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无障碍 | 移动版 | 繁體版

教书育人尽心血 散播桃李满天下
来源:阳江新闻网 作者:陈廷镇 刘云鹏 刘德翻 时间:2015-12-07 10:00 【字体: 】 浏览量:-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6年。民国5年(1916年),政府办师范,校址设在卜巷街旧考棚东边。1949年10月,人民政府接收了师范学校; 1978年8月,师范搬迁到现址——髻山南麓。阳江师范学校确定校庆时间为11月25日。

  2001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阳江市人民政府将阳江师范学校、阳江市教师进修学校、阳江市成人中专学校三所学校合并,组建成立副厅级的公办普通高校——阳江职业技术学院。

  目前,阳江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占地面积50万多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9000多万元,拥有华南地区设备最先进的先进制造业实训基地,现有中文系、外语系、财经系、机电系、计算机科学系、生命科学与技术系、艺术与设计系、教育系、旅游管理系、思政教学部和继续教育部等9系2部,中文、英语、会计、模具、食品、旅游等招生专业36个。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以“崇德远志,精艺博才”为校训,按照“立足地方,以区域发展需要的专业为主体,培养可持续发展的高技能实操型人才;建设为区域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办优师范、办强工科,突出优势,凝聚特色,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教育,培养人民满意、社会需要、具有持续竞争力的应用型职业技能人才。

 

  创新办学开拓人才培养“双元”模式

  工学结合打造校企合作“双赢”典范

 

  近年来,阳江职院录取新生数、报到率逐年提高,吸引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报考,这都得益于该院积极走“合作办学”之路,开设的专业种类和教学模式越来越贴近市场需求。目前,阳江职院与广东喜之郎集团、市旅游外事侨务局、青年旅行社等近百家单位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在校企合作上,学院根据专业的市场需求开设订单班、建立实训基地、配备工作室,进行顶岗置换培训等,同时积极开展产学结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建立校内实验实训场室84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51个,还开设了一批博士工作室进行项目的校企合作。此外,阳江职院还与市内中职、技工学校联合,“中高职3+2分段培养”衔接项目进展顺利。

  今年9月,粤德合作阳江职业教育与培训基地迎来了首批247名工业机械、数控专业学生,他们将在此接受高水平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这批学生中的86名大一新生在经过为期三年的主要技术培训,并通过阳江职院和德国“AHK上海”组织的双重考试后,便可获得大专学历证书和“AHK上海”颁发的德国职业岗位资格证书,成为高标准的德式复合型技能人才。首期投入建设资金3000多万元粤德合作阳江职业教育与培训基地,由珠海阳江两地职业技术院校合作建设。基地引入德国“双元制”职业技术培训理念、课程规划和认证资质,聘请了上海德国工商总会AHK培训委员会专家和具有丰富实操工作经验的顶尖职业培训专家担任指导顾问和培训师。粤德合作阳江职业教育与培训基地不仅可以为阳江培养大批技术人才,更是成为阳江职业教育一块闪亮的招牌。

  值得一提的是,该院今年正式开始招生的华邑班,主要与市旅游外事侨务局及酒店合作,属创新强校工程立项。学校给华邑班学生设立了一个专门的教室由企业装修,融入企业logo、企业文化等元素,聘请酒店经理、主管给学生上课,学生还可到酒店进行实务练习……订单班倡导校园、企业、社会三种文化的融合,让学生提前融入企业文化,毕业后就业能快速对接成功。正如该院一名负责人所言:“校企联合办学不仅仅让职业院校的学生毕业就能找到工作,也能从企业文化、专业技能等方面更快地融入企业。”走“合作办学”之路,配套的实训基地必不可少,阳江职院投资4000多万元与企业合作建设的先进制造业实训基地,被评为“省级高职教育实训基地”,而该院的园林园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更是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这已经成为阳江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导向。接下来,阳江职院还将进一步对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在该模式下,就学即就业,学生能更有计划、更有效率地一部分时间在企业生产,一部分时间又在学校学习。

 

