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无障碍 | 移动版 | 繁體版

“圆梦有我”公益行动三年来筹资80多万元助学
来源:阳江新闻网 作者:杨芳 时间:2016-09-02 09:48 【字体: 】 浏览量:-
转载分享:

  今年,“圆梦有我”公益项目已经进入第3个年头,行动中的爱心涌动让那些身陷困境中的人,重新燃起实现梦想的希望。在一系列圆梦行动中,助学一直是项目的重点。三年来,圆梦有我公益行动筹资80多万元助学,数千名学子感受到了“圆梦”的温暖。受惠的学生有外地山区学子、我市贫困大学生及留守儿童,不少学子已奔向全国各地继续深造。

 

  逾3000名留守儿童有了新“家”

 

  没有完整的亲情,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怀与爱护,有人形容他们像是路边的“野草”一样成长……不知从何时起,农村留守儿童成为时代洪流之下的一个特殊群体。去年底,作为阳江日报社和市红十字会联合推出的“圆梦有我”公益行动的子项目,农村留守儿童“圆梦之家”项目应运而生,努力为农村留守儿童们营造一个温暖的“家”。

  几笔勾勒出梅花、用钢琴奏出美妙的乐章……说起“圆梦之家”书画和音乐辅导班的老师们,双捷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满眼都是崇拜和开心。该项目启动至今取得良好的成效,凝聚了社会各界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了从学习到生活的全方位的帮扶,我市双捷、新洲、陂面、合水、溪头、海陵、平冈7所中心小学和11个分教点都设置了项目示范点,惠及3000多名留守儿童。

  “圆梦之家”项目共筹资50多万元,启动至今共建立农村留守儿童阅读班和学业辅导班18个,开设各类辅导课超千节;开设留守儿童书画辅导班和音乐舞蹈辅导班各7个;举办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课和生命安全教育讲座共16场,听课达6万多人次,共8000多名师生及家长受益;挑选65名品学兼优的留守儿童,参加阳江日报社全媒体小记者夏令营和冬令营活动,扩宽学生视野;结对帮扶8名困难留守儿童,帮助其解决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困难。

 

  3年63名寒门学子圆了大学梦

 

  每年的8月,本应收获喜悦,但不少寒门学子却拿着梦寐以求的大学录取通知书焦虑着。改变命运的大学梦就在眼前,高额的学费成为阻挡他们振翅高飞的障碍。幸运的是,本报和市红十字会联合推出了“圆梦有我”公益项目,每年8月主题为“圆大学梦”,志愿者们查漏补缺,对求助信息调查核实,旨在帮助家境贫寒却自强不息、身处逆境却顽强拼搏的学子顺利跨入大学校门。

  2014年,在“圆梦有我”公益行动启动的第一年,16名贫困大学新生成了首批资助的助学对象,每名新生都获得了市红十字会“圆梦有我”专项资金资助3000元。除此之外,有8名贫困大学新生,得到了市人民医院的资助,每名学生在市红十字会资助的基础上,又获得了3000元资助。

  第二年,“圆梦有我”公益项目计划资助40名贫困大学新生,经志愿者走访核实和项目组讨论,最终确定资助37名学生,其中7名学生由市人民医院资助,每名学生一次性资助3000元。此外,从本报得知情况后,曾氏宗亲会特派出扶贫助学小组走访了其中2名曾氏寒门学子的家庭,分别为他们送去3000元助学金。

  今年,为贫困大学新生圆梦,再次得到了市人民医院的支持,经圆梦志愿者走访核实的贫困大学生共有10名,全部由市人民医院负责资助,每名学生一次性资助3000元。

  3年过去,“圆大学梦”行动共筹集爱心助学款近22万元,63名寒门学子圆了大学梦。他们已迈进大学,在大学努力学习。他们经济上存在的困难,都在学校及相关资助政策的帮助下,加上自身利用课余从事兼职、勤工等方式来解决。

 

  阳江爱心家庭帮扶20名贵州学子

 

  云贵高原的重重大山,阻挡不了阳江爱心人士的脚步;贫困山区孩子的读书梦想,牵动着千里之外阳江爱心人士的心。今年4月,为进一步扩大公益项目的影响力,加强与外地公益组织交流,传播阳江正能量,“圆梦有我”公益项目决定实施跨省圆梦行动,在阳江地区征集爱心家庭,结对帮扶贵州山区20名贫困学生圆读书梦。

  每名学生每月资助200元,专项用于受助学生的生活及学习用品开支,每年按10个月资助,资助期限须持续至少三年。20名资助对象首先由当地学校推荐,再由贵州印江知名的公益组织——印江阳光资助协会的志愿者进行一一走访核实确认。这20名学生中,有13名在读初中,7名在读小学,多是单亲家庭或孤儿,家庭经济十分困难,生活及继续学业都比较困难。

  “圆梦有我”志愿服务队还组织爱心家庭代表到贵州印江实地走访,传播阳江大爱。爱心人士每到一位资助学生家里,都会送上由“圆梦有我”公益项目为学生们准备的礼包,里面有现代汉语词典、保温杯、笔记本、雨伞、笔等。除详细了解学生的家庭、学习情况外,爱心人士还在赠送学生的笔记本上,写上结对帮扶爱心人士的姓名及联系电话,还让受助学生现场与未能参加走访的爱心人士通电话。这些温暖的画面,定格在了那些贫困孩子的心里,照亮了他们前行的路。

 

  记者手记

 

  爱心传递照亮助学路

 

  在“圆梦有我”公益项目中,我有双重身份,一是“圆梦有我”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二是记者。在整个采访过程中,记者见证了贫寒学子的坚强、奋斗与挣扎,见证了一个个家庭的梦想、希望与苦难。

  在与我交谈时,这些寒门学子多数时候都在笑,他们努力地以坚强、担当、感恩的精神,为自己和他人创造了一片晴空。可是,当某些故事被提及,他们依然泪下;当某些尴尬被问起,他们依然脸红害羞。但是,与其他贫寒学生相比,他们无疑是幸运的,他们的求学之路有了社会的关爱。

  集众人之力,成百仞之山。公益总是一件耗费精力的事情,但总有人无私地奉献在这帮助别人的事情上。毫无疑问,在奉献爱心的阵地上,始终会有人坚守着。

  “圆梦有我”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工作,只能利用周末休息时间走访,每年的走访工作都有着无法言说的辛苦。但因贫寒学子的乐观及感恩,因为社会爱心人士和部门的倾情奉献,这个项目还是一年一年地坚持下来。

  在报社同事的共同努力下,在市红十字会、市人民医院以及社会爱心人士的积极参与下,助学活动也一年比一年更具社会影响力,传递的爱心越来越多。看到学生们领到助学金和农村留守儿童接触新事物,一张张原本因环境显得不是特别光彩照人的脸上充满欣喜时,“圆梦有我”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觉得所有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我和志愿者一直希望这种爱心能继续传递下去。积小善,成大德,在助学这条道路上,爱心一定会汇成整个社会的不凡力量,帮助到更多人。再过几年,等到这些受助的孩子走进社会,有能力付出爱心、有能力给予其他人帮助,那该是多么美好的场景。每每憧憬于此,我们也获得了继续前行的力量。

相关文件:


文档附件: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