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制定了《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花生油小作坊生产加工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稿要求,花生油小作坊应到固定店铺、大型商场等有资质的供应商处选购新鲜的花生,不得采购存储时间超过9个月的花生。
我市花生油小作坊能达到要求吗?昨日,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销售前要进行检测
不得采购存储超过9个月花生
意见稿对花生油小作坊的生产经营作出了详尽的规范要求,据介绍,在原料选购、存储与筛选方面,要求其应到固定店铺、大型商场等有资质的供应商处选购新鲜的花生。不得采购存储时间超过9个月的花生。
此外,在存储仓库方面,要求原料仓应保持清洁、干燥,具有防鼠防虫设备;原料应离地离墙贮存,不得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贮存。高温高湿天气时,原料贮存时间一般不超过5天,原料使用应符合先进先出的原则。生产前应对原料仔细挑选,将未成熟粒、破损粒、霉变粒和陈化粒除去,使用水清洗原料,去除泥沙杂质,降低对花生油质量的影响。
意见稿要求,生产好的成品油存储区应与生产加工区分离,罐体上应标注生产日期,并定期对存储罐(桶)进行清洗消毒,严禁不同批次成品油混放在同一存储罐(桶)内。销售前采用胶体金测试卡等快速检测方法对花生油的黄曲霉毒素B1及过氧化值等安全指标进行检测,经检测合格后方可销售。
记者走访市场发现
榨油小作坊越来越规范
昨日下午,记者走访了市区裕环市场、马曹市场多家花生油小作坊并看到,这些小作坊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指导下进行了整改,环境卫生有了较大改观,生产加工场所也独立了出来,与生活区进行了有效隔离,有一些还做了进货台账,销售前也有检验报告,管理规范,让人放心。
记者在市区文明路裕环市场附近一家花生油小作坊看到,一张“广东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登记证”被老板陈先生挂在店内显眼位置。记者在该作坊看到,仓库、生产车间、成品间等功能区都已用玻璃门进行了分隔,地面干净整洁。
陈先生说,他从事土榨花生油行业近20年了,以前,采用传统烧柴榨油的方式,噪音大,味道浓烈刺鼻,且墙壁污渍多,生产杂物摆放混乱,街坊也经常投诉,生意也不好。
去年6月,他在江城区食品药品监管局的指导下进行了整改,对仓库、生产车间、成品间等功能区都进行了分隔,他还购买了一台全自动的设备榨取花生油,炒豆、压榨、过滤“一气呵成”,油烟少、不易焦,工作效率提高了3倍,安全又环保。
陈先生介绍,他还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完善管理台账,生产出来的花生油在销售前也自行送检。记者从陈先生提供的《食品进货台账》看到,每进一批花生,都会做好登记,包括进货时间、进货量、供货单位、供货单位联系人等信息。陈先生说,完善台账便于管理,一旦出现什么问题,也可以溯源追责。陈先生还向记者出示了一份花生油检验报告,他告诉记者,食品安全是第一位的,销售前检验,他卖得放心,消费者也买得放心。
换了面貌的榨油坊赢得了街坊的信任,生意也越来越好。陈先生说,改造前,一天卖不到50公斤油,改造后,一天能卖100公斤左右。
陈先生表示,《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花生油小作坊生产加工的指导意见》对他不会有太大影响,因为他现在已经按相关要求去做了。土榨花生油讲究的是新鲜,他基本是大约一个月进一批货,用完一批再进一批,存储时间不可能超过9个月。
食药监部门加强监管
规范小作坊生产加工行为
据了解,市食品药品监管局今年6月份正式下发了《阳江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禁止生产加工目录》(以下简称《禁止目录》)。根据《禁止目录》,我市食品小作坊将被禁止生产32类食品,如部分粮食加工品、肉制品等,但河粉、土榨花生油等阳江本土传统特色食品不在禁止范围。
记者昨日从市食品药品监管局了解到,截止9月7日,我市共有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401家,取得小作坊登记证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174家。其中,全市共有花生油生产加工小作坊146家,目前取得小作坊登记证的有40家。
接下来,该局将继续深入开展食品小作坊普查建档。在前期开展食品小作坊调查摸底的基础上,依托街道、镇和食品药品监管所,对辖区食品小作坊进行拉网式普查,深入排查存在风险,并对已登记的食品小作坊、未列入《禁止目录》但未登记的食品小作坊和列入《禁止目录》的食品小作坊分别建档,做到了底数清、档案明。
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要求,各县(市、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按照相关规定加强对本辖区内花生油小作坊的监督、指导、帮扶,督促花生油小作坊加快升级改造,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全面规范花生油小作坊生产加工行为,及时取缔达不到登记证发放条件的花生油小作坊。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