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无障碍 | 移动版 | 繁體版 | English |

禾虫养殖能否成为乡村振兴“爆款”?
——阳江禾虫生态养殖示范推广观察
来源:阳江新闻网 作者:​黄仁兴 李向东 时间:2023-03-10 09:02 【字体: 】 浏览量:-
转载分享:

  禾虫,又被称为“软黄金”,是不少老广食客的心头之爱,其养殖试点在阳江已经有好几年了。近日,市政府发布了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打造“禾虫创新特色园”。那么,目前全市禾虫养殖示范推广的情况如何?如何推动该产业的有序发展?连日来,本报记者深入多个养殖示范点,走访了该行业的专家领导和相关从业人员,对产业发展和前景进行了认真探讨。


  天工开物

  记者走访的第一站是江城区城西街道阮西村禾虫育苗基地和附近的龙湾村。3月2日上午9时许,我们驱车沿着漠阳江边往东南行走,江水缓缓流动,时而迎面一阵凉风,在明晃晃的阳光中,有一种乍暖还寒的滋味,感觉春天来得不缓不急。

  我们来到离市区约15公里的城西基地。“禾虫属环节动物、多毛类的一种水生动物。其状似蜈蚣,脚多于蜈蚣,体色青或红。禾虫的学名为‘疣吻沙蚕’,生长期集中在禾苗抽穗扬花的季节,故在广东、广西俗称为‘禾虫’。禾虫除了产于两广地区,大概只能生长于福建、浙江等省份,显得比较稀缺和珍贵。”基地负责人、阳江职业技术学院水产专业教授、禾虫人工繁育技术团队首席专家陈兴汉开门见山地向记者介绍。

  在基地调研工作的市农业农村局总工程师钟保迁表示,党的二十大提出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他说,禾虫系优质蛋白,也被称为稻田里的“冬虫夏草”,这是实现居民膳食消费结构由“粮菜”型向“粮肉菜果”多元型食物需求转变,从侧重数量向注重食物结构与质量多重目标拓展,改善蛋白营养和身体健康的不错选择。

  陈兴汉指着脚下的泥土向记者介绍,这里原本是丢荒的咸酸田,pH值在3.5左右,铁锈水、硫化物都超标,他和技术团队通过深挖排酸沟、地表水压咸压酸排毒、增施有机肥等改良措施,已经达到“水稻+禾虫”综合种养土壤理想化条件。这首期50亩土地投放禾虫后,通过进一步发挥禾虫改良熟化土壤的功能,既可量产禾虫,又可收获有机稻谷,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大幅增加。

  随后,记者慕名来到与基地隔着一条公路的龙湾村。该村徐大寨自然村50多岁的徐豹告诉记者,他们村的禾虫远近闻名,由于龙湾地处漠阳江下游和大海的交汇处,河涌稻田和浅海滩涂多,是禾虫的理想生长地,他们祖祖辈辈对吃禾虫并不觉得有多稀奇。每年每逢“禾虫造”,也就是仲秋时节,“禾熟虫亦熟”,每隔15天,大概是在农历的初一、十五潮汐的时候,捕捉禾虫最适宜。尤其下过“白撞雨”后,天空通红,半作霞色,这种天色村民叫“禾虫天”。当地有民谚唱道:“天红红,卖禾虫,卖到鸡入笼。”禾虫夜间从稻田的泥中爬出,顺着潮汐往海里漂浮,农民便迎着水流张网捕捞,收获无数,从早到晚穿街过巷叫卖。

  禾虫富含蛋白质,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禾虫》记载:“禾虫,状如蚕,长一二寸,无种类。夏秋间,早晚稻将熟,禾虫自稻根出。潮涨浸田,因乘入海,日夜浮沉……得醋则白浆自出。以白米泔滤过,蒸为膏,甘美益人,盖得稻之精华者也。”阳江名厨严朝佳告诉记者,禾虫作为食材适应性极强,煲、蒸、炒、煎、煮、焖、炖皆宜。禾虫饭、禾虫蒸蛋、酥炸禾虫、禾虫汤都是阳江的招牌菜。禾虫不但是佳肴美味,还是养生滋补保健品,可以进行更广泛的品牌开发,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贵地贵人