  筑巢引凤增强师资队伍

  事业吸引留住高端人才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核心,近5年来,阳江职院引进了58名副高级以上职称及硕士研究生,包括1名博士后、2名博士,以上数据只是阳江职院近年来加快对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缩影。“在相关部门和学院的共同努力下,我校2011年以来培养和聚集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升,学校综合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阳江职院院长吴教育说。442名专任教师中,103人有副高以上职称,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达154人,“双师素质”教师180名,这是阳江职院目前的师资队伍构成。该院通过系列措施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对外引进,对内培养,学校现已造就了一支专兼结合、充满创新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为引进高层次人才,该院领导班子主动出击,北上南下引来“金凤凰”,仅年初至今就已在广州、武汉、成都等地举办数场招聘会。一面“筑巢引凤”,一面营造良好环境让引进人才“安居乐业”,阳江职院通过发放安家费、提供住所、帮助配偶就业等多种有效措施,解决引进人才的“后顾之忧”。学院还通过“事业留人”的措施留住人才,为博士、教授建立工作室、研究所,让高端人才能大展身手开创事业。学院依据工作能力不拘一格晋升人才,在招才引智的同时加强对校内既有人才的培养。由于职院良好的工作环境,5年来该院引进的56名人才流失率为零,师资队伍工作热情高涨。对高层次人才的重视获得了丰硕回报。据了解,阳江职院教师进修学历、晋升职称积极性很高,今年共有6人晋升副高职称,7名教师成为2015年广东省高校中青年教师国内访问学者……

  同时,阳江职院师资队伍服务地方的能力也在进一步加强,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传承做出了不小贡献。该院院长负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在2013年被确定为“广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后,该院相关人才继续在非遗教学、科研、传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得益于大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如今,阳江职院的科研教改项目已经“拿得出手”: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迎来零的突破,植物组织培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市科技局认定符合市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标准,今年5个项目确定为2014年度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培育项目。其中,刘和平博士主持的省科技计划项目“荔枝绿色食品标准化示范园建设”、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红苞凤梨嵌合体不同类型细胞生理及细胞学特性研究”也成功获得立项;余铭博士与阳江康威水产有限公司合作的“冷冻对虾无磷保水技术”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施如瑞老师的漆画作品入选全国最高规格、最大的国家级美术作品展览。

 

  毕业学生整体素质好

  初次就业薪酬起点高

 

  在高校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当下,毕业生就业率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与一般大学生遭遇“求职难”所不同的是,阳江职院2015届毕业生却不愁找工作,初次就业率达94.62% 。“得益于专业设置‘接地气’和‘校—政—企—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近3年来我院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均在98%以上。”阳江职院院长吴教育说。由于该院毕业生过硬的质量和学校大力促进就业工作,今年毕业生就业率与往年基本持平。

  作为大专院校,培养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学生是关键,因此该院的专业设置都紧贴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需求的实际。去年该院新开设旅游系的毕业生就相当抢手,本届74名学生4月份就业率便已达90%,就业单位包括海丝馆、华邑酒店及大角湾旅游景区等。不仅仅是旅游系,该院机电系和财经系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同样“热销”,就业率都在100%。其中市场营销专业很多学生在珠三角就业了,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该院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阳江本地有不少中小型外贸企业,这就为学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不少外贸企业老板还专程来校招人,特意上门要人的还有深圳、中山、东莞等珠三角企业。

  初入职场,毕业生都较看重薪资待遇。据阳江职院统计,该院本地就业学生入职平均月薪有2300至2500元,在珠三角就业的平均为2800元,而热门专业普遍在3000元以上,部分达到了5000元。一年后,这个数字则分别上升了500元和700元。“大专院校学生对薪资待遇没有大学生那么‘挑剔’,加上实操能力强,因此受到企业欢迎。”学院有关负责人分析。在该校2015届毕业生去向表格上,部分学生薪酬甚至高于重点院校毕业生,如就职于中软国际有限公司的黄民权同学,起薪就达6800元。

  良好的就业形势,不仅得益于阳江职业技术学院“接地气”的专业设置和重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也离不开学校对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据悉,今年该院投入了80多万元专门用于促进学生就业工作,其中参与就业指导的教师有30多人。该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通过把企业请进来做讲座、把学生带出去实地参观,以让他们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同时对家庭困难、就业困难的“双困”学生则采取“一对一、多对一”的帮助措施,千方百计让每一名毕业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阳江职院毕业生“出口畅”,在校生素质相当过硬,省教育厅公布的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阳江职院学生毕业时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水平在全省高职院校中排第一,核心知识水平排第三,六项指标在54个高职院校中综合排名18。

相关文件:


文档附件: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