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无障碍 | 移动版 | 繁體版

阳东区: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阳东乡村振兴事业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下好乡村振兴“先手棋”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来源:阳江新闻网 作者:​许倩 张贝奇 时间:2022-02-24 09:35 【字体: 】 浏览量:-
转载分享:

  2月22日,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提出要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回首2021年,阳东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力促落实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在打好疫情防控攻坚战的前提下,深入推进乡村振兴事业做“新”做“靓”,全区“三农”工作重心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转变。

  阳东正举全区之力,下好、下活乡村振兴这盘大棋,人人奋楫争先,勇立潮头,力促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因地制宜

  现代乡村产业百花齐放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须旺。

  2021年以来,阳东区紧紧牵住产业振兴这个“牛鼻子”,大力实施“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工程,大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因地制宜完善“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产业布局,有效构建了村镇之间各有千秋、百花齐放的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

  近年来,大八镇周亨村的香蕉种植业发展势头迅猛,已跻身为当地支柱产业。2018年,周亨村成立了阳东区裕隆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农户只需劳力入股,合作社提供优质种子和种植技术,收成期利润双方五五分成,若发生自然灾害等生产风险,全由合作社承担。这一“安全着陆”模式,打消了农民创业的顾虑,也充分激起了众人的干劲。

  2021年,周亨村种植苹果蕉、巴西蕉等品种总面积增至3500亩,总产值达1500多万元,同时为600多名当地村民创造了就业岗位和致富机遇。此外,该合作社充分利用老化的蕉地栽培水稻,盘活土地不撂荒的同时,种植出品质优良、附加值高的“五色”生态稻米,成为当地一张色彩缤纷的农产品“新名片”。

  2019年,大沟镇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对虾),该镇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对虾、荔枝等特色产业,通过“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和“公司+基地+农户”等主要经营形式,打造本土特色品牌。目前,该镇养殖对虾总面积逾2万亩,养殖户有370多户,同时正全力打造三丫村万亩以上虾围,渐成规模。另外,该镇新梨村被广东省农业农村厅认定为“荔枝专业村”。

  毗邻沿海,东平镇重点发展海水养殖、海产品精加工产业,发展远洋渔业,深水网箱养殖和健康水产养殖;雅韶镇重点发展海水养殖,旅游观光产业……按照“错峰发展、多维发力”的思路,阳东区科学谋划产业布局,各镇因地制宜,结合特色农产品优势,扎实推进10万亩连片海水养殖、30万亩亚热带水果和5万亩南药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整体打造了大规模、具特色、有名气的乡村振兴产业体系。

  生态美文明兴

  内外兼修

  乡村“颜值”更高

  2021年以来,阳东区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推动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同时注重提升村民文明素养,打造了一批内外兼修、“颜值”更高的美丽乡村,村民生活也更觉舒心、更有奔头。

  走进那龙镇那顿村东园自然村,村道宽阔整洁,民房整齐美观。一条两边种满桃树、逢春时节粉绿相间的“桃花路”蜿蜒伸向远方;不远处的凉亭里,三三两两的村民闲坐聊天、自在舒适。“现在村子变化很大,村道实施了硬底化,村场卫生整洁,环境比以前好多了!”不少村民深有感触。

  新农村建设,关系到农村每家每户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近年来,东园自然村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积极完善村庄公共基础设施,开展农村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四小园”建设,完成“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工作,使得村子村容村貌、生态环境焕然一新,群众的生活环境和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东园自然村的变化是阳东区持续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一处缩影。该区纳入全域人居环境整治共159个行政村(含两个涉农社区)1349条自然村,至2021年底,所有村庄已完成“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792条自然村已陆续完善生活污水治理、巷道硬化、厕所建设、集中供水等工作。

  为破解农村垃圾这一“老大难”题,阳东区建立农村“五边”常态化治理方案和保洁机制,农村垃圾收集点、保洁员配备和生活垃圾收运实现100%全覆盖;全面实行“户分类收集、村长效保洁、市场化转运、区无害化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按照“五有”工作精神,确保全区98%以上的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

  村民的幸福生活,不仅需要生态环境的改善,也需要精神生活的丰盈。目前,阳东区共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72个,实现了全区镇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覆盖。该区整合镇委党校及下属村级教学点资源,邀请党校老师、百姓宣讲团成员等专家学者深入开展宣讲。

