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动我市好人好事不断涌现,在全市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进一步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根据中央、省的文件精神,中共阳江市委宣传部、阳江市文明办决定在全市开展第五届“我推荐,我评选阳江好人”活动。经评选活动组委会办公室审核,活动评委会审定,从全市各地各单位和社会各界群众推荐的87名参评者中,初选出20名“我推荐,我评选阳江好人”活动候选人。
为便于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了解第五届“我推荐,我评选阳江好人”活动候选人的事迹,方便投票、评选,第五届“我推荐,我评选阳江好人”活动组委会在《阳江日报》刊登候选人简要事迹以及选票和投票规则,接受公众投票。希望广大干部群众对本次评选活动积极参与和配合,投票具体事宜见投票规则。
公示反馈方式:来电来函请如实地反映候选人的情况和问题。联系电话:3313165,传真:3912112,联系地址:广东省阳江市江城区东风二路60号市委大院市文明办,邮编:529500。公示时间为8月11日至8月17日。
第五届“我推荐,我评选阳江好人”活动组委会
2017年8月11日
第五届“我推荐,我评选
阳江好人”活动公众投票规则
1、投票时间为2017年8月11日0:00起至8月17日24:00止。(以信件的邮戳时间为准)
2、投票范围为组委会办公室公布的20名第五届“我推荐,我评选阳江好人”活动候选人。
3、候选人按姓氏笔画为序排序;投票时填写在候选人右方空格内画“√ ”,如使用其他符号或对选票有涂改,均作为废票处理。
4、评选活动以书信方式参与投票。每次投票所选候选人(团队)不得超过11个,否则视为无效投票。
5、书信投票方法:剪辑《阳江日报》的选票(复印无效),填写好后寄往阳江市文明办,地址:阳江市江城区东风二路60号阳江市委大院市文明办(收),邮编:529500。
6、本次投票评选结果比重占整评比活动的50%,结合评选委员会投票占50%的比例,评选出综合得票前10名的为第五届“阳江好人”和1个第五届“阳江好人”特别团队。
7、本次评选活动坚持群众自愿投票的原则,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包办投票等弄虚作假行为。活动组委会办公室设监督举报电话:0662-3313165,传真:3912112,电子邮箱:yjwmb@126.com。
希望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评选出你心目中的“阳江好人”,与我们一起传递道德正能量,唱响阳江正气歌。
第五届“我推荐,我评选阳江好人”活动组委会
2017年8月11日
第五届“阳江好人”候选人选票
选票说明:
1、候选人以姓氏笔画从少到多排序。
2、请在候选人右方空格栏里打“√”,所选总人数不能超过11个,超过视为无效票。
1王安姬 创办医药公司回馈社会
从下岗职工到民营企业的总经理、优秀女企业家,十几年来,王安姬凭着“先有人品、再做药品”的经营理念,带领企业不断向前。
王安姬既是一名民营企业家,又是一名共产党员,阳春市八方医药有限公司是她一手创办的私营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中,她始终坚守共产党员先进本色,自觉分担社会责任,以多种形式回报社会。无论白天黑夜,无论城市乡村,公司总能将药品及时送到,为抢救病人赢得宝贵时间。
每年,八方医药有限公司都会联合市内各医院到各镇、村、敬老院举办义诊活动、派送药。在一次慰问活动中,王安姬左手骨折,但她没有一句怨言。王安姬连年被评为阳春市、阳江市“优秀党员”、“模范党员”、“先进文明工作者”,2016年6月还被评为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
