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无障碍 | 移动版 | 繁體版

阳江骨髓捐献者:延续生命的希望
来源:阳江新闻网 作者:张影 时间:2017-09-18 10:55 【字体: 】 浏览量:-
转载分享:

  他们上学、工作、会友……穿梭于大街小巷,与大多数人并无不同。然而,他们却用无私的爱给身处绝望中的人点燃了一个火把,让他们在黑暗中看到光亮,给生命续航。他们,就是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前日,是第三届世界骨髓捐献者日,记者从市红十字会了解到,我市目前采样入库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有1526人,其中5人成功捐献。记者走近成功捐献的志愿者,听他们讲述延续生命的故事。

  首位捐献者李达

  从此他乡多了一位亲人

  “你我素不相识,但真诚感谢您挽救了我的生命,让幼女继续享有母爱。”2014年3月,李达收到一封感谢信,他这才知道自己捐献的造血干细胞救助了一位母亲。身为人父的李达也成为我国第4030位、广东第282位、粤西首位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

  李达是阳春市春城街道农办的一名普通职工。2011年5月13日,已献血多年的李达成为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2014年3月,李达收到通知:自己的造血干细胞白细胞抗原与一名身患恶性血液病的患者配型成功,需要他前往广州捐献造血干细胞。

  “匹配成功的概率就像中500万的彩票。” 3月7日,李达启程前往广州兑现当初的承诺。为了不让家人担心,李达临行前只是说,要跟朋友去广州玩几天。而他向单位请假的理由也是,要去办点“私事”。

  在医院的6天里,李达打了13次细胞动员剂。13日13时15分,经过近5个小时,李达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李达坦言,由于平时运动较少,第三天打动员剂时,头有些发胀,捐完造血干细胞后两三天出现了类似感冒的症状,不过都很快缓解,并没有造成危害。

  虽然在此之前我市乃至粤西都没有一例造血干细胞捐献,也不知道家人是否会理解自己,但李达从未想过放弃。在他看来,能与患者配型成功是一种妙不可言的缘分。“其实也没什么。”李达并没有把这件事看得很特别。提到受助者,李达说,因为身上流着同一种血,她就像自己一位身在他乡的亲人,只要她平安健康就好。

  如今,不少人都会向李达询问关于造血干细胞捐献的事,李达用亲身经历鼓励更多的人加入中华骨髓库。

  军人江亦军

  能救人一命何乐而不为

  “捐献一点造血干细胞就可以挽救一个生命,何乐而不为呢?”2011年5月19日,在一次无偿献血中,从军20年的江亦军得知造血干细胞治病救人的“魔力”,便毅然在《志愿捐献者登记表》上签下了名字。从此,他又多了一个身份——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1991年,18岁的江亦军入伍参军。三年后,江亦军与无偿献血结缘,此后每年都坚持无偿献血。2014年6月,作为阳江边防支队阳东边防大队的一名现役军人,江亦军如往常一样开始一天的工作,然而来自市红十字会的电话却让这一天格外不同。

  “你与一名患者HLA配型相合。”江亦军得知后又惊又喜,他没想到这一小概率事件竟让他遇上,禁不住感慨真的是缘分。与在登记表上签字时一样,他没有丝毫的迟疑,同意捐献造血干细胞,也得到了身为医务人员妻子的支持与鼓励。

  3个月后,江亦军瞒着年过8旬的父亲踏上了捐献之旅。“儿子做的是好事,爸爸支持你。”没有想到江亦军到广州没多久,父亲在媒体报道中得知此事,还特意打来电话。事后,江亦军想,或许这与父亲也是一名军人有关吧。

  江亦军说,可能是身体素质较好,在整个捐献过程中并没有出现异样,只是时间稍长有些枯燥,幸好有志愿者和妻子的陪伴,以及同学战友的鼓励。9月25日,江亦军成功捐出造血干细胞,成为我国第4485位、我市第2例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

  “捐献造血干细胞就跟献血差不多,对身体没有伤害。”江亦军希望更多的人加入中华骨髓库,帮助更多的患者重获新生。

  90后林良民

  一纸承诺4年不褪色

  2015年12月7日下午1时,经过近5个小时的血液采集,1994年出生的林良民顺利完成了造血干细胞的捐献,他的“生命种子”为一名白血病患者带去重生的希望。“90后”的林良民由此成为中国第5316位、我市第3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林良民的善举源自其上大学一年级时的一次无偿献血。2011年,林良民在学校参与献血,采血人员问他是否可以将血液样本送到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时,他想都没想直接签字同意了。

  一纸承诺,虽历经近4年岁月洗礼,仍不褪色。2015年7月,刚结束实习的林良民回到宿舍,接到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电话,他与一名白血病患者HLA配型相合,且是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唯一一位与患者HLA相合者。“既然当初承诺了就要做到。”放下电话后,林良民在网上查了很多相关知识,最终决定捐献造血干细胞。

  接到配型相合的信息,林良民和父母说了自己的决定,父母当时并不赞同。林良民明白父母的担忧,但他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初衷:捐献造血干细胞,给那名白血病患者生的希望。“父母只是不了解捐,但是我相信以后慢慢解释,他们会理解的。”12月7日,林良民瞒着父母和亲戚朋友,在志愿者的陪伴下,成功捐献了造血干细胞。

