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漠阳大地喜迎丰收,城乡差距不断缩小:
这一年,粮食播种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增”,产量创近十八年新高;
这一年,全市十大特色种植业面积超75万亩,农业产业持续发展壮大;
这一年,全市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20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粤东西北第一;
……
回望2024年,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加力提速推进、实现全面突破的关键之年,我市抢时间、抓机遇,兴“三农”固底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市,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在高质量发展大道上阔步前行,努力绘就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画卷。
推动乡村产业全链升级
勾勒漠阳大地“丰收图”
“丰收!”2024年,我市全年粮食实现了播种面积、单产、总产“三增”,超额完成了省下达我市粮油生产目标任务,粮食生产工作连续三年受到省农业农村厅通报表扬。
粮食丰产丰收,为我市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让水稻产量得到稳定提升。”阳西县中源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谢和平介绍,去年公司种植了1900多亩晚造水稻,托管了4000多亩,种植的丝苗米亩产达450公斤,收成不错。
去年,我市从细节着手,出台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方案,除了引导农户增插秧苗,还通过提升耕地质量、示范推广良种、补齐农机短板、强化农技服务、精准田间管理等方法,从细节处总结出提高水稻单产的一系列“巧办法”。
在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同时,阳江积极践行大农业观,以高质量发展为方向,突出做好“土特产”文章,全力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着力构建体现阳江特色、展现阳江优势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收鱼!”10月7日,在离岸近70公里的阳江远海海域,由明阳集团研发投运的全球首台风渔一体化智能装备“明渔一号”第二季养殖示范成功,收鱼4万多公斤,基本实现了从探索试验到规模化发展的重大跨越。
我市创建了两个渔风融合(海洋牧场+海上风电)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首创四桩基加网箱“明渔一号”,2024年投苗10万尾;依托南鹏岛风场研制的一型6000立方米渔风综合利用平台首次投苗1万尾。耕海牧渔,向海图强,续写着阳江海洋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阳春正逐步成为国内夏威夷果加工销售中心。”阳春市星宝坚果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朱其钦表示,当前阳春夏威夷果产业发展势头越来越迅猛,除了加工本地种植的夏威夷果外,公司还收购了1000多吨广东省内、云南及广西等地的鲜果进行加工。
一颗颗小小的夏威夷果,现已成为连接阳春千家万户的“致富果”。目前,阳春夏威夷果种植面积近20万亩,年产量约2万吨,面积和总产量稳居全省第一,带动着广大农户增收致富。
不仅是夏威夷果,我市累计打造了152个全国、全省特色农业产业专业镇(村),并打造一批“小而美”“特而精”特色产业,全市十大特色种植业面积超75万亩,各地特色农业产业正蓬勃发展。
产业的蓬勃发展,让乡村生机勃勃,让广大农民“鼓”起了“钱袋子”,也让城与乡的发展各具特色又收获满满。
行政村集体收入超20万元
缩小差距城乡协同并进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集体强和农民富有机统一的重要途径。
2024年,我市全部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20万元,集体经济总收入达4.49亿元,较去年增加1.01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粤东西北第一。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提高、村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进一步缩小了城乡差距,让城乡向着协同并进的高质量发展方向阔步前行。
为了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我市因地制宜,灵活施策,其中土地“化零为整”集约经营,便是重要方式之一。
丰收时节,在阳春市三甲镇大垌村220亩豇豆基地里,一根根翠绿细长的豇豆挂满藤蔓,村民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熟练地采摘、挑拣……
220亩豇豆基地“化零为整”,让大垌村发生了“大变化”。短短四年,大垌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21年的4万元跃升至40余万元。
“村民担心耕地重新平整规划后分不清楚自己的田,不同意租赁。”大垌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蓝天明说,为解决村民的疑虑,村党委经过多轮讨论,决定航拍出村民耕地的位置,计算出面积,待租赁期满后,采取就近原则,归还给村民方正平整的土地。这一做法得到了村民的一致认可。
2024年,我市大力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积极推动“村企共建”,着力构建农业企业“动”起来、农村资源“活”起来、集体经济“富”起来、村民腰包“鼓”起来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让广大村民共享发展成果。
初冬时节,走进阳东区那龙镇亨垌村,一块块稻田披上金黄的盛装,连片的水稻长势喜人,稻浪滚滚与远山、村庄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以前这些土地无人耕种,慢慢就撂荒了,我们通过建立‘土地信用中心’模式,把分散的耕地资源集中整合管理,种上水稻、南瓜等,让土地重新焕发活力。”看着一片片农田,阳东区那龙镇亨垌村党总支书记邓伯律喜上眉梢。
为了推动土地流转,亨垌村制定了“土地信用中心”实施方案,村民自愿将土地存入“土地信用中心”,由村统一对流转土地进行规划、招商和管理,村民可按相应比例参与租金分红。
利用“土地信用中心”盘活闲置土地,亨垌村大力发展农业产业,村集体经济从2022年的59.6万元,增加至2024年的104万元,且直接带动了200多名村民就业。
去年,我市大力推广“农业生产大托管”“联农带农”“土地信用中心”“股份田”四种模式,动员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农业龙头企业等各方力量参与,因地制宜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富民兴村,以实干实效将高质量发展“施工图”转化为“实景画”,让村民实实在在享受到发展成果。
乡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以“典”带面力促强镇兴村
推动城乡共荣各美其美,最大动力在城市,最大潜力在乡村。阳江以风貌示范带为纽带,串联城乡,美美与共,走出一条城乡协调发展的康庄大道。
2024年,我市干部群众超220万人次参与城乡环境整治,32条风貌示范带连线成片、各美其美,城乡面貌向“干净、整洁、文明、有序”转变,美丽镇村的画卷徐徐铺展。
城乡面貌焕发新颜,乡村发展也迎来了崭新的机遇。
“风貌示范带已经成为我们对外展示特色农产品的‘窗口’。”江城区岗列街道新村党支部书记郑沃绪表示,借助打造风貌示范带的契机,村庄打响了酒文化品牌,通过“驿站+特产”模式,让酒香驿站成为集产业融合、风貌展示、休憩游园于一体的多功能平台,村集体经济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阳江全面铺开美丽圩镇、和美乡村建设,擦亮乡镇人居环境底色,提升公共基础设施成色,各地各部门用“绣花功夫”,描绘出镇村的多彩颜色。
“以前有些房屋外墙比锅底还黑,现在家家变靓了,老少都欢喜。”去年10月,阳春市春湾镇山角村财迳自然村村民钟计庆谈起1个多月来村庄的变化,激动不已。
这个紧靠359国道的村庄,距离春湾风景区仅1.5公里,户籍人口71户297人,常住人口162人。丰收时节站在村口池塘边望去,只见米黄色调外墙的房屋整齐有序,屋前干净的水泥地面铺晒着金黄的稻谷,屋后石山耸立,似一幅精心描绘的水彩画。
2024年,我市持续深入开展“绿美阳江、宜居城乡”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个一”长效机制,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79.26%;全市清理整治农村破旧泥砖房27788座,总体完成率91.81%,其中典型村完成率98%;全市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8.84%。
除此之外,我市以典型村为抓手,全面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去年,我市持续完善提升第一批53个典型村,加快建设第二批84个典型村培育对象,28个典型村达到特色精品村标准。其中,阳东区雅韶镇笏朝村获评2024年省级“美丽庭院”特色村。
强镇兴村,让城乡的差距不断缩小,不断释放出城乡协调发展的活力;也让“城与乡”携手并进,区域协调发展图景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壮大。
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在一系列有力抓手下,一幅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在漠阳大地正徐徐展开。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