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2年预算执行情况
2012年,我县财政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和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县委第七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按照县七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预算,坚持科学理财,合理分配,厉行节约,“集中财力办大事”的理财原则,重点保障县委、县政府重点项目和民生支出需要,圆满完成了县七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财政预算,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
(一)公共财政预算收支
据快报数(下同),2012年全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9106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11%,比上年增长36.54%。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50200万元,比上年增长18.51%。
(二)主要收入项目完成情况
1.税收收入31272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11.49%。
2.非税收入7834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9.11%。
上级补助收入118708万元,上年结转、结余11450万元,债券转贷收入2000万元,调入资金8350万元,财政总收入 179614万元。
(三)支出及平衡情况
2012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50200万元,上解上级支出4878万元,债券转贷支出2150万元,调出资金582万元,增设预算周转金1202万元,财政总支出159012万元。收支相抵,年终结余20602万元,其中结转下年支出20436万元,净结余166万元,实现了财政预算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四)主要支出项目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2012年,我县财政进一步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加大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科学技术、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入,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预算执行中,各项重点支出得到较好的保障。
一、2012年预算执行情况
2012年,我县财政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和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县委第七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按照县七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预算,坚持科学理财,合理分配,厉行节约,“集中财力办大事”的理财原则,重点保障县委、县政府重点项目和民生支出需要,圆满完成了县七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财政预算,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
(一)公共财政预算收支
据快报数(下同),2012年全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9106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11%,比上年增长36.54%。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50200万元,比上年增长18.51%。
(二)主要收入项目完成情况
1.税收收入31272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11.49%。
2.非税收入7834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9.11%。
上级补助收入118708万元,上年结转、结余11450万元,债券转贷收入2000万元,调入资金8350万元,财政总收入 179614万元。
(三)支出及平衡情况
2012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50200万元,上解上级支出4878万元,债券转贷支出2150万元,调出资金582万元,增设预算周转金1202万元,财政总支出159012万元。收支相抵,年终结余20602万元,其中结转下年支出20436万元,净结余166万元,实现了财政预算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四)主要支出项目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2012年,我县财政进一步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加大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科学技术、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入,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预算执行中,各项重点支出得到较好的保障。
1.农林水事务支出45358万元,比上年增长29.91%。安排农业支出33135万元,加大对农村和农民补贴力度,落实水稻、花生、生猪、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柴油补贴等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政策,建立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补贴制度;扶持农业科技推广及农业综合开发;增加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救灾复产资金,帮助受灾困难群众抗灾复产,度过难关。安排林业及各项资金6866万元,加大林业生态保护力度,对全县优质水果技术改良,建立现代水果产业带,对生态公益林、沿海防护林和红树林进行保护建设以及支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安排水利支出4049万元,开展城乡水利建设,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安排扶贫“双到”资金1308万元,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实施扶贫政策,全县42条贫困村2520户共7594人受到资助。并加大对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对全县共149个村(居)委会“两委”干部842名村干部提高保障标准,对离任村“两委”干部落实退休保障机制。
2.教育支出38790万元,比上年增长39.09%。其中教师工资和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支出22462万元;义务教育免费补助支出3350万元,惠及学生55842人;义务教育困难子女生活费补助、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等项支出411万元,惠及学生7850人;建立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资金440万元;投入6362万元支持中小学校安工程,支付方正中学基建偿债奖励金和二中利息,推进县第一小学工程、规范化学校、规范化幼儿园建设。
3.医疗卫生支出16817万元,比上年增长16.12%。投入城乡居民医保资金9953万元,缓解了我县城乡居民41.4万人看病问题;投入1133万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资金,为我县常住人口45.3万人进行健康保健;投入重大卫生专项经费120万元,对艾滋病、结核病人进行宣传和治疗;投入4897万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新建沙扒、塘口、上洋镇卫生院门诊综合楼近9000平方,有效地推进了基层卫生院各项工作扎实开展。
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3193万元,比上年增长10.58%。投入659万元在中秋节、春节期间向全县城乡低收入困难群众发放生活物资救助和临时价格补贴;投入1129万元补助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2980人;投入1658万元补助优抚对象3504人;投入457万元对受台风等自然灾害和特困人群进行生活救助和医疗救助;投入294万元对278名孤儿发放生活补助;投入2700万元对我县城乡居民20.6万人参加养老保险进行政府补贴和发放下半年养老待遇;投入5400万元解决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支出;投入320万元,促进城镇新增就业9532人,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20045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4000人以及下岗再就业、待岗大学生生活补助、小额担保贷款等工作;投入200万元建设劳动力市场及乡镇劳动保障服务平台。
