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9年预算执行情况
2009年,我县财政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县政协以及上级财政部门的监督支持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围绕“三化一业”协调发展战略,坚持“生财有道、聚财有方、用财有规”方针,应对严峻的经济形势,进一步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强化财政监督,深化财政改革,优化支出结构,确保重点资金需要,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实现了“保增长、保运转、保稳定”的目标,财政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一般预算收支执行情况。
2009年全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2821万元,比上年36271万元增收6550万元,增长18.06%,完成年度预算的105.41%。其中:增值税收入9286万元,同比减少10.22%;营业税收入7504万元,同比增长15.96%;企业所得税收入3318万元,同比增长0.73%;个人所得税收入1082万元,同比减少13.65%;土地增值税收入861万元,同比增长41.85%;地税口径地方固定收入5005万元,同比增长17.88%;耕地占用税收入619万元,同比减少44.73%;契税收入5325万元,同比增长73.11%;非税收入9821万元,同比增长67.57%。
2009年全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94436万元,比上年87060万元增支7376万元,增长8.47%,完成年度预算的160.49%。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2709万元,同比增长3.45%;公共安全支出6366万元,同比增长12.26%;教育支出17782万元,同比增长6.12%;科学技术支出1694万元,同比增长24.28%;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085万元,同比增长27.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9157万元,同比增长16.68%;医疗卫生支出8056万元,同比增长18.31%;环境保护支出828万元,同比减少53.27%;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874万元,同比增长51.13%;农林水事务支出17064万元,同比增长72.07%;交通运输支出222万元,为上年的24.6倍;采掘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2394万元,同比增长259.46%;粮油物资储备及金融监管等事务支出2274万元,同比减少76.66%;金融监管支出80万元;国债还本付息支出250万元;其他支出2601万元,同比增长5.6%。
2009年全县一般预算收入加各项转移性收入及上年结余,财政总收入为97229万元;一般预算支出加上解款项及增设预算周转金,财政总支出97129万元。收支对比,结余100万元,实现了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二)基金预算收支执行情况。
2009年全县基金预算收入完成27417万元。其中: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收入20万元,文化事业建设费收入37万元,育林基金收入177万元,森林植被恢复费25万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收入123万元,政府住房基金收入228万元,城市公用事业附加收入255万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25598万元,农业土地开发资金收入428万元,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入526万元。
2009年全县基金预算支出完成33191万元。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497万元,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37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04万元,城乡社区事务支出31110万元,农林水事务支出1323万元,采掘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20万元。
2009年全县基金预算收入加上级补助收入及上年结余,基金总收入为34153万元;基金预算支出33191万元。收支对比,结余962万元,实现了平衡。
(三)一般预算收支执行的主要特点。
从预算执行情况看,全县财政预算收支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等因素影响,全县财政经济运行困难,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8.06%,增速同比降低4.26个百分点,收入增长主要是营业税、地税口径地方固定收入、土地增值税、契税和非税收入增收拉动。其中,由于实施全县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地税口径地方固定收入、土地增值税、契税稳步增长;加强和规范非税收入管理,非税收入也出现大幅增收,增速达67.57%。三大主体税种(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中,只有营业税受经济环境影响较小,增速稳定,增幅为15.96%,企业所得税增长较慢,增幅为0.73%,而增值税出现负增长,减幅为10.22%。二是收入总量上,全县一般预算收入总额继续位居全市各县(市、区)首位,达到42821万元,但收入结构不甚理想,非税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22.94%,比重相对往年偏高。三是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完善,重点加大了对“三农”、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民生支出和全县重点项目的资金需要,确保了全县的正常运转。由于历史债务未彻底消化,收支矛盾仍然突出,资金缺口较大。
二、2009年财政工作情况
2009年,我县财政部门在经济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仍能按照县委、县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的统一部署,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科学理财,促进了地方经济的稳步发展。
(一)坚持科学发展,加大财政扶持,确保全县经济稳健发展。
