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禾虫,这种看起来“可怕”的虫子,有人对它“畏”而远之,也有人对它爱不绝口,还有人把它当作自己的“大事业”。最近,阳江职业技术学院的陈兴汉博士把禾虫这个祖辈生活在沿海的“居民”“移民”到了粤北山区,开始了大规模的养殖,为当地农民发家致富、乡村振兴,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人称“禾虫之父”的陈兴汉博士与禾虫的故事。
从天然野生到人工繁殖 他研究了十多年
禾虫,其色金黄带红杂绿,味道鲜美,因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营养价值高,被称为水中“冬虫夏草”。原分布在近海边咸淡水交汇滩涂、池塘和稻田中,多为野生。但由于水域污染、农药滥用和过度捕捞的影响,自然界天然禾虫苗种在田里的存活率约1%,禾虫成虫供不应求。
为了实现禾虫的人工育苗,开展大规模人工养殖,在阳江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力支持下,陈兴汉从2012年开始了漫长的科研之路。他十年如一日,每天往返学校与基地间行程近100公里,走遍了阳江沿海的每一寸土地,行程近30万公里,深入了解沙虫和禾虫的资源分布、产业布局、市场情况等,并率领其团队攻克了行业公认的禾虫人工繁殖关键技术难题,获得配套国际发明专利1件、国家发明专利2件、实用新型专利3件,发表相关学术论文7篇、其中SCI4篇,完成科技成果登记1项等。陈兴汉博士以卓越的贡献,被誉为“禾虫之父”,是禾虫人工繁殖和生态种养技术的领航人。
“水稻+禾虫”综合种养 创造高效生态模式
禾虫喜居于稻田中与水稻共生,且水稻田里出虫的禾虫最鲜美。陈兴汉研究团队通过研究发现:禾虫和水稻存在天然共生关系,稻田禾虫综合种养,既可减少水稻病害,促进水稻生长,又可大大提高每亩稻田的经济效益。
“水稻+禾虫”种养方法是禾虫与水稻共生,不投放使用化肥、农药。腐烂的稻根和茎叶可为禾虫提供营养,水稻根系和中空稻茎可为禾虫输送氧气。禾虫以土壤微生物和有机碎屑为食,可减少水稻病害发生,禾虫钻洞可松动土壤,其排泄物可为水稻提供优质有机肥。
自2016年以来,陈兴汉团队开创了“水禽+禾虫”池塘立体养殖、“咸水稻+禾虫”滩涂生态增殖、禾虫工厂化接力养殖、“水稻+禾虫”综合种养等多种禾虫增养殖技术模式,实现了在内陆山区进行“水稻+禾虫”综合种养的重大模式创新,并将“有机稻+禾虫”技术推广到珠三角一带、粤北山区、福建、广西。到目前为止,累计投苗总面积达到1万多亩,技术辐射服务3万亩,实现了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共赢。
“一条虫、一粒米”大力推广 助力乡村振兴增益增收
自2020年10月以来,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广东省种业集团和阳江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深入推进“一条虫、一粒米”战略实施,大力推广“高端丝苗香稻+禾虫”绿色高效种养技术。在省委办公厅和广东恒建控股公司驻镇工作队的支持下,陈兴汉研究团队已在英德市连江口镇连樟村建设粤北禾虫种业基地,致力于禾虫抗寒品种(系)选育、种质资源保护、内陆山区“水稻+禾虫”综合种养推广等。2022年6月上旬,省委办公厅和广东恒健控股驻镇工作队的连樟村“一粒米、一条虫”项目的进展情况得到省领导的肯定。
英德市连江口镇连樟村位于粤北山区,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视察,给当地农民发展农业农村指明了方向。几年来,当地群众干部牢记总书记的谆谆嘱托,积极拓展农业种养门路,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得到大幅增加,村集体收入增长了十多倍。今后,大力推广“水稻+禾虫”综合种养模式的应用,对促进当地丢荒农田复耕、中低产田改造、水稻种植提质增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将起到重大作用,进一步加快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