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阳春市三甲镇三圩村有件奇事:幼儿园成了扶贫产业。“为乡村幼儿提供优质的学前教育,通过智力帮扶,提升乡村儿童的素质,同时带来产业收益。”谈起幼儿园,村党总支书记刘传真至今还津津乐道。幼儿园的出现不仅是村里破天荒的大事,也生动地展现了三圩村敢想敢干的扶贫故事。
何铭是珠海传媒集团派往阳春市三甲镇三圩村的扶贫干部,从2016年开始,担任三圩村驻村第一书记。全村867户4224人,其中贫困户66户171人。人多,基础设施落后,观念保守,市场意识不强,农民收入低,这是何铭对三圩村最初的印象。
精准扶贫,产业先行。何铭刚到三圩村就开始了扶贫产业的谋划。为了改变村民保守的观念,打破思想的禁锢,他对于产业想得更远更多:如何让“产业+扶志”结合起来,在提高村民收入的同时,不断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
“教育,要给三圩村带来优质的学前教育。”在村干部的帮助下,初来乍到的何铭调研了三甲镇学前教育的实际情况,了解到学前教育的需求还很大。而三圩村刚好位于镇上,村集体又刚好有一块闲置了近30年的建筑用地,这让何铭看到了在三圩村办幼儿园的可行性。
有天时、地利,只差人和了。而恰恰是人和,让这个城里人吃尽了苦头。
村集体用地,要村民全体同意才能使用。何铭和村干部分工协作,做好方案,向每家每户逐一解释,听取村民的意见和诉求。“这样做,是不是想骗走我们的地?”“在村上办幼儿园,我们能建成吗?”“就算建成了,能赚钱吗?”……一连串的问题,在村委会开了大大小小十多次会,总算说服了村民。但刚开完会,回去睡一觉,村民又把昨天的承诺忘了,担忧又开始了。何铭只能干起老本行,在帮扶单位找来了一台摄像机,记录下会议的内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跟村民一一确认,破解了他们三天两头换主意的做法。“没有村干部的鼎力协助,这事没办法干成。”经过这次协商,何铭更懂得如何开展扶贫工作了:“跟村民打交道,既要讲理,更要接地气。”
村里的问题解决之后,就是招商引资了。在招商的过程中,一位在中山经商的乡贤引起何铭的注意。在外事业有成的乡贤想发展家乡的教育事业,回馈家乡,在三圩村的扶贫干部想通过教育带动村民脱贫致富,二者的想法不谋而合,开始了幼儿园的筹建。
2018年9月1日,三甲镇金色风车幼儿园正式开园,总投资550万元,扶贫资金投资55万元,占股10%,租用村集体用地1800平方米,三圩村实现租金和分红双收益,前三年每年固定收益9.2万元,三年之后按经营效益分红,合作为期30年。
在得知三圩村建起了幼儿园的消息后,帮扶单位捐赠了一批绘本、文具、医护用品等,并与珠海的幼儿园联系,为金色风车幼儿园的老师提供跟班学习的机会,同时利用网络直播技术,为学生提供才艺展示的平台,进一步提升金色风车幼儿园的教学质量,让这个省定贫困村焕发新活力。
“第一批43个学生,到现在170个,最多可容纳240个,贫困户优惠入学。”看着宽阔崭新的幼儿园,游乐设施、教学硬件一应俱全,与城里的幼儿园并没有多大区别,何铭感慨万千,两年办了30年的事,30年,可长了,希望“产业+扶志”长久地在三圩村生根长大。
幼儿园开园一个月后,另一个园也开始经营了。
山下幼儿园,山上饲养园。2018年1月三圩种养专业合作社成立,当年10月开始养殖走地鸡,现在年出栏量达30000只。
为什么选择养鸡?一是三圩村基本家家户户都养鸡,有基础,有技术;二是没有形成专业化养殖,收益低,没保障。从这两个实际情况出发,何铭与村干部讨论决定,成立合作社专业化养殖,并通过免费发放鸡苗、保底收购的方式,带动贫困户养殖,进一步壮大三圩村的养鸡产业。帮扶单位则通过认购的形式,帮助三圩村的走地鸡走向市场。
对于养鸡产业,何铭想到了养殖、加工、运输、销售整个养鸡产业链。于是他引进了广东新威农业有限公司,建设三圩村松坪养鸡示范基地,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构建一条从生产到销售的完整的产业帮扶链,引导农户转变经营思路,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从而带动全村经济发展。
单单养鸡,似乎并不能满足何铭的“野心”,他想得更广、更前沿。“以养鸡基地为基础,打造周边农产品展销和物流中心,以及发展田园娱乐项目。”他不仅看到了三圩村的鸡,还看到了周边的百香果、火龙果、食用菌、牛羊肉等农副产品,他还想到了自己是媒体人,在传播、电商和物流上都有优势,可以通过珠海传媒集团宣传推广、开发线上销售平台、完善物流配送体系以及发动主播带货,将扶贫产业引向市场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现在,在珠海传媒集团的帮扶下,三圩村正迈开脚步,开始了以养鸡为中心的、泛产业链的谋划……
扶贫产业,有基础,有市场,才能长久地焕发生命力,创造源源不断的扶贫效益。何铭从城市来到农村,扎根农村,了解村民,读懂这片土地,与村干部共同谋划,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让扶贫产业在这个村庄发展壮大,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在珠海传媒集团的帮扶下,经过四年多的扶贫工作,现在的三圩村焕然一新,以养鸡、切粉、光伏、幼儿园四大产业为依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医疗教育保障。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6年2.6万元/年,增长到2019年9.6万元/年,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7776元增加到2019年的15505元,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5853元增加到2019年的14353元,2019年三圩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八有”,脱贫率达100%。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