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蓝蓝,我为大家讲述西汉南越王的故事……”昨日,“世界博物馆日”广东主会场在广东海丝馆拉开帷幕,在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摊位前,身着红色汉服的智能机器人蓝蓝格外抢眼。时而动动脑袋,时而变换耳朵和眼睛的灯光,蓝蓝就像一个聪明可爱的少年。据该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机器人作为展览的辅助道具,可以为游客提供讲解、咨询的便利,增加了游客与场馆的互动,也增加了博物馆的人气。
“国际博物馆日”现场,78家博物馆各展所长,文化创意产品让观众流连忘返。中山博物馆推出的雕版印刷引来许多市民围观、参与,他们感受到制作的乐趣;在深圳博物馆的摊位里,几位市民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学习剪纸;鸦片战争博物馆推出的创意钥匙扣和书签深受市民欢迎,他们把历史变成实物,鲜活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各家博物馆展出的物品就像一块块磁铁,吸引着观众。
博物馆前人来人往,图片展览区同样人气火爆。《广东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图片展》用60幅图片展出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文物,还有文物普查中的工作概况及成果展示;《牵星过洋图片展》用80幅图片向观众展示了我国海洋贸易的历史,从中国海洋贸易黄金时代的到来,到民间海洋贸易的兴起,航海带来的巨大变化一一呈现在市民面前;《博物馆与文化景观摄影展》精选了60幅图片,将粤港澳人文风情形象展现。
“一次性看到几十家博物馆的机会很难得,不同的博物馆、不同的展览各有千秋。”来自清远的潘先生说,博物馆是了解一个地方及历史的好地方,“世界博物馆日”活动为市民提供了一个更宽广的平台,见识到更多的东西。
免费鉴宝受市民热捧
一藏友带12件藏品鉴真伪
昨日上午,在“国际博物馆日”广东主会场活动现场广东海丝馆北门广场,免费鉴宝现场引来众多市民围观,省文物鉴定站何锋、谢海山和张亮三位专家在此免费为市民鉴宝。
上午9点开始,前来鉴宝的市民络绎不绝。记者在等候区看到,市民手里或拿着特制的精美盒子,或抱着木匣子,或拉着行李箱,每一个人都翘首以待。“这个牛角杂项是1949年以后的,属于仿汉代的现代工艺品。”“这个陶瓷碗所画的凤凰倒过来了,仿了过去的材料和手工艺。”鉴宝现场,专家耐心为市民解答疑惑,从工艺、材质、相关历史知识等多方面为市民比较真品和赝品的区别。
在鉴宝现场,业余收藏爱好者余放中带了12件藏品过来,逐一请专家鉴别。“特别想知道收藏的东西究竟是真的文物还是赝品以及价值如何。”了解到有免费的鉴宝活动,余放中特意带上部分轻巧的藏品,从市区驱车过来请专家鉴定。“我相信专家的眼光,他们比我们要专业得多。” 他说,尽管有藏品鉴定出价值不高,但余放中并不觉得失望,他从此次鉴宝中学到了更多收藏知识。
据了解,除了阳江本地的市民,本次免费鉴宝活动还吸引了部分来自云浮、茂名等周边城市的市民。活动鉴定的藏品中以瓷器为主,还有书画、玉器、钱币、杂项等品类。
省文物鉴定站站长何锋表示,此次鉴定品里大部分为仿品和现代工艺品,也有部分宋代、清代的文物,如瓷碗、花瓶等。“收藏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学习过程,如果没有知识的沉淀,很容易买到赝品。”何锋提醒市民,收藏一定要端正态度,不能人云亦云,听说哪一样东西赚钱就投资。此外,要多学习相关收藏知识,平时可以多到博物馆看看真的文物,或到市场上了解情况。
展文化精品 秀阳江底蕴
特色文化精品让观众大饱眼福
栩栩如生的风筝、精美的漆器、奇形怪状的根雕……在昨日展出的“阳江特色文化精品展”上,我市的众多文化精品让观众啧啧称赞。
活动现场,阳江市风筝协会不仅展出了造型精美的风筝,还有一位91岁的老师傅现场制作风筝,吸引不少观众驻足观看。选材、缠线、上胶,头发花白的老师傅精湛的技艺和专注的神情让观众赞叹不已。“都说风筝‘北有潍坊,南有阳江’,阳江不愧是风筝之乡,老匠人认真、耐心的精神值得年轻人学习。”来自中山的吴女士竖起大拇指点赞。
现场音乐悠扬,来自十八子世界发烧音响博物馆展出的留声机和音乐盒吸引了不少观众侧耳倾听。眼前古老的留声机,让观众仿佛穿越到了颇具年代感的影视剧中。当得知这些展品只占博物馆展品极小部分时,几位观众十分惊讶,“这一趟没白来,真是大开眼界了。”一位游客感叹。
除了实物展览,当天的阳江市文化遗产图片展展出了40幅图片,闸坡古炮台遗迹饱含历史的气息,大澳商会旧址别具一格,东平天后宫还在诉说历史……这些图片以图文的形式将阳江的历史娓娓道来,让观众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了解阳江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对话博物馆馆长
好的博物馆要以人为本服务市民
◎采访对象: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代表、香港文化博物馆署理总馆长林国辉
记者:您认为一个好的博物馆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林国辉:我认为一个好的博物馆要满足三方面的要求,一是整个空间环境即主体建筑除具有特色外,对文物还要具有保护作用,建筑的形象与文物保护二者要兼具。二是博物馆要讲究知识性内容,透过多媒体、静态展示、语音导览等不同手法向观众传递文物背后的故事,使观众明白文物的重要性和保护文物的重要性;三是博物馆要做到以人为本、服务市民,公共设施服务要周全。三者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
我觉得广东海丝馆在这几方面做得很不错,多手法展示历史的同时对文物也保护到位,配套活动也比较丰富。
记者: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博物馆与文化景观”,请您谈一下对这个主题的理解?