2卢路 平安村道的守护者
因路得名,与路结缘,卢路,这位年逾古稀的老共产党员,大半辈子都在乡野纵横交错小路中穿梭,呵护着乡道的平安。村民们说,朝龙村的修路史便是这位老人家的自传。
年幼时的记忆,卢路感受最大的是一个字——穷,家徒四壁,生病了也无钱医治。新中国成立后,家里的生活才得以改观。淳朴的他知道给自己提供三餐温饱的这个“人”,叫“共产党”。自那以后,“要报答共产党的恩情”这句话便犹如信条一般刻进了他的心里。
老人无儿无女,是村里的五保户。他居室简陋,家里唯一的宝贝是悬挂在墙上的阳东县“优秀共产党员”荣誉证书。他生活节俭,一碗白粥、一碟咸菜是家常便饭。脚穿雨靴,肩扛锄头,手拿镰刀,肩挑一担装满泥土的簸箕,是这位老人日常生活的写照。每天天一亮,老人就走出家门,到村道上巡视,有烂路他就修补,有路障他就清理。四十多年,天天如此。
“尽管年纪大了,但村里的事,我能帮忙干的话,还是会继续干下去。”卢路这样说。
3叶广宁 与“死神”争夺生命的心内科医生
叶广宁,阳江市人民医院内一科医生。1993年从广东医科大学大学毕业后,他便来到市人民医院工作。
与心脏外科医生能直接开胸看到病人的心脏不同,心内科医生长时间暴露在射线之下观察病人的心脏,每天接受的辐射和射线照射是普通人的几十甚至上百倍,承受着更多健康风险。虽然每次手术前,叶广宁必须穿戴上重达30多斤的铅衣、铅帽和铅玻璃眼镜片,来阻隔部分射线,但是仅仅十年时间,他满头乌发还是变成了花白。
23年如一日,叶广宁始终站在与“死神”争夺生命的第一线。他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率先在阳江地区开展多项介入治疗方法,并开展与国外专家及台湾地区介入专家同台手术交流,促进了阳江地区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成为介入心脏病学领域的核心专家。每天来找叶广宁的病人越来越多,从原来的一年几十例增加到现在的一年一千多例,至今他与他的团队已有5000多例心脏介入诊疗的手术经验。
4冯计编 用实际行动践行“诚信”二字
1982年,冯计编出生在大沟镇庐山村一个普通家庭。由于小时候一次发烧,导致他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双下肢严重萎缩。
冯计编20岁那年,他的父亲被诊断出患有肝癌,给父亲治病和生活的重担,全落在了冯计编还有些稚嫩的肩上。
为了给父亲治病,冯计编就到处找亲戚朋友借钱。前前后后一共借了20多万元。巨额的医药费花出去了,但冯计编还是没能挽回父亲的生命。
为了尽早还清债务,冯计编买了一辆二手三轮车到镇上拉客。不久他又开起了摩托车维修店。之后,他又学习了电动车维修,承接了镇里一家电动车店的售后维修。2015年,他终于还清了家里欠的20多万元债务,前后用了13年。
他的事迹经《阳江日报》报道后,引起了广泛关注。市残联为他送去创业帮扶金1万元和爱心人士捐款8700元。
冯计编是一位残疾人,但面对挫折不屈不挠、奋发进取,通过诚实劳动践行“诚信”二字,其事迹令人动容,其精神令人敬仰。
5李卫忠 倒在工作岗位上的“乡村检察官”
“检察监督见成效,十年疑难一朝解”“民行检察为人民,公平正义守护神。”在阳春市检察院院史馆里,这两面属于李卫忠的锦旗还静静悬在墙上。锦旗上面烫金大字的背后,藏着李卫忠忠诚履职的故事。
34年前,21岁的李卫忠第一次戴上检徽,开启了人生新的旅程。2013年,阳春检察院在春城街道成立阳春第一个驻镇检察室,调派李卫忠任检察室主任。三年多来,李卫忠时常独自骑着摩托车跑到田间地头开展工作,足迹踏遍了辖区30多个村(社区)。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乡村检察官”。