  阳江推广禾虫养殖,优势何在,前景如何?3月8日下午,记者专门采访了市农业农村局和市科技局的相关同志。

  市农业农村局渔业发展科科长陈国强介绍说,禾虫主要分布在滩涂、池塘和稻田中,阳江有滩涂面积131平方公里。有许多地域为咸淡水交界处,水质清澈,稻田广袤,给禾虫养殖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阳江产禾虫历史悠久,沿河沿海的龙湾、东砵、石仑、黄什等地出产较多,质量上乘。但随着工农业开发力度的加大,滩涂面积的缩减,禾虫的生长空间受到挤压。在乡村振兴中,如何培植禾虫等新的产业,提高我市沿海沿河滩涂的利用效率,是一篇大文章。

  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科长周天炳认为,“水稻+禾虫”的种养模式,为禾虫提供了一个新的人工生长方式,能使禾虫增产,但禾虫的收获往往要比水稻晚2个多月,现在的关键是要有优质的禾虫种苗及与之成长期相适应的水稻良种,才能不耽误水稻的农时,让群众乐于接受。

  市科技局实验室科科长陈成鹏说:“禾虫与水稻是一种共生的关系,腐烂的稻根和茎叶为禾虫提供营养,水稻根系和中空的茎可为禾虫输送氧气;禾虫以土壤微生物和有机碎屑为食,可减少水稻病害发生,禾虫钻洞可松动土壤,其粪便是优质的有机肥料。按高质量增长和生态发展的理念,‘虫稻共生’是符合当前高质量发展要求的。”

  说起禾虫种苗培育话题,大家纷纷给陈兴汉点赞。阳西县程村镇黄什禾虫养殖基地的梁仿瑜告诉记者:“禾虫养殖需要投入较大的精力,特别是对水源、土壤等环境因素有相当高的要求,多亏有陈兴汉教授的悉心指导,养殖才能顺风顺水,陈教授是我们的贵人。”

  几天近距离的接触,记者对陈兴汉这位脸庞晒得黝黑,像足了地道农民的“禾虫博士”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陈兴汉是湖北恩施人,2005年,从中山大学海洋生物专业硕士毕业后,来到阳江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水产养殖技术,当他得知阳江昂贵的禾虫只能靠野生时,就下决心要以自己的所学对其进行人工养殖。

  经过研究,陈兴汉得出一个结论:要实现人工育禾虫苗,就要先培育禾虫苗的开口饵料和中间培育阶段饲料。为此,陈兴汉在阳东区雅韶镇一小块滩涂地开启了科研之路。

  刚开始时,陈兴汉既是师傅,又是工人。当时阳江上半年没有禾虫苗,为了节约成本,他经常自己下午1点开车到广西钦州拿禾虫亲本,赶回阳江时,已是凌晨4点多。来不及休息,又要抓紧完成禾虫苗的催产、孵化等工作。这种长期不规律作息及不定时饮食,让他患上了胃病。

  2018年,在经过多年拼搏和无数次失败之后,陈兴汉的研究终于取得了喜人的成果。他通过改良禾虫人工催产、授精和孵化方法,实施精准淡化程序,研发出开口饵料和中间培育阶段饲料,首创工厂化人工育苗关键技术,使禾虫存活率较自然繁殖提高了约300倍,让禾虫养殖产业突破了季节性强、成活率低和产量低的瓶颈,并通过精准淡化程序,让禾虫变得适宜在纯淡水环境中生长,实现了内陆山区稻田养殖禾虫的重大模式创新。

  陈兴汉虽然已经多次接受过媒体的采访,但当再次与记者说起这段历史时,他还是有几分激动。

  如今,陈兴汉研究水产养殖的团队也发展成为拥有5位博士、3位硕士的实力团队。“有机稻+禾虫”高质高效种养结合技术模式已被列入2021年、2022年、2023年广东省农业主推技术。

  “禾虫博士”陈兴汉名声在外,经常到省内外交流经验,切磋养殖技术,有些人想高薪把他“挖走”,都被他一一婉拒。陈兴汉说,阳江海河兼优,这里是块贵地,很适宜养殖禾虫,他的事业在阳江。“我相信,阳江禾虫总有一天会成为地理标志产品,成为富民强市的大产业。”陈兴汉寄情于阳江的山水,更对在这里养殖禾虫情有独钟。


