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要与文化相结合
“现在国内外所说的都是泛题的文化趋势。随着社会文化的整体提高,迫切要求社会文化糅合到现实生活中,而不是把文化和生活割裂开。”上海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博导王大悟说。
他认为,现在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并且是一种泛在的文化。就打造阳江旅游文化品牌,王大悟表示,旅游文化品牌必须深具特色并且唯一,这方面“南海I号”是不错的选择。“南海I号”不应当仅仅是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里的那条宝船,还要下功夫、搞创意打造当代的‘南海I号’。”
王大悟还指出,并非所有的文化都能与旅游结合,旅游是经济产业,以赢利为目的。文化产业则可分为消费性文化、公益性文化、遗产文化等。旅游文化应该是消费性文化中的一部分。“只有弄清楚了文化与旅游的关系,才能在宣传、促销上采取针对性措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王大悟说。
做旅游也就是做文化
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系主任、教授甘巧林说,旅游是一种被赋予了经济使命的文化现象,做旅游就是做文化,建议阳江把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有机结合起来。
甘巧林认为,阳江要打造旅游文化名城,就要加大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实现现代和传统的对话,把现代社会的自然状态、传统文化,依靠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提升,赋予它新的生命。她认为,在文化创意这一理念指导下,阳江需打造一些新的旅游文化景观。阳江形象中应加入“泉、林、食、居”的新符号。同时根据阳江民俗风情文化特色和自然资源,推出“浪漫蜜月岛、游轮新房”等品牌。此外,结合时事,顺应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迎合老年人南“飞”过冬,北“漂”避暑的潮流。
打造特色山海旅游文化
广东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与旅游规划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黄少辉认为,阳江的历史文化可分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土著文化,这种文化出现在秦统一岭南前,是以俚族、僚族等少数民族文化为依托建立起来的,可以归为山的文化;第二个时期是南海文化。这发生在秦统一岭南后,此时阳江隶属南海郡,靠海,故归为海的文化;第三个时期是高凉文化。西汉时设高凉县,归为山的文化;第四个时期是高州文化。南北朝时设立高州,阳江属于这一块,也归为山的文化;第五个时期是阳江文化。自隋朝设立阳江县开始,阳江山海兼备,归为山海文化。
黄少辉认为,阳江山海兼优,可以用“绿”来代表山,“蓝”代表海,用“蓝”“绿”旅游来包装阳江。黄少辉建议,打造一个“蓝绿”旅游产业链,以海陵岛为中心,连接阳江各沿海港口城镇,打造一条蓝色海上航道,并在各景区开通“绿道”,把阳西、阳东、阳春片连接起来,形成系统的旅游产业。
发展高端和首位度旅游
中国国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乔惠民说,阳江是海洋海岛名城、海上丝路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喀斯特田园美景名城。特别是海陵岛具有显著的旅游文化景观组合首位度优势,自然美和人文美紧密结合,具有产业后发优势。此外,海陵岛陆地外围环境也非常优越。
世界三大喀斯特地貌带中的东亚喀斯特地貌带,主要在中国,而其中尤为精华、美丽的一片在粤桂——黔滇地区,而阳江部分地区正好处于这个精华带上,是东亚喀斯特的重要起程地、标志地,具有自然地貌、生物生态的多样性、地域文化、民俗风情多样性。不少资源完全可以跟桂林、漓江媲美。
乔惠民希望广东和阳江各界多推荐各地国土名片与地标,更好地发展创意旅游、高端旅游。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