证书等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觉悟高、懂科学、善经营的新型农民,使他们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多方引进农业人才,优化农业科技队伍和知识结构,建设一支既掌握农业管理理论又精通农业技术的农业人才队伍,为农业建设提供可靠的智力和人才保障。

相关文件:


文档附件: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