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已有104年历史的海陵岛试验区南村小学,如家庭般温馨舒适的气息扑面而来。校园虽小但“五脏俱全”,幼儿班、一到六年级教室、综合室、图书馆、篮球场、羽毛球场等一应俱全,老师学生其乐融融。
这所曾被戏称为“教师、校长轮训基地”的学校,如今蜕变成现代化的区“最美乡村小学”,在去年的“区管校聘”改革中成为老师们竞聘的热门学校。南村小学能有今天的发展,要归功于在此坚守28年、一心装着学生和乡村教育的校长、南村小学党小组组长吴爱民。
如磐石般留在乡村小学28年
时间倒回至1990年,那时20岁的吴爱民刚刚大学毕业,得到在市区小学的任教机会。但是,父亲的一席话让她改变了主意:“当老师,你就应该回老家当,用知识改变乡里孩子们的命运。”想到农村小孩一点不比城里孩子差,不平衡的教学资源影响着农村的教育水平,好不容易从山里走出去的吴爱民二话没说,回到老家的南村小学,立志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乡孩子们的命运。
那时候,南村小学是海陵岛最边远的小学,交通不便。每每放学出外去闸坡或是市区,吴爱民必须得肩扛自行车,用脚一步一步翻越大山。学校破旧不堪,泥墙瓦房,到处坑坑洼洼,这样的条件令不少老师退避三舍。28年间,南村小学换了9任校长、182名老师,被戏称为“教师、校长轮训基地”。
吴爱民却没有退缩,即使面对海陵中学、下朗小学、阳东妇联等的调离机会也没有心动。尽管家人多次劝说去市区发展,让儿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她仍像磐石般留在南村小学守护着孩子们。她说:“如果我一个本地人都走了,其他老师更不安心。我是离不开、放不下啊!”
改善学校教学条件留住老师
吴爱民一门心思放在教学和学校发展上,即使在丈夫患癌的最艰难的四年里,她瘦弱的肩膀一边挑起为丈夫熬药、照顾儿子老人的家庭重担,一边备课教课、关心学生,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丈夫病逝的第二天,她忍受悲痛,依然像往常一样用笑脸迎接孩子们。
翻修操场,粉刷教室,新建图书馆,建好学生公厕,在区小学中率先运用电子白板教学平台,购进电钢琴、篮球、画架等教学器材……就这样,从20岁到48岁,从科任老师到教导主任,再到副校长、校长,吴爱民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学校,用自己的心血一步步将南村小学打造成一所现代化学校,让孩子们文、体、艺全面发展。
对于吴爱民所做的一切,同校老师冯太正十分感动。他说:“2001年前,学校只有一栋楼,而且是危楼,教室窗户没有玻璃,钉上一块米袋挡风挡雨。2011年我调回来时完全变了样。有民姐在,这里就像我们的家,会变得越来越好。”
一路上挨家挨户做家访
南村小学新教学楼二楼约10平方米的房间,既是吴爱民的办公室也是卧室,除了教学工具和生活用品,还摆放着一个柜子。打开一看,里面满是她从亲戚朋友那收集起来的旧衣服、被子,洗得干干净净,叠放得整整齐齐。这些是吴爱民的宝贝,因为学校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留守儿童,老人照顾不来,衣服破了就来这里领。
对于孩子们来说,吴爱民如家人,照顾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2002年以前,她住在学校附近的家里,每天下午放学从学校出来,一路上挨家挨户做家访,了解孩子的爷爷奶奶有什么困难、家里有什么需要、与孩子们相处如何。往往走路不到五分钟的路程,她要花上一两个小时。她经常领着饿肚子的孩子回自己家吃饭,每每进市区探亲或学习,她总是捎回一大包衣服发给孩子们。在她看来,只有让孩子们吃饱穿暖,得到像母亲一样的爱,才能更安心专注学习。
曾经有两姐弟,因遭遇母亲残疾、父亲智障、爷爷奶奶高龄,几近辍学。吴爱民像对自己孩子一般,和儿子一起与他们同吃住,为他们付学费、过儿童节,还为他们家贴补家用,俨然成了一家人。姐姐因交不起学费放弃就读两阳中学,吴爱民想办法将她转入海陵中学,和家长协商分付学费和生活费,顺利完成高中学业。“学生走出去了,只要过得好,我做什么都是值得的。”吴爱民欣慰地说。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