5.住房保障支出1686万元,比上年增长137.80%。完成保障公共租赁住房72套,逐步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6.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262万元,比上年增长10.31%。新建一批镇村文化设施和体育活动场所。
7.科学技术支出1006万元,比上年增长26.86%。加强校企和技术合作建设,推进产学研合作,支持中小企业技改挖潜支出854万元,增强企业竞争能力;推进招才引智工程建设,扩大科学普及范围。
8.节能环保支出1717万元。大力支持节能减排工作,新建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和2个镇级生活垃圾中转站以及740个村庄垃圾收集池等项目。
9.公共安全支出8136万元。加强公、检、法、司保障能力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10.交通运输支出3667万元,比上年增长71.44%。支持农村公路建设,完成镇、村公路路面硬底化里程81.5公里的目标任务。对农村道路客运、水路客运用油等部分公益性行业给予油价补贴,发放补贴资金308万元。
1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4024万元,比上年增长2.42%。主要用于保障机关正常运转,增加公务员津贴补贴标准,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12.其他各项支出4544万元。
(五)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
2012年政府性基金收入12655万元,比年度预算减少37050万元(主要是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减少),完成年度预算任务的25.5%,上级补助收入2821万元,上年结余5万元,调入资金582万元,收入总计16063万元。2012年政府性基金支出14915万元,上解支出392万元,收支相抵,年终结余756万元。
二、2012年预算执行重点工作及成效
(一)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财政收入质量明显提高。2012年,全县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39106万元,增长36.54%,高出全市平均增速13.16个百分点。税收占比79.97%,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3.58个百分点,收入质量明显提高。至11月底止,综合增长率在全省享受一般性转移支付66个县(市、区)中排名第一位。
(二)争取上级财政资金支持,促进县域经济发展。2012年上级补助我县资金118708万元,增长26.82%,新增的资金29426万元。一是增加县级财力和困难补助资金8840万元。二是促进转移工业园发展的扶持资金2850万元。三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6942万元。四是民生资金10794万元。这些资金有效地促进了我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三)集中财力办大事,保障重点支出需要。围绕县委、县政府加快经济发展目标,重点支持全县重点项目建设和产业转移园区建设、临港工业、电力能源项目、广东华厦阳西电厂等配套设施建设。
(四)确保预算执行到位,切实办好“十件民生实事”。根据县政府年初确定的十件民生实事,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医疗、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问题。2012年我县十件民生实事支出19305万元。
(五)深化财政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各项财政改革稳步推进,公共财政体制框架逐步形成。一是将非税收入全部纳入管理系统采用实时监控和电子票据的管理模式。二是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对县直一级预算单位全面实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所有财政性资金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围,进一步规范政府财政收支行为,增强财政收支信息公开透明,从源头上治理和预防腐败。三是推行公务卡改革工作。对全县财政预算单位公务支出采用公务卡结算方式进行结算。
三、2013年预算草案
2012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在全县各镇各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努力下,财政工作取得新进展。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由于财政收入堆头小,总量不大,财政支出呈刚性增长,财政增支压力较大,财政收支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因此,必须充分把握国家财政政策,切实化解各种不利因素,扎实做好各项财政工作,确保预算收支平衡。
(一)2013年我县财政形势
总体来看,2013年我县财政形势继续稳定向好,但也面临不少减收增支因素。收入方面,一是宏观经济形势和企业经营状况继续好转,一些重大项目发挥效益。阳西电厂、建华管桩、华润风电等项目为全县财政收入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基建项目、海洋经济、特色产业基地正在崛起,中山火炬(阳西)工业园建设提速,新圩产业园建设顺利推进,沿海电力能源产业基地发展迅猛,沙扒滨海旅游度假区渐成规模,将有利于财政收入增长。不利因素,受近年收入基数快速增长,大项目未能在短期实现税收收入,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抵扣和营改增等政策性因素影响,预计2013年财政收入增长将有所放缓。此外,由于国家、省取消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改善结构,都对财政收入产生影响。财政支出方面,公务员统一津贴补贴,落实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实现全县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城乡低保、五保提标,应对物价波动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帮助农民持续增收等重大民生政策,都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压力不断加大。
综合分析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收支的各种因素,预计2013年全县财政收支紧张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必须审时度势,科学合理编制2013年预算。
(二)财政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总体要求
根据《预算法》和省财政厅对编制2013年预算的要求,2013年全县预算编制坚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应收尽收,量入为出,厉行节约,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集中财力保障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大战略决策的贯彻落实。
编制2013年我县财政预算的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追赶步伐,推动跨越发展,建设繁荣幸福新阳西为核心任务,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科学技术、环境保护等的支出力度,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树立勤俭节约“过紧日子”的思想,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坚持依法理财,统筹兼顾和增收节支的方针,加强财政科学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及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2013年我县财政预算编制要坚持“稳定增收、平衡收支、厉行节约、保障民生”的原则。全县财政预算收支安排如下:
(三)公共财政预算收支
1.主要收入项目:
2013年全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安排46150万元,比上年增长18%。
税收收入37390 万元,比上年增长 19.6 %。其中:国税收入11020万元,比上年增长19.6%;地税收入26370万元,比上年增长19.6%.