在春城街道检察室工作三年多来,李卫忠和两名同事共接待来访群众1000多人次,调解纠纷150多宗,接受法律咨询逾1500人次,法律援助服务基本覆盖了春城街道所有村落。因工作业绩突出,李卫忠所在的检察室连年被评为阳春市“文明窗口”单位。
2016年12月29日,李卫忠因劳累过度积劳成疾,突发心脏骤停不幸在岗位上殉职。
6杜战胜 阳江公安系统的“小神判”
杜战胜, 1977年8月出生,安徽宿州人,2005年7月参加公安工作,现任阳江市公安局江城分局刑侦大队五中队副中队长、主检法医师、四级法医官,在阳江公安系统被誉为“小神判”。
今年40岁的杜战胜已经在法医这个行当里“摸爬滚打”了10余年。12年来,他把青春全部奉献给了艰苦乏味的刑事技术工作,他共参与各类现场勘查1500多起,尸体检验鉴定1200多例,受理各类案件的检验鉴定达5000多起,完成各类检验鉴定书、报告书、分析意见书达6000多份,无一例差错,用DNA检验技术直接破案80多宗,为侦查破案提供了准确的方向和有力证据。
因为工作成绩突出,杜战胜先后当选阳江市第七届人大代表、中共阳江市江城区第八届党代表,其感人事迹曾被广东电视台《法案追踪》栏目、阳江电视台《阳江警讯》栏目、南方法制报、阳江日报《点赞好警察》栏目报道。
7邱洪全 为同村残疾人细致周到服务
邱洪全,阳东区上六村委会岭南自然村的一名普通村民。因患先天性小儿麻痹症致身体一侧手脚行动不便。
2008年,父亲因车祸导致生活不能自理,邱洪全不得已辞了珠三角的工作回到家里照顾父亲。照顾父亲,对他来说已是不小的挑战。一心想为残疾人做点事的他,不顾家人反对,2011年又义务当上了上六村委会残疾人专职委员。他说:“之所以选择做个残疾人专职委员,是想让他们开朗起来,快乐起来。”
六年来,他克服了重重困难,风雨无阻,走遍了上六村委会大大小小的村落,为残疾人送去细致周到的服务。在工作中,邱洪全给自己立下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只要村中的残疾人有需求,无论大事小事,只要自己能做得到的,绝不推脱。他说:“每当看到残疾人朋友获得帮助后脸上那种快乐的笑容,我也会觉得很快乐。”
近年来,邱洪全先后被评为阳江市优秀残疾人专职委员、阳东县村级优秀残疾人专职委员。
8何维景 十三年默默照顾病瘫妻子
作为一名退伍兵,何维景上过战场,立过战功,退伍后义务担任广东省织农场民兵训练教练员,连续15次被省和市农垦系统评为“先进生产(工作)者”,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特别是他十三年默默照顾瘫痪妻子的故事,被人们传为美谈。
2004年10月的一天,何维景妻子黄洁英因为脑中枢血管破裂而瘫痪。为了给妻子治病,何维景花光了所有积蓄。
妻子生活不能自理,何维景就担当起了照顾妻子的责任。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每天早上六点就起床,给妻子按摩、活动关节,撑她去大小便,给她洗脸漱口,搀扶她到室外活动,忙完这一切才开始做早餐。无论工作多忙,何维景都要赶回家为妻子做饭。晚上为她洗澡,冬天为她用热水泡脚,十三年来从没落下一次。
为了照顾好妻子,他立下了“三不”原则:一般的私人活动不参加;好心人婚姻介绍一概拒绝;工作上的事绝不因家庭而影响。
9张静 爱民固边建设安全和谐渔港
闸坡港是全国六大中心渔港之一,阳江边防支队闸坡所担负着闸坡港及240平方公里海域的边防保卫任务、港内上千艘各类船只的管理任务以及北洛湾景区、马尾岛景区和大角湾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治安任务。
张静担任闸坡边防派出所所长以来,牢牢把爱民固边、建设安全和谐渔港铭记在心。2016年台风“妮妲”登陆前夕,他毫不犹豫跳下海中救助一对被上涨潮水围困在岛礁的情侣,挽救了两条年轻的生命。2017初,两艘停放在闸坡中心渔港内的渔船着火,他第一个冲进火场进行处置,冒着煤气罐随时爆炸的危险投身救援工作,避免了港内1000余艘渔船出现连体着火的情况。
