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无障碍 | 移动版 | 繁體版

阳春市:驻八甲镇帮扶工作队深入调研为乡村振兴把脉定向
“尽己所能为群众多办些实事”
来源:阳江新闻网 作者:​李柳枝 时间:2021-10-25 09:54 【字体: 】 浏览量:-
转载分享:

  “出门后左转,前面有段路比较窄,我们在路口右转……”10月21日上午,记者跟随驻阳春市八甲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以下简称“工作队”)一起走访边缘易致贫户,在前往澄垌村坎头自然村的路上,队员指路的熟悉程度俨然地道的当地人。

  实际上,这支工作队7月1日才正式进驻八甲镇。虽然只有几个月的时间,省委老干部局、中石化广州分公司、广州美术学院三家单位派驻的7名队员,却早已踏遍八甲镇21个行政村(社区)。

  “刚来时心里挺没底的,不知道应该怎么开展工作,也不知道能为当地群众做些什么。”工作队队长王国育坦言,对于队员们来说,帮镇扶村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初时大家都有点茫然。

  于是,工作队立即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全面开展调研工作,重点考察各村脱贫攻坚成果巩固、特色产业发展、集体经济效益、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整治等情况。其中,了解返贫监测工作情况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为此队员们几乎挨家挨户地走访各村的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

  中秋节前,队员黄昊和李生荣到峰高村慰问五保户和低保户,从最后一户人家出来时已经是傍晚6点,山里的天色暗了下来。当返程驾驶汽车经过一处尚未硬底化的窄弯时,两人着实捏了一把汗。道路一侧紧靠山体,另一侧则是两三米高的陡坡。“泥路松软,加之视线不好,我们一人指挥一人驾驶,汽车仍然不容易过。”李生荣回忆,当时一侧轮子有一半是悬空的,好在有惊无险。

  10月19日,李生荣与专门邀请来的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的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查看村民的水稻种植情况。在查看稻穗时,李生荣脚面突然一阵刺疼,原来是被红火蚁咬了。“没想到我使劲跺了两下脚都没把红火蚁甩下来,最后用手才揪出来。”李生荣说。

  无巧不成书。受台风“圆规”影响,八甲镇有水稻倒伏。黄昊到田里查看倒伏情况时,随手扶了一下田埂,没想到一手伸进红火蚁窝去了。至今,黄昊的左手还留有七八个针刺般的伤口。

  记者采访当天,峰高村王羌自然村迎来了几名阳春市交通运输局的工作人员,他们专程到此为一段尚未硬底化的村道进行测绘。原来,工作队队员在走村访户时了解到,因道路问题,还有10多户村民存在出行不便的情况,当即向阳春市交通运输局反映情况,并协同该局对上述道路实施硬底化。

  虽然帮扶工作很艰辛,但工作队队员的心里却是暖暖的。“这里的群众对我们特别友善,不但支持我们的工作,平时也很关心我们的生活。”队员方勇表示,平时不少群众会主动跟他们打招呼,询问他们有什么需要帮助的。

  经过扎实的调研,工作队的思路逐渐清晰,关于八甲镇乡村振兴的脉络也逐渐在众人的脑海里显现——构建“一区一带八产业”。“一区”即为积极推进美丽圩镇建设,打造便民宜居的新时代圩镇;“一带”即为在鹅凰嶂生态保护区和圩镇之间,从阳江蓄能水库下水库到仙湖水库间的沿河区域,重点加强公用设施及配套建设,连镇带村打造八甲乡村风貌示范带;“八产业”即八大农业产业——大力发展乔连水晶鲷鱼、长塘小生花蛋、峰高香丝苗米、乔连油茶、澄垌油唛菜、湾肚澳洲坚果、高屋茄瓜、黄那藿香八大特色产业,打造八甲镇系列特色农业产业品牌。

  “现在工作方向确定了,我心里底气也足了!”不管是对八甲镇的乡村振兴,还是对于工作队的未来,王国育都充满了信心。

  “我们都想尽己所能地为八甲镇的老百姓们办些实事,给这个山区乡镇带来些好的改变。”黄昊说。

相关文件:


文档附件: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