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傍晚,驱车从阳春大道出发,不到十分钟就来到阳春市春城街道头堡村,新建的水泥村道贯通全村,外出务工或买卖东西的村民陆续从市区回到村子。在一年前,村子还是另一番光景,扶贫干部蓝志毅回忆,刚驻村开展工作时,村道泥泞不堪,四处都是破旧的景象,外面的人不愿进来,村民出行也很麻烦。
2016年7月,广东省总工会对口帮扶头堡村,驻村扶贫工作组摸实情,出实策,制定了《头堡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年规划》。一年多来,规划已变为现实,村道通畅,产业项目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项目分红等带动了贫困户增收,既“摘穷帽”又“拔穷根”。
修桥筑路破解脱贫瓶颈
头堡村地处阳春市区东面,属城郊结合部。阳春大道至头堡村稔垌自然村公路,是37个自然村7000多村民外出的主要道路,沿线还途经大垌、新两个村。
驻村帮扶干部唐修元在2016年7月拍摄的一段视频,记录了当时公路的实况:因为年久失修,已经见不到半点水泥路面,用砂石临时铺陈着。拍摄的时候正逢雨天,一路上都是大大小小的水坑,外出的村民满腿泥巴。
精准扶贫先修路。在三年规划里,省总工会就将道路改造列为该村的重点帮扶项目,并于去年9月正式动工,今年3月实现通车,全长3.4公里,按三级公路标准设计。唐修元告诉记者,头堡村尚有五条自然村未通水泥路,现在也正在施工中,到今年7月前可以实现水泥路村村通。
在学塘岗和灯芯塘2个自然村之间,灯芯塘桥是近400村民出行的必经之路。由于年久失修,桥墩基础不牢、桥面多处开裂,经鉴定为危桥。了解情况后,驻村工作组自筹20万帮扶资金,对该桥梁进行加固维修,今年3月已修建好。
新自然村村民叶均盛在村口开餐饮店,他告诉记者,虽然头堡村离阳春市区不远,但过去少有外村人进来消费,公路修好后,来往车辆逐渐增多,店里每月的营业额增加了近一倍,“很多村民包括一些贫困户,将部分农产品卖给餐饮店,或送到市区销售,因为路修好了,给整个村子的发展带来机遇和便利。”
长短结合激励村民致富
“2月份出栏了去年养的12头猪,收入三万多元。这个月又买回一批猪苗,比以前打零工有保障多了。”在北寨自然村,贫困户左光来看到扶贫干部的来访,一个劲地讲述自己的脱贫计划,了解有什么新的产业项目,言语中满是感谢。左光来一家六口,三个子女正在读书,还有一个年过七旬的母亲,家庭收入主要依靠两夫妻外出务工及在家务农。
去年7月,根据“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对口帮扶策略,省总工会驻村干部在多方调研后,决定依托阳春养殖业的产业优势,发动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养殖禽畜。有28户像左光来这样的贫困家庭领取了猪苗和饲料。此外还有55户养牛,4户养鸡。
除了养猪的收入,左光来一家今年还从村集体的商铺项目获得了3700元的分红。去年11月,扶贫工作组瞄准商机,在春城市区购买了14卡商铺作为村集体资产,首期租金收入42.18万元,今年春节前,114户扶贫户每户都领到了3700元的分红资金。今年,工作组又统筹专项资金140多万元,入股阳春市的光伏项目,年底也将获得分红。
扶贫先扶志,脱贫先立勤。在扶贫产业谋划过程中,驻村工作组着重考虑“造血型”扶贫,将经济帮扶和激发村民自主性相结合,从短期脱贫向长期发展转变,探索稳定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改善民生提高幸福指数
“去年三月搬到新房子,儿子每年的医疗费也能报销大部分了,真的很感谢党和政府的帮扶。”吴秀英是辽背自然村的贫困户,儿子患有长期的慢性病,家庭十分困难。省总工会驻村帮扶后,帮助购买了医疗保险,每年可报销3000-5000元的医疗费用,还帮助母子俩从泥砖房搬到了新居。
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省总工会驻村干部用辛苦指数换来了村民幸福指数的提升,以“两不愁、三保障、一相当”和退出“八有”标准为参考,围绕教育、医疗、住房、养老和救济等多个方面,提高贫困户的生活水平。
为探索长效帮扶机制,驻村工作组和头堡村两委班子成立了“精准扶贫慈善金”,安排5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每年从村集体资产收益扶贫项目,或从帮扶单位帮扶资金中提取10万元作为慈善金,也对外接受热心人士、企业组织和乡贤的捐赠。
蓝智毅介绍,慈善金制定了严密的管理细则,专门用于解决头堡村特困家庭就医、生产、子女教育和基本生活等难题,也帮助村内开展各类公益活动及公益事业,“已经有两户患白血病的村民申请,并获得1到2万的救助金,一定程度缓解了医疗费用压力。”
记者看到,在头堡小学内,村民文化广场也正在施工,建好后将有篮球场、羽毛球场、休闲健身娱乐器材等设施。作为普惠性的民生工程项目,文化广场既改善了小学的教学条件,也为村民提供了休闲文化的去处。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