  此外,阳东区还积极推动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镇级文化站和省定贫困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文化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完成了15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7个省定贫困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升级完善工作,11个镇文化站全面升级为省二级站以上,成功打造了一个文旅融合点(东平镇瓦北村),建成一个松鼠王国自助图书分馆(粤书吧)和一个那龙镇(文化站)自助图书分馆,为乡村文化传承和全民阅读推广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交流平台。

  集聚人才

  传帮带助力乡村长足发展

  乡村振兴,是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方面的振兴,人才是关键。

  2月8日,阳东区首期乡村振兴人才讲坛在大八镇周亨村乡村振兴人才驿站服务基地举行。5位农业专才能手面向各路村民,逐一围绕“五彩米”种植、香蕉种植如何保质增产、荔枝种植技术和管理方式、牛大力种植与管理、澳洲坚果培育、优质丝苗米种植等农业种植技术进行了经验交流分享。这样“接地气”的生动课堂赢得了良好反响,也为培育农业领域高素质人才队伍提供了良好平台。

  做好人才振兴工作,传帮带可谓促进良性循环的“润滑剂”。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阳东区自始至终没有落下“人才课”,在推动人才振兴事业中,更注重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厚植乡村振兴人才沃土,培养了一大批支撑“三农”繁荣发展的人才队伍。

  阳东区农业农村和水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去年以来,全区共招募55个“三支一扶”大学生,进一步提升了基层服务水平。面向农村基层干部、青壮年农民、农村妇女及农民企业家等不同群体,开展农村人才分类培训;围绕各地农业产业优势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应季”式培训课堂。

  2021年,全区11个镇金融助农业务培训实现全覆盖。大八、塘坪、新洲等镇还创新开展电商人才培训,同时邀请了阿里巴巴集团举行全区电商人才培训;红丰、塘坪等镇组织村两委和镇里干部参与乡村振兴工作培训,各类培训让干部群众做乡村振兴工作心里更“有谱”。

  阳东区还大力实施“乡村专业人才培育工程”,积极推进“广东技工”“南粤家政”“粤菜师傅”三大培训工程,同时开展农村转移劳动能力职业技能培训。去年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共惠及7930人,“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三大工程共培训1527人,有力为乡村人才振兴事业赋能“加码”。

  与此同时,阳东区做好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积极开展服务队送科技下乡活动,为农机购置补贴惠农政策、农业生产投入品的真伪辨别、相关法律法规咨询等方面提供相关服务,助力农业生产。

  党建引领强担当

  共建共赢

  持续增强组织保障

  强化党建引领,筑牢基层“红色堡垒”,树立党员先进模范,是阳东区推动乡村组织振兴的“主心骨”,也是当地实现党建和乡村振兴工作有机结合、相融互促、共建双赢的根源所在。

  为全面夯实基层党组织基础,阳东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落实农村基层组织向党组织报告工作制度,发挥行政村党组织总揽全局的作用,坚持动态管理、滚动整建,常态化开展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排查整顿,2021年共排查确定11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并落实“四个一”措施。

  借2021年被列入“广东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专项改革试点”范围的有利契机,阳东区明确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各级党组织书记的“书记工程”来抓,构建了“党委政府主导、职能部门主推、挂点单位主扶、镇村两级主抓”的四位一体工作体系。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阳东区持续深化推进“头雁”工程,全面加强带头人队伍建设,举办2期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训班和1期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专题培训班,提高村级党组织书记履职能力。选优配强农村基层工作力量,按照省委、市委工作要求,统筹选派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和驻村第一书记,从全区优秀干部、年轻干部中选派25名驻镇帮扶,选派了50名第一书记与省直和中直驻粤、珠海、市直等单位派出的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和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开展工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

  为形成“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局面,阳东区正组织开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县(区)创建活动”,研究制定相关实施方案和具体举措,旨在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切实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加快推动各项乡村振兴任务落地见效。

  值得一提的是,阳东区积极探索三类党组织融合共建,制定印发了《阳江市阳东区乡村振兴“机关·两新·农村”党组织三共建活动工作方案(试行)》,通过组织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两新”党组织与村级党组织在乡村振兴平台上进行结对共建,有力整合各方资源,凝聚战斗力,为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共同发力。

相关文件:


文档附件: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