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伊始,班级微信群、QQ群再次活络起来,一些不法分子也乘虚而入,冒充老师收取各种费用的诈骗又“卷土重来”。安徽阜阳市民张女士的孩子是小学一年级新生,9月1日,张女士所在的班级群突然收到一条消息称新学期要预收学杂费268元,并要求家长进入“缴费群”发红包,张女士没有多想,按要求进群缴费后直到陆续有家长发现异常,张女士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
骗子究竟是如何潜入“家长群”的呢?警惕这4个套路:
一、广撒网、搜索QQ群。诈骗分子会直接在QQ内搜索班级群的群聊关键字,出现相关的群聊后冒充老师、家长申请进群,如果没有设置相应的验证机制或者班主任验证不严格,骗子就容易趁虚而入。
二、套近乎、获取进群二维码。有不法分子在校园门口逗留与其他家长闲聊、套近乎,向家长索要班级群的二维码,由于很多群聊设置并未开启“群主确认”功能,不法分子可直接扫码进群。
三、换头像、伺机行动。骗子进群后伪装成学生家长添加班主任QQ/微信,通常会备注为“xxx学生父亲/母亲”,“潜水”观察班主任的活动规律,找机会将自己的头像换成班主任头像并将自己的备注名改为和班主任一模一样,然后在群里发送相关通知,要求缴纳学费、培训费等各项费用。
四、利用时间差,实施诈骗。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很多老师上课期间开了消息免打扰功能,不法分子利用时间差,借机下手,让真老师不能及时发现,进而实施诈骗。
警方提醒,请各位老师和学生家长务必做到以下几点:
务必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银行卡、支付宝、微信、QQ、手机号等信息,切勿随意透露给他人,更不能出租、出借、出售给他人;家长群群主和管理员应加强群内人员身份审核,及时将身份不明人员清理出群,入群人员必须进行身份验证;家长在接到群内收款消息时,应第一时间与老师取得联系,辨别真伪,切勿盲目转账;老师、家长和学生应当提高警惕,增强辨别能力,切勿随意将群二维码提供给他人,切勿邀请不明身份人员入群,防止被骗。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