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至,很多商家筹备上演一场促销大战,推出各式各样的消费优惠活动,打折、返券、清仓大促等优惠活动花样百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也紧抓这波购物好时机买买买。有消费者反映,有商家利用消费者的购物热情设置一些消费陷阱,令消费者没有享受到真正的优惠,陷进商家的套路中。那么,市民购物会遇到哪些常见的消费套路呢?
套路1
优惠促销 假打折真提价
近期商超促销活动多,不少商超店铺都推出了打折促销的优惠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消费者的购物热情。记者在市区人民广场附近某商超看到,各大店铺均开启了“打折潮”,推出各种打折优惠活动,有的商品甚至低至3.8折或第二件半价等,吸引了不少消费者前去“剁手”。
市民黄女士和朋友陈女士约好去逛街购物,准备为自己增添一些新的衣物,她对记者说:“现在不少实体店都有打折优惠活动,我看中了一件大衣,标签上原价为899元,现在购买可享受7.8折优惠,折后约700元,便宜了差不多200元,感觉挺划算的。”准备前去付款的黄女士却被朋友陈女士拉住了,陈女士说:“前段时间,该店铺还没推出打折活动前,该大衣的原价就是现在打折优惠后的价格。”这样的打折促销方式,令黄女士感觉打折优惠活动只是商家吸引顾客进店购物的一个宣传噱头。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有的诚信商家确实是打折优惠了,但也有商家会将商品提高价格后再打折,打折后的价格跟平时的价格相差不大。抬高商品价格后再推出折扣优惠,让消费者觉得享受到了优惠,事实上并非如此。消费者要警惕产品的价格陷阱,防止商品价格明降暗升,对于这样的打折优惠,消费者需要冷静比较,切勿冲动消费,不要被打折宣传冲昏了头脑。
套路2
买满返券 陷入“循环消费”
“满200送100”“满350送180”“满400送250”……“买满返券”是近年来越来越流行的一种消费促销手段,不少消费者对此乐此不疲。殊不知,商家推出的买满返券优惠并未让消费者占上便宜,消费者会在商家的忽悠下,凑单返券后买回一大堆用不上的“废品”,遇到售后问题时还被商家以“返券商品不退换”为由拒绝。
市民林女士看到某商超服饰店铺搞“满200送100”的返券促销优惠活动,趁此机会前去“血拼”,其爽快地购买了400元左右的衣服,领到了200元的返券。林女士在购物中发现,该店铺商品的标价很有“规律”,多数商品的价格尾数都是8和9这样的数字,要想凑到返券活动金额,就需要另外购买其他商品,容易进行超支消费。林女士以为,赠送的返券优惠对店铺内所有商品有效。但店员告诉林女士,返券只限特定的饰品使用,并不适用于所有商品。“返券促销看似实惠,实际上就是让消费者在店内多消费,稍不留神容易陷入商家的消费套路中。”林女士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市消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现在很多商家都会开展返券优惠活动,消费者在没有了解清楚规则的情况下,容易掉入商家“购物返券”的陷阱。如返还的购物券只限在一定区域内使用,不可全场通用;商家在商品价格的设定上费尽苦心,仅差一元不能得到代金券,使消费者被动地接受重复购物等情况,掉入“循环消费”的陷阱。
套路3
假“清仓”之名行以次充好之实
有商家表示,岁末年初都会进行一轮换季和清仓热潮,受疫情影响,本轮活动的时间将会拉长,优惠力度也会比往年大。据了解,不少商家为解决现金流和库存问题,早在一个多月前就开始推出清仓抄底活动,将库存商品以优惠的价格卖出去,更好推出新一季度的产品。
“岁末年初正是商家清仓减库存的时候,不少商家会将仓库中的产品打出特价标签销售出去,消费者要注意鉴别商品的质量,以防买到有质量问题的商品。”业内人士透露,商家为了快速回笼资金,减轻库存压力,会以三折、五折的特大优惠折扣来吸引消费者。记者发现,清仓商品旁边有一个展示牌子,上面标有“清仓货品,概不退换”“一切解释权归店铺所有”“换季促销商品不可试穿”等字样。“买回去不合适可以换码数吗?”在市区石湾路某商铺,麦女士拿着一件特价衣服询问销售人员。售货员解释道:“这是清仓货品,价钱很优惠,店里不赚钱,所以不可以退换货。”麦女士表示,特价清仓的货品都打出了不退不换的招牌,买回家后不合适或者出现质量问题也只能自己扛。
市消委会相关人员表示,“清仓甩卖”背后暗藏各种消费陷阱,有商家会以次充好,售卖有瑕疵或者有质量问题的商品,消费者要擦亮双眼,货比三家,对于商家出示某些不平等规定时,要理直气壮说不。
提醒
擦亮双眼 理性消费
面对花样百出的促销活动,消费者应该如何避免掉进商家的消费套路中?市消委会提醒广大消费者,各种节假日或岁末年初促销季来临,也是一年中的消费旺季,面对打折促销、凑单返券、换季清仓等促销活动时,消费者要提高警惕,冷静比较、按需购买,切勿冲动消费。另外,在消费的过程中,市民要做一个精明的消费者,要有意识地向卖家索要购物小票或凭证,若发生维权纠纷,可以在商场的消费维权服务站进行消费维权,也可以向市消委会投诉,当金额过大时,可以采取起诉的途径进行维权。
市消委会提醒,消费者要有消费自主意识,切勿一味听从商家的吆喝,要提高辨别能力,消费时提前了解商家的活动规则,根据商家的活动细则推算出商品的实际折扣。同时,仔细查看商品的质量,不要盲目“贪便宜”,确认降价商品生产日期和等级等信息,以免中了“不良商家”的促销圈套。消费者在采购较多的商品时,在付款之前,也要核对实际商品数量是否与订单商品数量相符,商品价格是否与标签价格一样,避免出现错漏,多方面考虑后再下手也不迟。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