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点餐几乎成为餐饮门店的“标配”,并呈现不可逆转之势,这是时代进步与发展的结果。但一些扫码点餐的乱象也随之浮出水面,消费者的投诉随之增多,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扫码点餐成主流点餐方式
记者走访发现,市内多家餐饮店已推出扫码点餐服务,在某些大型连锁快餐店及连锁品牌饮品店中,扫描点餐的标志牌十分显眼。其中一位餐饮店员工叶女士告诉记者,如今前来就餐的顾客大多都会扫码点餐,不仅直接减轻了他们的工作压力,节省人力成本,还能避免排队等候,减少人流聚集和接触消费。
“也有少量顾客倾向于人工点单。作为一名老板,我更希望顾客尽量选择扫码点餐。”一位牛杂店老板鲍女士表示,通过在小程序上扫码点餐,顾客可以选择堂食和外卖两种就餐方式,不用亲自到店扫码也能下单,既方便了顾客,也为商家带来了许多便利。此外,通常顾客在扫码点餐之后,相关小程序会在顾客的微信里留下“记忆”,并会根据消费记录不定时向顾客推送产品,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增加客户粘性的作用。
扫码点餐同样受到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族的青睐。“每当在外就餐,我都会用扫码方式点餐,只需扫一扫二维码就能完成排队、点餐、结账等,十分方便。另外,身为一名‘社恐’,使用手机扫码点餐可以避免因排队而导致的社交尴尬。”00后小黄说。90后许女士也表示认可,她认为扫码点餐更加便捷,而且自己动手点餐可以防止出现下错单的情况。“比如奈雪的茶、喜茶这一类需要‘排长龙’的饮品店,我可以先在小程序上下单,再从家里出发去拿饮品,就不用花大量时间排队等候了。”许女士说。
纸质菜单不该被“隐藏”
对于扫码点餐,可谓是有人欢喜有人忧。记者在走访过程中,询问了多位老年人是否会使用扫码点餐服务,他们不约而同地摆了摆手说:“太麻烦了,学不会扫码点餐,体验感也不佳。”
而60后吴先生同样面临着扫码点餐带来的“消费烦恼”。“现在外出就餐,大多数餐厅的桌面上都贴着‘扫码点餐’的二维码,没有纸质菜单。虽然我个人比较推崇无接触式的扫码点餐,但是小程序里的菜品几乎都蒙上了一层‘美颜’滤镜,加上没有服务员推荐菜品,我很难精准选择到该店的招牌菜或特色菜。”吴先生表示,仅通过扫码点餐的方式用餐,很容易“踩雷”,特别是前往海鲜饭店就餐,若想吃到新鲜美味的海鲜,都要经过亲自挑选。
针对这一现象,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负责人表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商家提供扫码点餐服务是值得提倡的,但并不意味着要强制消费者使用扫码点餐服务,更不能让纸质菜单“消失”,为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的消费砌上壁垒。消费者有自主选择消费方式的权利,商家应尊重消费者的消费选择权,以及满足不同年龄层消费者的个性化消费需求。
从法律层面出发,《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第十条第一款规定,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广东众君律师事务所律师陈艺丹表示,餐厅经营者只提供扫码点餐服务且拒绝提供人工点餐服务是违反商业惯例的行为,当消费者遭遇餐厅经营者强制扫码点餐的情况,可以拨打12315或登录12315网络平台投诉举报,将由当地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介入调解处理,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亦会对经营者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立案处理。
保护个人隐私不容忽视
随着扫码点餐的普及,强制顾客关注公众号、获取用户信息……各类有关扫码点餐的“后遗症”日益凸显。记者日前走访多家餐饮企业发现,使用扫码点餐时,大部分点餐平台会要求用户提供昵称、头像、位置信息等,有的会要求获取本人手机号码,有的会弹出注册会员页面,也有餐厅要消费者在扫码之后,关注并进入公众号平台才能点餐。
70后黎女士向记者分享了她第一次使用扫码点餐服务的场景,当天,她与家人一同到某餐馆就餐,看着桌面上的点餐二维码,她决定“尝鲜”一把。当她拿出手机扫描了二维码之后,请求获取手机号、获取地理位置、关注公众号、注册会员等提示信息纷纷弹出,一时让她不知所措。“当时吓了我一大跳!”黎女士表示,尽管她已经习惯了扫码点餐的操作流程,但是对一系列获取个人信息的操作仍然感到难以接受。
95后小陈表示,“扫码-关注公众号-点进公众号推送的链接-点餐-手机付款”已成为到餐厅吃饭的固定步骤,后来她才注意到自己已经关注了太多餐厅公众号。“我觉得扫码点餐很麻烦,点餐吃饭还被要求授予个人信息权限,许多个人信息也在无形之中被第三方采集了。”小陈说,她担心使用扫码点餐服务存在泄露个人隐私的风险。
陈艺丹表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恪守社会公德,诚信经营,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得设定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条件,不得强制交易。“当现场就餐消费者只能通过关注或绑定经营者的公众号或小程序点餐,被动授权经营者获取其个人信息时,那么,该餐厅经营者不仅违反法律规定中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合法、正当、必要原则,涉嫌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过度收集,而且消费者个人信息还有被泄露、丢失的风险,侵害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消费者可以通过相关渠道维权。”陈艺丹提醒,广大消费者平时要保护好个人信息,切莫轻易在网上“晒”出相关内容与资料,尤其是一些容易造成个人信息泄露的资料,如快递、外卖订单等,更应及时妥善处理。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