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气温高,田里的水可能不够了,要及时安排人进行灌溉。”每隔一到两天,珠海公交集团驻阳春市八甲镇大坡村第一书记宁仁生都要和工作队往水稻种植基地跑,留意秧苗长势。这里曾是村民口中“杂草比人高”的丢荒地,如今在帮扶单位和村委会精心经营下,成为了村民致富的“金土地”。
阳春市八甲镇大坡村下辖20条自然村,共有贫困人口83户206人,是新时期精准扶贫省定贫困村。近年来,帮扶单位珠海公交集团给大坡村带来了“从外到里”的改变,整合土地资源发展产业,深化教育智力帮扶,推动贫困群众持续增收,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乡村面貌明显变化,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
找准“路子”:
土地流转特色种养
丢荒田成“金土地”
走进大坡村水稻种植基地,远远望去,统一拓宽的机耕路、修葺一新的灌溉渠和连片的高标农田,呈现一派生机勃勃景象,“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绘的美好愿景正在这个小山村实现。
丢荒田变“废”为“宝”,大坡村是怎么做到的?一直以来,该村因灌溉设施陈旧、种植业经济效益低、村民外出务工等原因导致大批耕地撂荒,制约了村域经济的发展。为了打破这一困境,2019年起,帮扶单位和村委会开始筹划复耕复垦,先后投入资金60多万元,铺设机耕路、兴修水利灌溉渠道,发展大坡村特色有机香米。
同时,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由大坡种养专业合作社以每亩地年租金500元的利润统一回租,实现“统一耕种、统一产品、统一管理、统一机械化操作、统一购销”。由于复耕复垦成效突出,大坡村被纳入阳春市丢荒复耕示范基地,得到了阳江市农业农村局和农业科学研究所扶持,农技人员深入一线,指导农民抓好春耕生产。
土地流转外加技术支撑,丢荒田变“金土地”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目前,大坡村已完成木岭、塘面、大田、干地、塘和子更等6条自然村共250多亩丢荒农田的土地流转工作。土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村集体收入增加、产业迅速发展,可谓“一举多得”。
近年来,在扶贫单位的帮扶下,大坡村着力发展蜜蜂、家禽以及瓜果等绿色农产品种养殖,丝苗米新品种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示范基地、油茶种植示范基地及菊花产业基地效益显现,形成了“以短养长、长短结合”发展格局,受益贫困户达45户156人,实现人均稳定增收1500元。
有了产业加持,村民增收的途径多了起来。大坡村驻村第一书记宁仁生告诉记者,贫困户和其他村民通过代管种植、就近就业、土地流转等方式实现了增收。早在2018年,帮扶单位还投入了146.2万元为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入股阳春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年利润约15%。
提升“面子”:
以党建激发内生动力 乡村建设“一呼百应”
村落井然有序,房前屋后整洁卫生,文化广场、观景台、竹林公园、垂钓台、标准化停车场等一应俱全……塘村的变化,让人眼前一亮。穿过竹林公园,一座墙面写着“一个支部、一座堡垒;一名党员,一面旗帜”的建筑格外醒目,这里便是塘村党支部。
塘村是大坡村南面的一条自然村,该村新农村建设的故事,是近年来大坡村以党建激发乡村建设内生动力的缩影。作为省定贫困村创建示范村,塘村以基层党建引领新农村建设,迅速成立村民理事会和党支部。因为缺少办公场所,理事会成员苏贤福带头捐赠了旧宅,翻新成现在的 塘村党支部。理事会成员的无私奉献,深深感染了大家。
党员带头捐资投劳,拆除自家危旧房,出让土地建设公益事业,村民积极响应,义务参与到房前屋后、村头巷尾清理行动中,成效明显。该村还成立“文明卫生理事会”,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主动带头做表率,村民自愿签订了门前“三包”圈养家禽承诺书。大坡村党总支书记黄剑标表示,经过动员宣传,村民积极主动承担起维护村内环境的责任,自觉在圈定的范围内饲养家禽,大家互相监督共同参与,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田成方、路相连、乡风更文明……塘村党建引领新农村建设的示范,为大坡村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思路。截至目前,大坡村共有20条自然村建设新农村示范村,硬底化道路、亮化工程、文化建设及公厕工程、卫生站等5个规划项目已全部完成,总投资约200多万元。同时开展“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环境整治专项行动,打好生活垃圾治理、改厕及粪污治理、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提升四大攻坚战,建成美丽宜居新农村。