一是围绕“三化一业”协调发展战略,利用国家出台的以“扩内需、促发展、保增长”为核心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配合我县实施的招商引资利益共享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做好产业转移的承接配套服务以及地方招商引资工作。二是继续加大对县内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2009年共安排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100万元、企业科技创新“科技三项”资金930万元。并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创业发展和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及节能减排的财税优惠政策,引导中小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创新。三是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世界银行等金融组织以及上级财政部门的合作,协调各项融资工作,支持我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四是全面贯彻和落实扩大内需政策,强化部门协调联系,对扩大内需的各级建设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并做好资金配套和项目跟踪,确保资金使用效益。
(二)强化财税管理,做大收入“堆头”,为我县经济发展提供财力保证。
一是坚持以做大财政“堆头”为目标,配合全县重点项目建设,推进“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承接工作,完善“双转移”配套服务,全力承接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项目落户,培育发展能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财税贡献型产业,做大税收“堆头”,增强地方税源基础。二是积极构建稳定持续的收入增长机制,不断加强财税运行监测、部门协调、收入分析机制,落实财税联席会议制度和财政增收激励政策,调动全县招商引资和镇级挖掘税收潜力的积极性,实现促产培财、财政增收。2009年全县各镇一般预算收入总额8803万元,占全县一般预算收入20.56%,其中收入超过1000万元的镇达4个。三是积极协调有关职能部门,规范和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完善非税收入征管体制,堵塞收入管理漏洞,确保应收尽收。同时,加快经营城市建设,提高非税收入质量,增加政府可支配财力。
(三)坚持厉行节约,突出重点支出,确保全县重点项目和民生事业资金需要。
一方面,严格执行中央厉行节约八项要求和《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的通知》精神,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大力压减会议以及财政出资或党政机关主办的晚会、展览、庆典、论坛等活动,实现一般性行政经费支出“五个零增长”目标。另一方面,优化资金投向,加大民生支出投入,把“保重点、保民生、保稳定”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在保运转的基础上,保证农业、卫生、教育、就业、社会保障以及农村合作医疗和全县重点项目建设资金需要。重点落实教师绩效工资政策、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农村困难子女补助政策,有效提高我县教师待遇和解决困难家庭子女入学难问题;继续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启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全力支持农村合作医疗,优先确保农村合作医疗配套资金的投入;加快乡镇卫生院改造建设,着力改善群众就医环境;支持发展现代化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推进农村“五改”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四)推进财政改革,强化财政监管,实现依法管财理财。
一是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细化部门预算编制,扩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试点面及资金面,完成财政支出管理电子平台建设,所有财政预算内资金通过预算执行系统拨付,规范资金支出管理,为我县财政资金信息化管理奠定了基础。二是落实国家“扩内需、促增长”政策,做好“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审核和发放工作;落实强农惠农补贴政策,完善“一卡通”发放,确保农民受惠。2009年全县财政部门共发放各类支农惠农补贴6222万元。三是加强资金支出管理,健全“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绩效评价”的监管机制,完善财政资金报账制管理,重点做好扩大内需资金、国债资金、省市县专项资金以及重大项目资金的跟踪监督。四是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单位进行检查,并研究建立和完善长效监管机制。五是继续推进政府采购和财政投资审核工作,加强监管力度,节约财政资金。
三、2010年预算草案
2010年,我县财政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县六届四次党代会和县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总体部署,坚持“量入为出、量财办事,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推进科学理财,努力增收节支,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深化财政改革和制度创新,强化财政监督和财政绩效评价工作,实现财政可持续发展,努力建设阳东宜居创业滨海新城,为实现我县“三年大变化、十年大跨越”打下坚实基础。
(一)一般预算收支安排情况。
按照2010年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2010年全县一般预算收入安排47959万元,比2009年实绩42821万元增长12%。
一般预算收入主要项目的安排情况是:税收收入38609万元,比上年实绩增长17%;非税收入9350万元,比上年实绩减少4.8%。
根据2010年全县一般预算收入计划47959万元,加各项转移性收入,全县财政总收入为69896万元。按照《预算法》的规定和“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2010年全县一般预算支出计划安排69896万元,比上年预算增长14.56%。
一般预算支出主要项目的安排情况是: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安排18784万元,比上年预算19374万元减少3.05%;公共安全支出安排4567万元,比上年预算3878万元增长17.77%;教育支出安排15041万元,比上年预算13645万元增长10.23%;科学技术支出安排1167万元,比上年预算1031万元增长13.19%;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安排775万元,比上年预算805万元减少3.7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安排7592万元,比上年预算5760万元增长31.81%;医疗卫生支出安排4434万元,比上年预算4050万元增长9.48%;环境保护支出安排250万元,比上年预算338万元减少26.04%;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安排1788万元,比上年预算1596万元增长12.03%;农林水事务支出安排4781万元,比上年预算3596万元增长32.95%;交通运输支出安排526万元,比上年预算101万元增长420.79%;采掘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安排1761万元,比上年预算1002万元增长75.75%;粮油物资储备及金融监管等事务支出安排1205万元,比上年预算1165万元增长3.43%;其他支出安排4521万元,比上年预算2502万元增长80.70%;转移性支出安排2704万元,比上年预算2169元增长24.67%。