为了构建平安和谐渔港,张静带领所内官兵通过巡逻防控、建立联防机制等方式打缩违法犯罪的空间,执行闸坡港各大重要活动的安保任务,扎实开展反偷渡反走私等边防业务,有力地维护了辖区的和谐稳定。
10陈炳宁 18年无偿献血154次超5万毫升
46岁的陈炳宁是江城区机关事务管理处职工。他18年来无偿献血154次,献血总量达5.66万毫升。
1998年10月16日,陈炳宁散步时,看到了市人民广场的献血车,了解无偿献血知识后,便献了200毫升血,那一年他27岁。从那以后,他便和献血结了缘,也开启了他10多年的献血之路。
陈炳宁定期参与无偿献血,从开始捐献全血一次200毫升,到后来一次400毫升,再到现在定期捐献血小板,献血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也正是因为这份善举,他多次被授予省和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促进奖。
在他的献血史上,陈炳宁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几年前献血遭拒。那一次他去献血小板时,检测发现血液含脂肪量过高,不符合献血小板的条件。工作人员叮嘱他平时清淡饮食并不要饮酒,饮食减少脂肪摄入。
为确保每一次能够按时正常献血,他改变了饮食习惯。10多年来忍住美食的诱惑,只是为了让自己的血液符合献血的要求。
11林金英 自己患癌却依然热心助人
林金英,今年36岁,家住广东省阳春市矿冶煤钢铁厂宿舍一处租来的瓦房。她是一名普通农村家庭妇女,患癌4年,加入义工队3年。她有两个懂事的儿子,丈夫龙邦伦在建筑工地做散工,一家人生活在并不富裕却充满和谐友爱的家庭。
林金英2012年加入阳春市花姐义工队,目前是阳春市花姐义工队的一名骨干队员。2010年,林金英患上了难以治愈需依靠常年服药控制的大肠癌病后,虽然深受病痛困扰,但乐观善良的林金英却一直顽强与病魔抗争,并带病积极参与阳春市花姐义工队组织的各项慈善活动,到敬老院做义工、看望五保户、帮助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她几乎走遍了阳春市区的大街小巷,双滘、八甲等偏远山区也有她的足迹。她总是说:“我虽然不幸运,但也渴望去帮助别人。”
她曾被评为“2014年度阳春花姐义工队骨干”、“2015年度阳江市优秀志愿者”及“2015年度广东省十大抗病之星”称号。
12郑小淇 11岁女孩悉心照料患病养父
2017年春天,一个11岁小女孩赡养养父的事迹感动和温暖了一座城市。小女孩名叫郑小淇,家住程村镇陇石村委会会楼村。
小淇一出生就被遗弃在镇卫生院里,郑兴尚夫妇收养了她。2010年小淇4岁的时候,养父因病瘫痪在床,养母随即离家出走, 80多岁的奶奶不得已成了家里的顶梁柱。2015年,奶奶也一病不起,于次年去世。
从此,9岁的小淇就担负起家的全部责任。早上6点起床煮粥,侍奉父亲吃完早饭便去上学;中午放学到市场买菜回家做饭;下午放学后是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刻,做饭、洗衣、打扫卫生,烧热水给父亲洗漱,做完家务做作业。
2012年,小淇的亲生父母曾找上门来,希望将小淇接回身边。得知身世的小淇,拒绝了亲生父母的要求。
生活的压力没有浇灭小淇求知的热情,反而激发了她勤奋学习的无穷动力。在学校小淇学习、表现都很好,还是学校的少先队干部。在老师的眼里,小淇是一个很懂事的孩子,热心帮助同学,还经常主动打扫公共卫生。
13赵计周 不离不弃照顾发妻和兄弟
今年77岁的阳东区新洲镇北桂村村民赵计周,不离不弃照顾发妻和兄弟,一力撑起两个家庭,用对亲人执着、无私的爱,谱写了一首感人的爱亲之歌。
32岁时,经媒人介绍,他与陈二妹成婚。婚后,妻子因早年疾患后遗症的影响,智力退化,逐渐丧失了劳动能力。赵计周没有嫌弃她,他认定既然无法驱除疾病,那就尽自己所能弥补一切。为了照顾好妻子,他忙里忙外,还练就一手好针线活儿。为防止妻子走失,他坚持陪妻子外出,当好“引路人”。44年来,他既当爹又当妈,含辛茹苦地撑起一个家,无微不至地照顾脑瘫的妻子,无怨无悔。