筑牢“里子”:
抓好教育扶贫 不让村里一个孩子因贫辍学
“现在的日子好呀,再也不怕台风天屋子漏水了”,坡边自然村的黄志向兴奋地讲起扶贫政策给全家带来的福利,“除了修好房子,我们的孩子还享受到教育资助。”黄志向是典型的因学致贫,曾经,他做着一些零工,一家人住在危房里,省吃俭用仍远远不够负担两个孩子上大学的开支。
了解到黄志向的情况,扶贫工作队为其制定了“一对一”精准帮扶计划。2016年,黄志向一家从砖瓦房搬入了三层的小楼房。如今,黄志向的两个孩子大学毕业,在广州参加工作。凭借能吃苦、勤劳踏实的品质,黄志向在合作社负责管理工作,加上扶持肉鸽养殖、光伏分红等,去年黄志向一家可支配收入近7万元,实现脱贫出列。
5年前,谢静妹的儿子考上了大学,每年3万多元的学杂费,让这个单亲家庭压力巨大。现在,她的儿子又考上了研究生,攻读机械制造方向,她则依靠生产补贴购置面粉等生产资料,每天做一些糕饼维持家用,说起这些,谢静妹心存感恩地说:“感谢党、感谢政府这么好的教育扶贫政策,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
教育扶贫是最好的扶贫方式之一。实际上,大坡村历来重视教育,村内崇文重教氛围浓厚,八甲中学、大坡小学均坐落其中。为确保相对贫困子女不因贫困而辍学,除了对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发放助学金外,帮扶单位投入自筹资金共13.65万元,为孩子们发放生活费补助,其中,小学生每人每年1000元、初中学生每人每年1500元、高中及中专学生每人每年2000元、全日制高等院校每人每年3000元,确保全村孩子不辍学、能上学、上好学。
帮扶单位还通过更换课桌椅、添置新媒体教学系统、购买新校服等,给孩子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此外,大坡村已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实用技能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教育扶贫范围扩展到劳动力人口。如今,大坡村整体公共教育设施不断完善,农家书屋藏书上千册,供村民阅览,并开放电子阅览室,为村民开阔视野、提高贫困户就业能力提供条件。
◎ 记者手记
扶贫干部贫困户
都有一本“明白账”
在大坡村委会门口,记者留意到有一面“精准扶贫工作宣传栏”,上面不仅公开贫困户帮扶责任人及帮扶措施、精准脱贫减贫成效完成情况等信息,还动态更新了党务公开、政务公开、会议情况、村务监督、财务往来、集体三资、政府拨款、公益项目等内容。
宣传栏里张贴的各类报表和名单一目了然,清清楚楚反映了村干部都为群众干了哪些实事。大坡村党员干部以公开透明的工作作风和务实的工作态度,向群众交“实底”,民之所向,不仅增加了村级事务的公开度和透明度,也为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实群众基础。
在扶贫干部心里,也有一本“明白账”。在油茶种植基地,宁仁生介绍,油茶是一种长效经济作物,丰产期能达60年以上;在水稻种植基地,宁仁生又算起账来,按照目前种植规模收成后亩产约560斤,以每斤1.5元来算的话,能实现年总产值超过19万元。“即使帮扶结束后,村民仍能实现长远收益”,宁仁生告诉记者。原来扶贫干部的账是一笔“未来账”。
在贫困户心里,还有一本“明白账”。在交谈中,他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感谢,内心记得最深的就是脱贫攻坚工作为他们生活带来的点滴改变。从他们挂着笑容的脸上,记者能真切感受到贫困户对党和国家政策的支持,感受到村民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满意与信心,相信帮扶单位和扶贫干部是真正把扶贫工作做到了群众“心坎上”。
扶贫成绩单
截至2019年年底,大坡村建档立卡贫困户83户,100%达到“八有”脱贫标准,全部206名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和退出,省定贫困村达到“十有”出列标准。
大坡村有劳动能力贫困户64人,均为稳定就业,就业率及稳定率达100%,人均可支配收入19036.04元。设置公益性岗位4个,优先安排4名贫困户就业。
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政策100%落实。其中,建档立卡在校生45人均已足额领取到生活补助金。已落实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兜底44户67人,达到应保尽保。截至2018年,已完成危房改造5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安全保障实现全覆盖。
帮扶单位共投入299.4万元,用于大坡村入股建设阳春市级光伏电站、参与油茶基地综合性种养殖项目、水稻种植基地项目及完善带贫益贫机制。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