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贸市场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出镜率”很高,然而在市民的印象中,市场总是和“脏水横流、垃圾成堆、车辆乱停乱放、摊贩乱摆乱卖”等标签联系在一起。
自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以来,工商部门既当“指导员”,又当“服务员”,不仅对市场软硬件进行升级改造,还实行“市局、分局、工商所”三级联动机制,“5+2”“白+黑”维护市场秩序。如今,建成区内28个集贸市场已完成改造实现大变身,甩掉“脏、乱、差、臭”的帽子,换上了整洁、有序、安全的环境。
现场 体验
市场整洁有序环境舒适
作为创卫“十大工程”之一,集贸市场升级改造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今工作成效如何呢?近日,记者走访市区多个集贸市场发现,各大市场都是清一色的“洁、整、亮”,购物环境十分舒适。
2月28日下午,记者在沿江市场看到,场外的空地划上了停车位,摩托车、小车有序停放。走进市场,只见场内墙壁被粉刷一新,上方换上了拱形棚顶,灯光通亮;熟食类、蔬菜类、水产类、肉类等分区明显,区域标注明晰;摊档台排排对齐,台面是平滑的瓷砖面,边缘筑起了挡水玻璃,原来的排水明沟变成了暗渠;地面也铺上了光亮的防滑瓷砖,十分干爽整洁。保洁员来回清扫,管理员忙着指挥车辆停放,维护市场秩序。除此之外,市场还配置了食品安全检测室、电子显示屏、市场公示栏、公秤处等设备设施,改造了免费公厕。
位于城西街道的顿钵市场曾是创卫“黑点”之一,如今已旧貌换新颜。据介绍,工商部门组织工作人员,争取36万元补贴资金,指导市场开办者共投入60多万元进行软硬件升级改造。上月完工后,顿钵市场以崭新面貌迎接东钵及周边村的广大消费者。
前情 回顾
污水垃圾遍地不堪入目
作为老百姓的“菜篮子”,集贸市场在创卫改造之前却是另一个样子。拿顿钵市场来说,经营者李老板就向记者吐槽:“以前真是不堪入目,让人望而却步。”
原来,顿钵市场开办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设施陈旧,环境卫生差。记者从资料图片了解到,改造前的市场地面坑坑洼洼,满是黑乎乎的脏水和菜根、菜叶、塑料袋等垃圾。摊档台是水泥台面,不易清洗,角落里藏满了污垢。
“整个市场脏兮兮的,吓跑了不少消费者,村民‘舍近求远’到其他市场买菜。生意淡了,不少摊贩因此关门停业,市场的肉菜品种也变得越来越少。”李老板介绍。
除软硬件设施差外,乱停乱放、乱摆乱卖也是集贸市场的一大“顽疾”。沿江市场北门外有一块1000余平方米的闲置地,结果流动摊贩聚集于此,不进市场经营,令工商部门和市场开办者头疼了十余年。经过整治后,如今闲置地上流动摊贩已不见踪影。“过去每天早上6点开始,市场外就乱成一团,车辆行不通,卖菜和买菜的人比市场内的还多。中午摊贩收摊而去,留下满地垃圾和污水。”沿江市场开办者黄老板说。
群众 声音
摊贩生意旺顾客夸环境好
自创卫工作开始以来,工商部门牵头组织打起集贸市场升级改造的“硬仗”,包干督查、挂点帮扶,由6名局领导和机关17个科室分别挂点包干各个集贸市场,市局、分局、工商所三级联动,成立驻场小组,实行人员天天到、效果日日新的“人员、责任、时间、效果”四到位措施,“5+2”“白+黑”协助推进市场升级改造。集贸市场实现大变身,得到摊档经营者和消费者齐点赞。
如今的顿钵市场拥有80多个摊档和商铺,呈现出购销两旺的景象。东钵村村民林女士开心地对记者说:“终于不用天天跑远路了,以后就在家门口买菜,菜品多、环境好。”鱼行档主洪勇南尝到了市场改造带来的甜头,笑得合不拢嘴:“以前买菜的人少,卖活鱼亏本,不敢进货。现在一天能销上一两百斤。”
改造升级后沿江市场同样得到市民点赞。“菜市场变靓了,逛着也心情舒畅,不用再挑地方走或专门穿雨鞋来了。”前来买菜的市民王女士赞道。见记者采访,在此经营了十多年的档主阿云补充道:“以前用的木头台子,长年累月结满了油渍、污水,看着作呕。现在什么都是新的,垃圾有人定时清理,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感觉很开心。”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