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无障碍 | 移动版 | 繁體版

扶贫济困让贫困户当上“小老板”
来源:阳江新闻网 作者:林显军 谢绍意 时间:2020-06-09 10:12 【字体: 】 浏览量:-
转载分享:

  编者按 2020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也是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10周年。涓流积汇,聚成江海。10年来,我市精心策划每年的扶贫济困日活动,爱心企业和广大市民乐善好施,募集各类善款超过8亿元,有效地促进了我市教育、卫生、养老和助残等事业的发展。

  在今年“6·30”广东扶贫济困日即将到来之际,本报派出记者采访了10年来热心扶贫济困的企业,受助贫困村、贫困户和希望学校,推出《决胜脱贫攻坚 助力乡村振兴》系列报道,宣传我市扶贫济困典型事迹,展示扶贫济困给贫困地区、困难群众带来的喜人变化。


  雷计普坐在竹椅子上,一只手扯动着网布,一只手持剪刀裁剪,动作娴熟灵活。旁人如果不留意被网布半遮住的腿脚,很难想象他是个残疾人。

  6月7日,在阳东区大沟镇寿长村,记者跟随扶贫干部来到雷计普家中,走廊厅堂摆满了钢圈、网布和绳索等生产材料,他正坐在门前忙着裁切。在屋后,一个搭建的钢棚就是生产作坊,工人正按照设定尺寸和工序,将这些材料穿织成捕鱼虾用的地笼。

  “虽然是残疾人,但他很勤奋,头脑也灵活。”市人大办驻寿长村扶贫干部陈汉霄说,雷计普前些年从事养殖业,后来因为行情不好而亏损,一家人陷入贫困。2018年,按照帮扶政策,扶贫工作组为他提供了财政扶持资金和“6·30”扶贫资金共2万多元,并帮助他申请了3万元无息贷款,建起了这个家庭手工作坊。

  雷计普的生活马上有了起色, 虽然是小本经营,但每月都有盈余。他将赚来的钱又投入生产,聘请的工人也逐渐增加,现在每月能生产400个地笼,按照每个10几元利润计算,一家人月收入达到了5000元左右。在村里,雷计普现在也算是个“老板”,作坊聘请了7名工人,都是周围的村民,闲时过来干活,按件计费。

  寿长村紧挨入海口,水质咸淡适中,滩涂养殖和内河捕捞是村民的主要产业,这也是雷计普的地笼畅销的原因。

  陈汉霄说,利用寿长村的河道资源,驻村工作组投入了财政扶贫资金和“6·30”扶贫资金共24万元,支持5户有劳力贫困户建造玻璃钢生计小渔船,发展浅海捕捞,支持 6户贫困户开展养殖业。

  “6·30”扶贫资金的投入,也改变了贫困户雷文右的生活。走进他经营的农村淘宝店,柜台前放着村民网购待取的快件,店内三个大货架摆满了各类日用品和零食,不时有村民进出购买东西。

  因双腿残疾,雷文右一直靠开小卖店为生。他告诉记者,原先的铺面不足20平方米,目前50平方米的新店面是在驻村工作组的帮扶下,在屋前扩建的。工作组还帮助他申请了农村淘宝站点。

  “货物多了,购买的人多了,现在每个月的盈利有1000多元,是以前的两倍。”平时帮助村民网购商品收取快件,收取一点“辛苦费”,加上低保和残疾补助,一家两口也已实现脱贫。

  据了解,自对口帮扶寿长村以来,市人大办积极落实脱贫攻坚和精准帮扶政策,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累计投入“6·30”扶贫资金78万元,用于贫困户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条件,助推乡村振兴项目。2019年年底,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95户183人均已全部实现退出和脱贫。

相关文件:


文档附件: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