2010年,他的二弟因车祸致双腿残疾。为了缓解赵汝汉双脚的麻木症状,6年多来,每天早上5点、下午4点,赵计周都准时为二弟烧水、泡脚、擦活络油,并搀扶他到外面走动。在村里的巷道,不时会看到兄弟俩的身影。
14郭月容 用生命和忠诚守护丈夫的嘱托
郭月容出生于茂名市化州那务镇,今年83岁,是阳江籍革命烈士许计贤的妻子。
1963年,郭月容与南海舰队某部当连长的许计贤相识。两人一见钟情,当年就结婚组建了家庭。婚后不久,郭月容便开始了随军生活。夫妻两人聚少离多,郭月容拉扯四个孩子,生活极其不易,但她毫无怨言。在郭月容的支持下,许计贤在部队荣立三等功一次,多次受到嘉奖。
1974年,许计贤受命率部参加了西沙群岛自卫反击战。在激烈的海战中,他英勇负伤,于1975年10月因抢救无效而光荣牺牲。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许计贤拉着她的手说:“国家还很困难,一定要自力更生,把孩子抚养成人,多为社会做好事实事,千万别向组织提要求!”郭月容强忍泪水,郑重地应允了丈夫的请求。
在丈夫牺牲后的四十多年里,她始终牢记着丈夫的嘱托,没有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独自抚养四个孩子长大成才。她始终秉承一颗爱国爱党的赤子之心,积极上进,公私分明,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为党员而自豪。
15梁尤清 退休后不计报酬继续养护公路
63岁的梁尤清是一个道班班长,在30多年的公路养护工作中,他把全部的心血、汗水都倾洒在所热爱的公路事业上,先后获得区“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阳东好人”等称号。
上世纪八十年代,阳东公路养护事业刚刚起步,条件十分艰苦。那时候正值改革开放热火朝天时期,很多年轻人都选择外出创业,但梁尤清却毅然选择留在家乡,投身于公路养护事业,一干就是三十余年,无怨无悔,从一名对公路养护技术完全不懂的毛头小伙子,锻炼成一位熟练掌握各种养护技能的行家能手。
梁尤清负责县道596线良东公路的养护工作。虽然养护工作量大,危险性高,但他总是把最脏、最重、最累的活留给自己。在历次的台风中,他都主动带头参加抢修工作,保障了公路的安全畅通。2009年退休后,出于对养护工作的热爱,他毅然放弃了安享晚年的天伦之乐,向区交通运输局提交不计报酬的返聘申请,继续回到北环道班从事养护工作。
16梁凤爱 心有大爱的乡村民办教师
梁凤爱1967年出生在阳西县溪头镇宫花村,现为溪头镇中心小学那湖教学点的一名教师。
3岁时,梁凤爱因患小儿麻痹症左肢致残。命运的无情捉弄,没有浇灭她追逐梦想的热情。初中毕业后,她一边帮母亲做家务活,一边刻苦自学。1988年,通过面试她成为一名民办教师。
从教29年来,梁凤爱饱受病痛折磨,肠息肉结肠炎、胃炎、胃窦息肉、胸膜炎……一连串疾病接踵而至,在她柔弱的身躯里肆虐。面对重重考验,梁凤爱没有退缩,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功课,她甚至不愿意在病床上多呆一秒钟的时间。她说:“我想一直教到自己教不动为止。”
农村教学点学生少,留守儿童多。课堂上,她不敢有丝毫懈怠。她忍受住身体的巨大疼痛,在黑板上艰难地书写,指导孩子们学习;课堂外,她像母亲一样关心、呵护每一个学生,尽自己的努力让孩子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17黄文石 爱心点燃5000多名学子求学梦
28年来,他一直活跃在阳江社会扶贫助学的第一线,点燃了5000多名贫困学子的求学梦。他是一名港商,也是一名地地道道的阳江人。他叫黄文石。