  去年底,父母无意中看到林良民的《捐献造血干细胞荣誉证书》,才得知事情的真相。

  80后母亲冯土改

  被人需要是一种幸福

  80后冯土改是海陵岛试验区闸坡镇一名家庭主妇。“觉得不太真实。”去年春节后不久,一如往常忙着收拾家务的冯土改接到来自市红十字会的电话,得知自己与一名白血病患者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相合,她决定赴穗捐献造血干细胞。

  去年5月11日,冯土改踏上了为“生命接力”之路。为了让体内造血干细胞充分动员起来,以便更好采集,冯土改在医院连续注射了几天动员剂。17日上午8点40分,医生开始从冯土改身上采集造血干细胞,冯土改的丈夫和姐姐也特意赶来陪伴她。

  下午1点30分,经过近5个小时的血液采集,冯土改成功捐献出造血干细胞,成为我国第5663位、广东第425位、我市第4位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也是我市首例女性捐赠者。

  “虽然不知您的姓名、身在何处,但您的救命之恩,我们没齿难忘。”从志愿者手中接过受助者的感谢信以及十字绣、萧笛,冯土改感受到浓浓的暖意。她坦言,虽然起初得知自己与一名白血病患者HLA配型相合时有过犹豫,但很庆幸她最终做出了正确的决定,“被人需要是一种幸福”。

  “打动员剂和采集造血干细胞时并不害怕,也不紧张。当听说对方患者是一个与我儿子差不多大的孩子时,心里多了一份担心和牵挂。”同样为人父母,冯土改深知孩子对于一个家庭的重要性,她希望远方的那个孩子能够健康快乐。

  95后陈源峰

  能帮助人感觉很开心

  “能帮助人感觉很开心。”1995年12月出生的陈源峰,刚满18岁,便参加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签下《志愿捐献者登记表》成为中华骨髓库的一名志愿者。

  陈源峰是江城区双捷镇人,目前是广州一所职业技术学校的在读生。去年暑假的前一天,陈源峰得知自己与一位白血病患者HLA配型相合。“当时半信半疑,但身患疾病的人是不幸的,我就想试一试去帮助他。”抱着能帮到人的心态,陈源峰第二天独自前往医院进行了抽血体检。

  担心遭到父母反对,陈源峰决定瞒着家人捐献造血干细胞。2016年10月17日,经过近5个小时的采集,陈源峰成功捐献了造血干细胞,成为中国第6019位、我市第5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也是我市目前年龄最小的捐献者。

  采集造血干细胞前,陈源峰连续注射了几天的动员剂,期间出现身体酸痛、冒冷汗的症状。“这是正常的反应,没放在心上。”陈源峰说。捐献成功后,陈源峰收到了受助患者的感谢信,他说,能让患者在绝境中看到希望真的很难得,感觉一切都值了。事后,陈源峰还写了一幅书法送给受助者,他希望受助者能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捐献造血干细胞时还是会有些无聊。”如今,得知有人去捐献造血干细胞,陈源峰都会主动去探望陪伴,希望能帮捐献者解解闷。作为过来人,陈源峰希望有更多的人伸出援手,让不幸的人得到世间本该有的温暖。

  知多D

  捐献造血干细胞对身体无不良影响

  提到捐献造血干细胞,不少人想到是通过骨髓穿刺从捐献者的髂骨上抽取骨髓液,再输入患者体内,让人心生恐惧。对此,市中心血站血源科主任张岳介绍,造血干细胞的采集方式有两种,一是抽取骨髓造血干细胞,即大家熟悉的骨髓移植。二是从外周血中采集造血干细胞,采集时针头从捐献者的肘静脉穿刺,与参加机采献血相似,此种新方法已逐步取代了传统的骨髓穿刺采集方法。

  “造血干细胞可治疗血液类疾病,给患者重生的希望,但捐献造血干细胞对供者的身体健康不会产生不良影响。” 张岳介绍,凡年满18-45周岁,且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的市民,均可向中华骨髓库及其分支机构提出捐献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申请。市民持本人的居民身份证或有效证件,到捐血点填写相关资料,并捐献血样,即可成为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

  比血液更温暖的是人心

  五位主人公,素不相识,身份也不尽相同,他们的脚步却迈向同一个方向,为生命与爱心“接力”——捐献造血干细胞,给身处死亡边缘的患者带去重生的希望。提到过往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经历,五位捐献者都表示:自己所做的事是举手之劳,敬重生命,此外并无特殊之处。

  当一个鲜活生命在死亡线上挣扎,而此时此刻只有自己一人手握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此时或许大多数人都不会置若罔闻。但面对家人、朋友的不解,要做出选择还是需要莫大的勇气。李达、江亦军、林良民、冯土改、陈源峰,他们用实际行动,完成了生命的接力和爱的传递,也用实际行动感召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队伍中来。敬重生命的他们,更让我们肃然起敬。

  捐献可再生的造血干细胞,拯救不可再生的生命。每个捐献者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都凝聚着一份爱的力量。走近捐献者,你会发现他们无比朴实,心灵却十分炙热。从他们身体中采集的血液,也正将这份温暖传递给被救助者,也传递给每一个人。

相关文件:


文档附件: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