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无障碍 | 移动版 | 繁體版

民生社会事业普惠阳江乡亲
来源:阳江新闻网 作者:刘云鹏 高鹏飞 时间:2018-01-05 10:29 【字体: 】 浏览量:-
转载分享:

  新一轮珠海对口帮扶大力发展教育、医疗和就业

  去年12月28日,阳春市春城一小文塔分校,珠海市香洲区第十二小学教师肖粉玲和同事们在此进行教育教学交流活动。这不是肖粉玲第一次和阳江学校结缘,早在2015年的第一轮珠海阳江对口帮扶中,她便作为香洲十二小蹲点领导到文塔分校支教。期间,她为100多名校长、班主任举行了培训讲座,并和当地师生、家长培养了深厚感情。正是有了无数的“肖粉玲”,珠海阳江新一轮对口帮扶的教育、医疗和就业等民生社会事业才得以在广袤的漠阳大地上铺展开来。

  “授人以渔”,精准帮扶医院专科建设

  去年3月,珠海对口阳江新一轮帮扶全面启动,两地的医疗结对帮扶也在原有基础上进入全新阶段。两地医疗结对帮扶以加强受援医院专科建设为重点,通过科室对科室、专业对专业的点对点精准帮扶,培育“拳头”科室,引领被帮扶医院的业务水平,以点带面提升我市医疗卫生服务综合水平。

  经过统筹安排,珠海市6家医疗机构结对帮扶我市6个二级、三级医疗机构,珠海市口腔医院对口阳春口腔医院、珠海市中心血站结对市中心血站、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帮扶阳西县中医院、遵义医学院第五附属(珠海)医院对口阳东区人民医院、珠海市妇幼保健院结对市公共卫生医院、珠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帮扶高新区人民医院。

  一周前,阳东区两名患者早早来到阳东区人民医院泌尿外科,特意来感谢帮助他们恢复健康的珠海专家陈建禄。去年4月,来自遵义医学院第五附属(珠海)医院的普外科骨干专家陈建禄作为对口帮扶专家进驻阳东区人民医院,将腹腔镜手术等先进的医疗技术带到这里,为当地群众带来福音,也填补了阳东区人民医院的多项技术空白,将阳东区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打造成为医院的“拳头”科室。

  去年8月,腹膜后多发巨大脂肪肉瘤让阳东区一位患者痛不欲生,因为肉瘤体积巨大,重达5.2公斤,且和多处人体组织黏连,手术难度大。“这是阳东区人民医院前所未见的一个病例,这种四级手术只有在省级医院才能开展。”阳东区人民医院泌尿外科的医生介绍,幸好有珠海专家坐镇,治疗很成功,也擦亮了阳东区人民医院泌尿外科的招牌。去年10月,在珠海专家的帮助下,阳东区人民医院还成功实施了我市第一例甲状腺旁全切自体移植手术,又实现了另一个“奇迹”。

  结对帮扶除了直接“输血”,更重视帮扶各个医疗机构学会“造血”。在阳东人民医院,陈建禄每次主刀手术,都会手把手将先进技术传授给本地医生,除了要让医院能够“做手术”,还要帮助医院能够“会做手术”。目前,阳东区人民医院已经能够独立开展腹腔镜疝修补、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手术等多项三级、四级手术。此外,在人才梯队培养领域,阳东区人民医院也汲取到了珠海先进经验,理顺并完善了人才培养机制。

  遵义医学院第五附属(珠海)医院结对帮扶阳东区人民医院只是新一轮帮扶工作的缩影。珠海市通过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设备,派出专家队伍加强医院专科建设,接受医院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到珠海进修培训,用三年时间通过“传、帮、带”持续对医院进行整体帮扶,打造市第三人民医院、海陵区人民医院、江城区人民医院三家医院的特色品牌科室,提高综合实力。

  此外,还组织开展珠海名医讲座活动,从珠海各大医院选派名医和学科带头人,计划深入我市各县(市、区)举办18期72场专题医学讲座,培训我市基层医务人员,进一步夯实我市各县(市、区)基层医务人员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同时,组织举办珠海专家义诊队进农村活动,在3年内组织珠海医疗专家队,继续深入我市各乡镇为当地农村居民和渔民开展送医送药义诊活动和医疗卫生知识宣传,让老百姓亲身感受到对口帮扶带来的实惠,同时也让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家喻户晓。