黄文石出生于阳江闸坡,是土生土长的阳江人。上世纪50年代,不到10岁的他离开家乡到香港打拼。30多年后,他偕夫人回到家乡,一直活跃在家乡社会扶贫助学的第一线。
黄文石助学28年间,共资助贫困学生5000多人,总额逾300多万元。黄文石先生是我市该项活动坚持时间最长和贡献最多的资助者。
已是73岁高龄的黄文石先生,除保证助学资金准时到位外,每年仍坚持亲自回到阳江,开展2次以上的助学活动,亲自为同学们“加油打气”。
28年助学路,5000多名寒门学子茁壮成长。一批又一批寒门学子考上了理想的学府,一批批学子走出校园,活跃在社会大舞台上。并且在他的影响下不少学子开始回报社会。
18黄启浓 默默照顾亲人与乡邻
今年68岁的黄启浓是阳春市岗美镇黄塘村委会平中村人,人称“浓叔”。
2004年,妻子因病瘫痪在床,浓叔承诺:“今后我就是你的腿!”10多年来,浓叔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妻子,为她按摩减轻痛苦,并四处寻医问药。住邻村的岳母是五保户,年近90,平时照看岳母的担子自然就落在浓叔的肩上。从2009年起,浓叔义务担负起照顾同村五保老人孙秋满及其患有残疾的侄儿黄洪达的重任。多年来,浓叔每天都要穿梭于三个家庭,打水、扫地、买菜、嘘寒问暖,风雨无阻。
浓叔是个热心肠的人,遇到有困难的人总会出手相助,有时因为帮助他人把身体弄伤了也毫不计较,别人给酬劳他也一概不收。有村民说他太老实,他说有心帮人怎能要求回报呢!
浓叔的善举与美德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下一代。如今,浓叔的儿子、儿媳和孙子、孙女个个都很孝顺,有空都争着帮浓叔照顾老人。
19市环境卫生管理中心环卫工人
用“一把扫把”擦亮整座城市
市容环境卫生是一座城市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标签,自我市吹响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号角以来,市环卫工人始终奋战在创卫攻坚战的第一线,他们用“一把扫把”擦亮整座城市,为国家卫生城市的金色招牌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据统计,市环卫工人要完成城区874万平方米道路的清扫保洁任务,特别是创卫迎检期间,他们每天要延长保洁作业时间,对市区道路定期进行全面清洗。2016年,共清运城区生活垃圾18.25万吨,确保了城区生活垃圾的日产日清,填埋处理生活垃圾32.71万吨,处理垃圾渗滤液2.72万吨,清理大型卫生死角588处,处理粪便1914吨。
庞大数据的背后是市环卫工人扎实有效的工作,他们为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管理质量,助推我市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扎实迈进献出了心血和汗水。
20市“爱心桥(急难救助)”志愿服务队
重点救助重症困难群体
阳江市红十字“爱心桥(急难救助)”志愿服务队成立于2014年7月,是由市红十字会和阳江广播电视台共同发起的公益服务项目,现有队员35人。
该项目以“快速、救急、简捷”为原则,通过多渠道申请、快速审批、快速发放的形式,重点救助因意外灾害事故或重大疾病使家庭陷入困境的群体,并为特殊对象发起网络募捐。在救急的同时,志愿者还帮助指导求助对象申报政府部门及其他慈善机构的救助,对急难对象及家庭进行心理安抚。
三年来,队员们经常利用休息时间深入医院重症病区、边远贫困山村探望慰问求助对象。据统计,截至目前,经服务队调查核实、慰问安抚的急难对象及其家庭达280多户,接访和指导求助对象达680多人次。
通过队员的不懈努力,服务队已经成为我市知名度较高的品牌公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