(二)基金预算收支安排情况。
2010年全县基金预算收入安排31035万元,主要项目的安排情况是:散装水泥专项资金25万元;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收入30万元,比上年实绩20万元增长50%;文化事业建设费收入30万元,比上年实绩37万元减少18.92%;育林基金收入40万元,比上年实绩177万元减少77.4%;森林植被恢复费170万元,比上年实绩24万元增长608.33%;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收入60万元,比上年实绩124万元减少51.61%;城市公用事业附加收入270万元,比上年实绩255万元增长5.88%;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30000万元,比上年实绩25631万元增长17.05%;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400万元,比上年实绩526万元减少23.95%;水资源补偿费收入10万元。
2010年全县基金预算支出安排31035万元,主要项目的安排情况是: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30万元,比上年实绩37万元减少18.9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0万元,比上年实绩124万元减少51.61%;城乡社区事务支出30670万元,比上年实绩27035万元增长13.45%;农林水事务支出220万元,比上年实绩201万元增长9.45%;采掘电力信息等事务55万元,比上年实绩20万元增长175%。
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完成2010年财政工作任务
2010年,是我县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关键之年,是我县加快融入珠三角、实现经济社会新跨越的机遇之年。全县财政系统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根据县六届四次党代会和县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的工作部署,强化财政监督管理,提高财政保障能力,为我县“十二五”规划的启动实施奠定良好基础。
(一)围绕全县中心工作任务,发挥财政部门职能作用,努力推动阳东经济事业发展。
一是围绕我县的总体规划和重大项目建设,发挥财政部门职能作用,抓住珠三角产业加速转移的发展契机,主动配合做好交通、城镇建设、产业布局、园区建设、旅游开发等有关方面的融入工作,并抓好县城亮点工程建设,完善县城公共配套设施。二是支持配合全县推进“双转移”,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广东阳东经济开发区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公共服务配套,提升园区对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的集聚能力,全面打造承载力强的工业载体平台。三是继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支持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创新,努力促进五金刀剪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落实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切实减轻企业经营成本。四是积极做好地方项目的调研和资金申报工作,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减轻地方财政资金压力。同时,继续配合开展融资工作,向上争取国债、国内外贷款等长期、低息资金,支持我县基础设施建设。
(二)抓好收入管理,保证全县各项事业发展资金需要。
一是加强组织协调工作,研究完善财政增收激励机制和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壮大财源基础,力促财政收入稳步增长。二是抓好税源调查,严格依法治税,不断提高财税征管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并依托当前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三是继续实施财税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未来经济形势走向和预算执行的分析,建立完善财税收入增长的监控、分析、预测机制,着力抓好对重点税源、重点地区的收入情况分析,促进全县收入均衡增长。四是进一步规范非税收入管理,研究制定非税收入征管绩效考评机制,提高非税收入管理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并积极推进部门综合预算,加大非税收入收支脱钩力度,实现预算内外资金的统筹管理。
(三)强化预算管理,优化支出结构,推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要按照积极稳妥、厉行节约、优化结构的原则,加大力度落实各项节支措施,加强预算管理,严控经费追加,重点保证工资发放、社会保障、民心工程等公共支出需要以及我县重大决策资金需要;要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建立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系,探索建立多元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全覆盖;要把加强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继续加大对民生事业的投入,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在保持经济较快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四)规范财政支出监管,确保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一是强化财政支出管理,完善财政支出监控机制,继续深化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扩大财政资金管理范畴;积极推进非税收入管理信息化建设,实现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确保财政资金的最大效益。二是强化预算约束,将预算内、外资金实行统筹安排,规范超预算支出的审批程序,切实加强对财政支出的稽核和检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三是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政府采购、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等改革,拓展改革的广度和深度,强化财政监管与约束。并加强基础性调研,为推进“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作准备。四是加强财政监督,建立健全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监督机制,加强对重大项目和重点资金的财务监督、跟踪检查,全面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