  “四百工程”全方位提升我市教育水平

  珠海阳江新一轮教育对口帮扶以“百家学校结对帮扶工程”“百名校长培养工程”“百名名师培养工程”“百名教研员培养工程”等“四百工程”为重点,整体提升我市教育水平。

  “百家学校结对帮扶工程”组织两地各108家学校结对帮扶,积极引入珠海学校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从管理、资金、设备、人员和技术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和帮助,并定期开展学科教师的教学与教研的学术交流,促进阳江各级学校快速发展。2017年3月,“百家学校结对帮扶工程”完成结对签约,通过捐赠教学设备及援建教学场地、开展“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两地学校互访交流等形式,将珠海的爱心和先进教学理念带到阳江,其中珠海捐赠教学设备及援建我市教学场地总投入300万元。两地教育系统全面共享“粤教云”平台使用、“互动课堂”、课件资源和试题库等,我市学校还引入珠海先进教学评价分析体系,全面分析教学效果和质量,整体提升阳江教育教学水平。

  办好一所学校,优秀的校长是关键。“百名校长培养工程”计划三年内安排50名阳江普通高中校长、50名初中小学校长到珠海优质学校跟岗学习,带动阳江各级学校管理水平快速提升。优质的师资队伍是珠海先进教育的有力支撑,“百名名师培养工程”将充分利用珠海的省、市级教师工作室优质资源培养阳江骨干教师, 并安排珠海教师外出培训名额的20%至30%给阳江骨干教师,一起接受中短期优质培养培训。珠海对口帮扶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珠海市名教师工作室每年为阳江培养100名教学名师,三年共为阳江培养300名教学名师。此外,珠海还注重提升阳江教育教研水平。按照“整体提升、重点突破”原则,“百名教研员培养工程”将分批次安排阳江相关学科教研员、备课组长和骨干教师到珠海跟岗学习,计划每年完成120人培训,三年共培训360人。

  依托珠海职业教育优质资源,我市还引进“双元制”“三二分段”“五步递进”等先进教育理念和模式,重点对阳江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教学诊改等工作进行精准帮扶,努力提高阳江职业教育水平和学生就业率。为进一步提升阳江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新一轮对口帮扶中,两地继续组织开展珠海教学名师巡讲活动,深入到阳江各县(市、区)的中小学举办名师示范课、教学交流或同课异构活动。三年计划开办珠海名师课堂100堂,培训阳江基层教师10000人。

  粤德基地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

  新一轮对口帮扶开展以来,两地共组织在阳江开展各种类型招聘会8场,达成就业意向15000人,这仅仅是珠海帮扶我市劳动力就业的一个缩影。坐落于珠海(阳江万象)产业转移工业园内的粤德合作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心,由珠海对口帮扶阳江指挥部联合珠海阳江两地职业技术院校合作建设,首期已投入建设资金1400多万元。这个全国首家德国“双元制”跨企业培训中心,首创了“双元制”职业教育园区化、企业化模式,开设切削机械工、工业机械工、模具机械工等特色专业。截至目前该中心共有420名学生,经过为期三年的主要技术培训,并通过阳江职院和德国“AHK上海”组织双重考试后,这些学生便可获得大专学历证书和“AHK上海”颁发的德国职业岗位资格证书,成为高标准的德式复合型技能人才。

  基地负责人乔龙阳告诉记者,一家普通企业要把中级工培养到高级工至少要5年,并且只是单一工种,“我们一个专业的学生有七到八个工种,也就是‘复合型人才’。”今年6月,首届“双元制”班将有76名学生毕业,这批学生有相当部分将留在阳江广青金属等两家大型企业工作。“珠海的企业也是毕业生一个选择方向,由珠海阳江共同培养的人才也理应为两地经济社会发展出一份力。”乔龙阳介绍,基地学生到企业实习期间能拿到3000到3500元的月薪,正式入职后上升至5000到7000元,两三年后升值空间更大,“这个待遇不仅在阳江,即便是在珠三角也算是可观的了。”

  于阳江而言,粤德基地不仅是培养一批人才,它还发挥着服务园区生产建设、拉动招商引资等诸多集聚效应。由于受训学员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均在产业园区内,因此该基地还能为园区内数百家企业和数万名职工提供岗前技能培训和中高级技能提升培训服务,方便企业和职工开展培训和学习。“为尽早实现双元制模式本土化,我们开展了大量企业调研,并邀请园区内外40多家企业参观,了解阳江企业用人规格需求。”鸿丰小刀、永光刀剪、托必拓等一批阳江本地五金刀剪企业,都对粤德基地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乔龙阳表示,即便只进行了一年培训的学生,这段经历也为其就业增添不少砝码,不少毕业生进入理想企业。有了粤德基地这样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相信可以为阳江培养大批技术人才,“即便部分学生不在当地就业,走出去后也是最好的宣传载体”。

  据悉,粤德基地二期投资正在进行中,主要用于气动液压实验室、焊接实验室建设,进行师资培训和教材研发等。粤德基地二期增加了模具专业,将招收5个班新生共200人,乔龙阳和珠海对口帮扶指挥部相关负责人相信,只要粤德基地继续严格实施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将来定会成为阳江职业教育和两地共建产业园区的一块闪亮招牌。

相关文件:


文档附件: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