林国辉:一些古建筑、古村落都有本来的文化景观和文化脉络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个文化脉络如何保护和传承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博物馆在这个动态进展中扮演的是一个中间联系人的角色,它向公众介绍这个文化脉络的内容和价值,同时给出保护方案。
博物馆提供了一个场所和平台,让公众知悉这些文化景观。通过展示和教育活动,向下一代人讲述这个文化景观的故事和独特价值,增强他们的文化自豪感。自古以来,岭南地区是我国对外交流和贸易的重要窗口,我们身处的海丝馆保留的“南海I号”古沉船,对整个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在这里举办“国际博物馆日”活动,是“博物馆在推动保护文化景观方面担当更积极重要的角色”的重要体现。
将博物馆功能延伸至周边社区
◎采访对象:澳门文化局代表、澳门博物馆馆长吕志鹏
记者:请您谈一下对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印象?
吕志鹏:一整条船搬运到这里,并建成一个博物馆,这本来就超乎想象。作为水下考古主题博物馆,海丝馆本身就具有很大特色。一般的博物馆大都靠展示、导览解决和民众沟通问题,而海丝馆将整个挖掘现场呈现给观众,观众在这里可以掌握挖掘和保护的第一手资讯,应该说是零距离触摸历史,这在全国来说是不多的。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建议广东海丝馆方面可以将最新的水下考古研究成果呈现给市民,使展馆的功能越来越丰富。
记者:如何加强博物馆对公众的普及率和认知度?
吕志鹏:澳门的博物馆有20多家,包括赛车、红酒等多种类型,博物馆的普及率较高。以我自己的工作经验来看,博物馆不缺文物,但缺的是通过怎样的途径去传播知识。
我觉得,不仅要加强博物馆内的功能设置,还要利用好博物馆与周边环境和社区的关系。在澳门,博物馆的功能其实延伸到了社区、街道、旅游景点等民众聚集较多的地方。例如,一个老的旧店铺,我们通过设置展览平台或电子显示屏的形式,让公众通过浏览去了解这个店铺的过去和现在。这不仅针对外地游客,本地市民也同样需要了解这个城市的过去。
其次,博物馆要多举办宣传活动或比赛,让更多市民了解我们。澳门博物馆计划明年邀请一些老人或剧团走进博物馆,通过他们讲述澳门的小故事。照片、文字有时候太乏味,通过有趣的故事述说历史,年轻人会更容易接受。
越来越多市民走进博物馆
◎采访对象:广东省博物馆协会秘书长、省博物馆副馆长刘春喜
记者:在您看来,广东地区的市民对博物馆的认知度如何?
刘春喜:对于观众而言,博物馆有好看的东西和新的东西,对他们有吸引力他们才会去看。现在不少博物馆都会举办很多教育类的活动,很多市民都会带上小孩一起去看。以省博物馆为例,目前日均接待量为4000多人次,每逢节假日观众量上升至7000至8000人次,有些重大节日则过万。数据从侧面反映了市民对博物馆的认知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市民把博物馆作为增长知识和休闲娱乐的场所。
记者:为更好地参观和获取知识,普通市民该如何正确走进博物馆?
刘春喜:我认为,只要市民愿意走进博物馆参观,大多能获取历史、自然、艺术等多方面的知识。当然,如果市民能够通过上官网或其他渠道事先获取相关资讯,带着计划和问题进入博物馆收获会更大,也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相关文物和历史,以及文物背后的故事,也更容易消化所接收到的信息。
记者:就省内的博物馆而言,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功用?
刘春喜:博物馆应该努力贴近市民,把专业知识通俗化,为市民讲好文化故事。每个博物馆都有自己的馆藏特色,如省博物馆是一个综合类型的博物馆,广东海丝馆则特色鲜明,集中展示出水文物和水下考古现场发掘动态演示过程。所以各博物馆应根据自身的馆藏品特点,积极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切实发挥展馆功能,让更多市民从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