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苍蝇、蚊子、蟑螂等“四害”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健康。不过,如今居住市区的市民发现,老鼠似乎从街上蒸发了,公园里也很少受到蚊虫叮咬,以前经常出现在各类厨房的苍蝇、蟑螂也大大减少。这些可喜的变化,都得益于我市创卫以来,采取综合措施进行病媒生物防制所取得的实效。
在漠阳江市区段江边,以前停泊着数百艘破旧的住家船,大量船民以船为家,生活十分艰苦。这些住家船民身处城区,却又与市区环境显得格格不入,周边环境恶劣,“四害”孳生,成为我市创卫工作的一大短板。
“住家船周边杂草丛生,老鼠、蚊子特别多,可难受了!”住在江城区渔委会码头边的住家船民蔡开雄,多年来他和老伴一直靠在江里捕鱼为生。儿子一家在政府的帮助下已于2009年上岸居住,告别水上飘荡的生活上岸安居,成了蔡开雄和老伴一直以来的期盼。
在创卫工作强力推动下,我市投入5200多万元资金对住家船进行整治,按入住安居房、租住廉租房和政府补贴租房三种方式安置船民。今年春节前,包括蔡开雄夫妇在内的所有住家船民均上岸安居,所有住家船进行集中拆解,美丽的江景风光再现。
除了住家船外,市区还有大量闲置地、养猪场、明沟渠、下水道等,都是“四害”理想的栖息和繁殖场所。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市下大力气开展环境整治。
据市创卫办统计,创卫以来,我市对市区131万平方米闲置地进行了清理整治,有许多闲置地还改造成了社区居民休闲活动场所、停车场等。此外,我市还改造明沟4.5万米,下水道修复清淤4.3万米,清理市区生猪养殖场70个,养殖场面积18万平方米,生猪5000多头,“四害”孳生地大大减少,环境明显改善。
完善基础设施加强技术防控
解决“四害”问题,仅靠整治还不够。江城区南恩街道甜酒社区党支部书记黄昌尤告诉记者,甜酒社区属于老旧社区,过去“四害”特别严重,在市、区、挂钩单位以及专家的帮助和指导下,社区大量装备两件“法宝”——毒鼠屋和防蚊闸。
据黄昌尤介绍,开展创卫工作以来,甜酒社区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并完善了防“四害”的基础设施,强化了技术防控。清理整治卫生死角40多处,先后安装了防蚊闸83个、毒鼠屋380个,明沟改暗沟100多米。“现在‘四害’锐减,生活环境好了很多。”黄昌尤说。
如今,市区很多墙角或隐蔽处,都设置了带有编号的筒状毒鼠屋,大街小巷的下水道沙井盖下也安装了防蚊闸。据市创卫办统计,自2015年以来,市区新装毒鼠屋68300多个、防蚊闸43200多个,市区建成区范围内实现了全覆盖。
此外,在省爱卫办、省疾控中心、省有害生物防制协会专家的指导下,我市于2015年3月,建立了粤西地区首个病媒生物抗药性监测实验室,指导有关单位有针对性地使用化学杀虫药物,减少不必要的药物浪费和环境污染,为我市科学、有效地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同时,从2015年以来,市爱卫办、市四害防治中心及各街道办、社区居委,还多次组织病媒生物防制技术和防制知识培训,培养了众多专业技术人才,并加强了消杀药械储备,具有较强的日常防制和应急防控能力,病媒生物防制水平不断提高。
全民参与爱国卫生清扫行动
在综合整治和技术防制的基础上,我市还落实“三个一”环境卫生整治制度,加大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力度,每周五开展卫生大扫除活动,发动全民参与爱国卫生清扫行动,有效降低了“四害”的密度。
市委书记陈小山、市长温湛滨等市领导也多次参与爱国卫生大清扫活动,与市民群众一起开展大扫除,以实际行动引导广大市民积极投身创卫工作。
据市创卫办有关负责人介绍,2015年以来,市爱卫办多次组织开展了全民大清扫行动,并要求在每个星期五,城区所有机关事业单位组织本单位大部分人员到挂钩社区开展爱国卫生清洁行动。在蚊、鼠繁殖高峰季节,我市还加大督查指导工作力度,利用各种媒体增加病媒生物防制知识的公益宣传,建立长效保洁机制,有效减少病媒生物的孳生。
此外,我市还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广东省政府关于H7N9疫情防控的部署,实施源头防控,严格执行活禽经营市场“一日一清洗、一周一大扫除、一月一休市和零存栏过夜”制度,加强活禽调运管控,防控工作取得良好成效,2015、2016连续两年无H7N9病例报告。
根据我市病媒生物监测,我市病媒生物密度显著下降,近3年没有因防控不力导致的甲、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儿童预防接种、慢性病和严重精神障碍疾病防治工作成效明显;辖区内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均远低于国家控制标准;登革热等传染病发病率也是逐年减少。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