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开工前,对施工范围临时设施的规划要进行严格的审查,结合工程沿线情况,利用现有道路、乡道、村道或荒地作为施工便道或临时施工场地。既少占旱地、林地,又方便施工,施工工区等临时建筑尽可能采用成品或简易拼装方式,尽量减轻对土壤及植被的破坏。严格按照设计文件确定征占土地范围,进行地表植被的清理和移栽工作。拟建项目处于低山区域,沿线地形变化较小,项目施工期间应该严格控制路基开挖、避免超挖破坏施工范围外周围植被,同时对路基挖填方路段进行植被的修复,结合拟建项目沿线的环境特点,特别是拟建项目经过的水土流失重点区域的路段,及时做好植被的修复工作,选择最优设计进行边坡的防护,防治产生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公路沿线经过的经济林路段,各施工单位应尽量减少对植被的破坏,对于公路不可避免占用的经济林路段,必须进行经济林的补偿工作。同时在沿线做好道路绿化工作。本项目施工期将在道路沿线设置1处临时环保型沥青砼拌合站,按工程实际情况考虑沥青砼拌合站与其他施工场地合建,以减缓对土地资源的影响。施工结束后及时对拌合站进行平整场地,复垦复绿,尽量恢复生态原貌。 2、施工期施工材料堆放场地、施工表土临时堆场应设蓬盖,以减少雨水冲刷造成污染。沿线地表水体 200m 范围内严禁设立料场、废弃物堆放场、施工营地等。跨河桥梁施工时,施工废水不得直接排入河流。施工场地、材料堆场应设有防雨导流设施,场地内雨季产生的含悬浮物污水经沉淀处理后回用,施工机械施工过程中尽量采用固体吸油材料(如棉纱、木屑等)将废油收集转化到固体物质中,避免产生过多的含油污水,桥梁施工中的建材冲洗废水不能直接排入河中,应设临时沉淀池沉淀后排放上层清水。对桥梁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方,应将其运至临近的渣场集中堆放,严禁在桥梁两侧随意堆放弃渣甚至弃于河道的现象发生。桥墩施工时加大钢围堰入土深度和加高围堰高度,桩基础钻孔产生的钻渣抽排至两岸进行处理,加强施工管理,避免转运不当或管道破损等导致泥浆泄漏排入河流。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需设化粪池进行处理,化粪池底泥定期清运,可用于肥田或绿化施肥。化粪池上清液鼓励当地农民用于农灌,绿化工程中也可利用上清液灌溉。 3、施工期对施工场地定期进行洒水抑尘,防止施工粉尘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施工期散状物料运输和临时存放,应采取防风遮挡措施,对施工公路应经常进行洒水处理,开挖、钻孔和拆迁过程中应经常洒水降尘。工程开挖土方应集中堆放,以缩小粉尘影响范围,及时回填,减小粉尘影响时间。施工场地内松散、干涸表土应采用遮盖物覆盖,并在填筑土方时表层土质需经常洒水,防治粉尘飘散;不需要的泥土,建筑材料弃渣应及时运走,不宜长时间堆积。运土卡车及建筑材料运输车应按规定配置防洒落装备,装载不宜过满,保证运输过程中不散落;并规划好运输车辆的运行路线与时间,尽量避免在交通集中区和居民住宅等敏感区行驶。运输车辆加蓬盖,且出装、卸场地前将先冲洗干净,减少车轮、底盘等携带泥土散落路面。施工期废气污染物排放严格执行广东省《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7-2001)第二时段“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要求。 沥青砼拌合站采用全封闭作业,沥青的融化、搅拌均在密封的容器中作业,并采用洗涤塔+等离子净化器+活性炭吸附工艺的烟气净化装置净化烟气经净化的烟气由15m高的排气筒排放,颗粒物的排放执行广东省地方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7-2001)中的第二时段二级标准。 4、施工期尽量选用低噪音型或带隔声、消声装置的机械设备,加强运输车辆的管理,按规定组织车辆运输,合理规定运输通道。经过居民区时,车辆应限速行驶,禁止鸣笛。施工场地尽量远离居民区并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采取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尽可能减少建筑施工对周围声环境敏感点的影响,施工期间施工场地产生噪声应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中相关标准要求。 5、施工期施工废弃的施工材料和建筑材料,进行回收利用,不能回收利用的部分,不能利用的及时清运至指定的弃土场处置;施工过程中尽量做到填挖方平衡,土石方用于水土保持工程设施的修建,施工后及时清理现场;路基施工剥离的表土、施工生产区等临时用地范围内剥离的表土堆置在表土堆场,工程施工后期用于路基边坡绿化和植被恢复,弃渣送至弃土场合理处置,桥梁施工废渣及时运送到指定城镇垃圾填埋场;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定期清运处理。 6、营运期路面径流通过排水系统汇集后,雨水排放口流入无饮用渔业功能的农灌沟渠。跨越林田河的桥梁陂面大桥须设置桥面径流水收集系统,桥面两侧每隔 5m左右设置一个收集式泄水管,桥面径流通过泄水管进入纵向排水管中沿桥坡引流至桥梁两侧,在桥梁两侧两端各设置隔油沉淀池收集处理经排水管收集的径流,沉淀池出水通过管道引入路基边沟,最终排入无渔业养殖功能的无名小河或沟渠,同时在陂面大桥两侧两端设置事故应急池。当发生风险事故时,设置的事故应急池可蓄留事故废水,防止事故废水进入周边水体或鱼塘。在穿越水体路段的其他设置桥面径流收集装置,在桥梁两端设置隔油沉淀池,初期雨水经处理后,就近排入非敏感河涌。公路运营单位应建立定期维护管理机制,确保管道畅通,并对集水池内沉淀物进行定期清理外运,并及时排除沉淀池积水。径流收集管和集水池应做防腐蚀处理,确保危险化学品不会破坏集水管和池体结构。径流收集管网设置截流阀,发生环境风险事故时,废水截流至事故池,同时事故废水应及时运走,运至项目所在区域危废处置中心进行无害化处理,严禁外排。 7、营运期本项目沿线有6处声环境敏感点,根据预测结果,近期夜间均达标,中、远期夜间出现不同程度的超标,中期、远期夜间最大超标量分别为0.8dB(A)、1.6dB(A),因受交通噪声影响预测结果超标的各敏感点,项目拟采取相应的噪声防护措施,对K97+622~K98+337.796 中期超标的6户采取通风隔声窗措施。同时,在距离公路较近的超标敏感点应强化绿化降噪设计和设置,采用禁鸣标识,进行跟踪监测,预留环保措施费用的降噪措施;根据噪声跟踪监测超标情况安装隔声窗,营运期选取代表性点、段进行环境噪声的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对于噪声超标严重的,应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降噪,使室内噪声值达到《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2010)标准要求。 8、加强环境风险管理,项目应严格按照报告书中的要求,建立健全完整的管理规程、作业规章和应急计划,定期进行模拟演练,最大限度地降低环境风险,确保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危害。 9、加强与周围群众及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及时发现问题,有问题须立即整改,以减少对外界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