  难与不难

  陈兴汉说,禾虫是环境生态的指标生物,只有在环境好的地方才生长,不能投放和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和农药。“水稻+禾虫”的复合种养模式是绿色生态发展,必须有科学规范的生产流程。

  随着禾虫养殖在全市试点的不断增加,陈兴汉变得越来越忙,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但他始终把服务养殖户作为自己的头等大事。

  3月3日上午,记者跟随陈兴汉来到阳东区东平镇马屋村禾虫养殖基地,陈兴汉亲自下田,拿着一把锄头沿着禾虫洞眼多的地方挖出了一坨泥团,然后用手掰开泥土,指着正在移动的大约有0.2厘米宽的几条小禾虫说:“4个月左右的禾虫就这么大,养至10个多月约有0.7厘米宽,那时就可以收捕了。”基地负责人许云色介绍,她去年承包了100亩左右的水田,用于种植有机水稻和养禾虫。禾虫可以多批次投放,实行轮养。目前连同几次购买种苗款、承包租金、基建费在内,她一共投资了160多万元。她说,万事开头难,禾虫养殖需要一套成熟的技术指引,为了尽快掌握养殖要领,她经常邀请陈教授过来指导。

  3月3日下午,记者来到了江城区城西街道东砵村,村民冯和这些年守着30亩滩涂地,捕捉野生禾虫。去年他花6万元买了300万尾禾虫苗投放到田里,收成从原来的每年50多公斤增加到500多公斤,年收入增长10多万元。冯和对记者说,他是看了媒体关于禾虫苗的报道,自己上门找到陈兴汉教授的。冯和坦言,禾虫养殖,你说不难也难,你说难也不难。禾虫对环境的要求很高,在养殖过程中,绝对不能洒农药和化肥,当然也不需要喂养其他饲料,它们主要以水稻腐烂的稻根和茎叶为食,平时可以适当撒些牛粪或白鸽粪,注意水质洁净以及喷淋养护即可。

  为了提高农户养殖水平,陈兴汉的团队经常免费对从业人员开展禾虫养殖技能培训,现在陈兴汉担任负责人的城西冲表育苗基地,已经被定为市委组织部的人才驿站。3月3日下午,记者来到这个基地,看到基地各种设备齐全,一列工厂式大棚的湿土里,禾虫眼密密麻麻地分布着,虫苗长势正盛。

  陈兴汉痴情于禾虫养殖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支持。阳江职院支持他组建团队开展科技攻关。市委组织部助推陈兴汉所在的团队成功入选广东省“扬帆计划”,争取到了150万元的科研经费,省教育厅和市科技局也把他的禾虫研究基地,分别列为广东高校海洋河口特色水产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和阳江市海洋河口渔业资源保护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提供资金支持。市农业农村局多次与陈兴汉团队就这个产业的发展进行深入探讨。

  阳江职院院长李德豪对记者说,乡村振兴首先是产业振兴,禾虫养殖产业是一个很有前途的产业,希望阳江加强产学研几个方面的对接,推动这个产业的良性发展。

  阳江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关德荣表示,发展“水稻+禾虫”的生态种养模式,可以将传统农作物的单一种植结合到现代农业多样化生产上,同时还可以推动撂荒地全面复耕复种,消灭咸酸田、低产田,一举多得,有效促进农民和村集体增收,为乡村振兴赋能。但是一定要搞好产业规划,规范其发展。

  陈国强说:“阳江禾虫业要发展,必须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规划,特别是要探索制定规范化、标准化的养殖流程,降低种苗等投入的成本,把服务配套做好,保障农民的利益。”

  周天炳也认为,要想推动禾虫养殖有序发展,有必要出台产业扶持政策,对种苗给予财政扶贫资金补贴、金融贷款政策支持,解决农户“养不起”和产量增加后的加工配送问题,防范农户发展禾虫产业致贫风险。

  陈兴汉动情地告诉记者,湖北省潜江市耕耘“虾稻共作”小龙虾特色产业20余载,走出了一条产业振兴引领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潜江虾—稻全产业链综合产值突破600亿元,带动20万人就业增收、2万人脱贫致富。他相信经过若干年的不懈努力,“稻虫综合种养”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成果。

  “希望阳江禾虫有一天也能成为像‘潜江小龙虾’一样响当当的特色农业品牌,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爆款’名片。”陈兴汉满怀憧憬地说。

相关文件:


文档附件: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