非税收入8760万元,比上年增长14%。
2013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为46150万元,加上税收返还4677万元,上级补助收入48775万元,上年净结余166万元,财政总收入99768万元。
2.支出及平衡情况:
2013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91566万元,上解上级支出7812万元,调出资金390万元,财政总支出99768万元,收支相抵,公共财政预算收支平衡。
3.支出结构:
2013年全县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中,用于“三农”及改善民生的支出为64568万元,占71%,比上年增加17801万元;用于建立社会应急预警机制,保障稳定的支出为14895万元,占16%;用于维持县、镇两级政权运转的支出为8240万元,占9%;用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节能环保等支出为3663万元,占4%。我县财政支出结构体现了“保民生、保运转、保稳定、促发展”的要求。
(四)2013年我县公共财政预算重点支出保障和主要项目安排情况
2013年我县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安排重点突出,法律法规要求保障的重点支出投入均增长19%以上,其中教育、科技、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农林水事务等投入增长20%以上。
1.支持农村农业改革,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2013年安排农林水事务支出5680万元,比上年增长25.2%。一是大力支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安排农业支出426万元,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力度,落实能繁母猪补贴,加强病虫害防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等工作。二是加大水利建设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安排重点水利建设项目资金2243万元,主要投入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小型水库除险加固,重大灾害水毁水利工程修复。三是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积极推进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安排扶贫资金369万元;安排基层组织保障经费1400万元;落实对农民的各项补贴,提高农业生产保障水平;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安排粮食风险基金300万元;安排“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财政奖补配套资金80万元;引导村民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及其他公益事业。四是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海洋强县建设。
2.优先教育,促进全县教育事业的发展。2013年安排教育支出29414万元,比上年增长22.5%。积极贯彻落实教育强县计划,建设中心幼儿园,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增加学前教育支出107万元;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安排城乡义务教育转移支付资金4668万元,用于免除全县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经费补助政策,逐步解决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围绕创建教育强县的目标,安排溪头、沙扒、塘口三个教育强镇建设、阳西一小、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资金5347万元;提高教师待遇水平,促进城乡师资均衡配置,实现全县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两相当”;扩大并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范围和水平,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促进教育公平。
3.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2013年安排医疗卫生支出12354万元,比上年增长25.4%。健全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大重大公共卫生专项经费投入;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改善乡镇医疗卫生条件,提升乡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4.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2013年安排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5720万元,增长26.4%。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完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体系,逐步建立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网。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根据省政府要求,2013年对农村低保人均月标准的67.74元提高到109元;城镇低保人均月标准的114.33元提高242元;对五保供养对象由原来的集中供养月标准250元,分散供养月标准200元统一提高到月标准385元。
5.推进住房保障均等化,逐步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2013年住房保障支出552万元,比上年增长10%。
6.推进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2013年安排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528万元,比上年增长19.5%。
7.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2013年安排重点项目建设,科学技术等项目支出1402万元,比上年增长20.2%。
8.支持节能减排,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13年安排节能环保支出310万元,比上年增长19.2%。
9.加强公、检、法、司保障能力建设,创建平安阳西。2013年安排公共安全支出5483万元,比上年增长18.6%。
10. 支持农村公路建设,完成镇、村公路路面硬底化。2013年安排交通运输支出860万元,比上年增长6.8%。
11.提高公共服务管理水平,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大社会建设力度。2013年安排公共服务管理支出14524万元,比上年增长6.1%。
12.其他各项支出4739万元。
(五)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
2013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49769万元,调入资金390万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总收入50159万元。
2013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50159万元,收支相抵,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平衡。
四、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努力完成全年预算任务
为实现2013年预算目标,要切实抓好如下五方面工作:
(一)创新财政收入机制,促进财政收入增长。建立税收超收奖励机制和联合稽查督查制度,促进税收信息公开与纳税企业信息公开制度,引入社会监督和第三方的税收监督机制,推动应收尽收,预防收过头税。
(二)完善财政支出机制,促进财政增收节支。严格按《预算法》编制执行预算,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有保有压。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向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领域倾斜。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深入推进会议费、差旅费管理和公务接待改革,进一步清理规范庆典、研讨会、论坛等活动支出。
(三)完善民生保障机制,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工作要求,加快推进实施全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创新财政民生支出保障机制,引入外部考评机制,对部分民生支出项目进行公开竞争机制,强化绩效考评系统,有序推进解决各类民生问题。重点保障“三农”、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体育、住房保障、节能环保等重点支出。
(四)严格执行预算,提高预算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围绕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系,抓住预算编制这一“核心”,突出预算管理创新,提高预算编制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加快推进部门预算公开。细化预算编制,加强预算项目管理,完善定员定额管理,加强基础数据采集,加快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建设,完善项目库管理制度;严肃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等有机结合的管理机制,促进预算信息公开。
(五)创新财政管理方式,扎实推进阳光财政和绩效财政建设。深化公共财政改革,扎实推进阳光财政、绩效财政建设。开展财政分配公开竞争试点改革,开展绩效督查和重点绩效评价,选取个别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财政专项资金开展第三方评价试点,继续推进公务卡改革工作,积极实施财务核算信息集中监管试点改革,稳妥推进预决算及“三公”经费公开,提高财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推进以民主、法治、创新、科学、竞争、绩效为主要内容的新型财政分配管。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