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7日在阳江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阳江市财政局局长 许培业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报告阳江市2010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预算草案,请予审议。
一、2010年预算执行情况
2010年,全市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支持下,按照中央、省、市的经济工作部署以及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预算,坚持“生财有道、聚财有方、用财有规”的原则,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政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依法治税理财,努力增收节支,深化财政改革,加强财政管理,基本保证了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资金需要,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各项收支计划和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良好。
据快报统计(以下2010年财政收支数均为快报数),2010年,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67,711万元,为年度预算233,805万元的114.5%,比上年收入实绩201,553万元增收66,158万元,增长32.8%。加上上级补助收入357,806万元,地方政府债券转贷资金收入10,002万元,上年结余(含省批复决算增加数)38,652万元,调入资金7,131万元,全年总计收入681,302万元。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完成645,155万元,比上年支出实绩566,367万元增支78,788万元,增长13.9%。加上上解上级支出9,008万元,增设预算周转金支出2,843万元,全年总计支出657,006万元。收支相抵结余24,296万元,减除结转下年的支出23,300万元,净结余996万元。
2010年,市本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96,665万元,为年度预算88,630万元的109.1%,比上年收入实绩76,405万元增收20,260万元,增长26.5%。加上上级补助收入357,806万元(根据财政部文件要求,2010年市本级反映的上级补助收入为全市合计数,相应在支出方反映对下级补助的合计数;支出方反映的上解上级支出也为全市合计数),县(市、区)上解收入16,873万元(含上解省财政的收入),上年结余(含省批复决算增加数)31,747万元,调入资金4,981万元,地方政府债券省转贷市资金收入10,002万元,总计收入518,074万元。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173,161万元,比上年支出实绩147,986万元增支25,175万元,增长17%。加上补助县(市、区)支出313,490万元,地方政府债券市转贷县资金支出2,480万元,上解上级支出9,008万元,总计支出498,139万元。收支相抵结余19,935万元,减除结转下年的支出19,577万元,净结余358万元。
剔除省财政补助县(市、区)的收入和县(市、区)上解省财政的支出,2010年市本级的收支完成数为: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96,665万元,加上上级补助收入65,498万元,县(市、区)上解收入11,795万元,上年结余(含省批复决算增加数)31,747万元,调入资金4,981万元,地方政府债券转贷资金收入7,522万元,总计收入218,208万元。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73,161万元,加上补助县(市、区)支出21,182万元,上解上级支出3,930万元,总计支出198,273万元。收支相抵结余19,935万元,减除结转下年的支出19,577万元,净结余358万元。
2010年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的主要项目是:
(一)增值税收入4,751万元,比上年增长1.6%。
(二)营业税收入15,418万元,比上年增长18.6%。
(三)契税收入6,240万元,比上年增长5.7%。
(四)企业所得税收入5,374万元,比上年增长48.1%。
(五)个人所得税收入2,715万元,比上年增长25%。
(六)城市维护建设税收入3,925万元,比上年增长25.6%。
(七)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16,970万元,比上年增长11%。
(八)专项收入3,973万元,比上年增长20.5%。
2010年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的主要项目是:
1、一般公共服务27,680万元,比上年增长18%。
2、公共安全23,087万元,比上年增长27.7%。
3、教育28,307万元,比上年增长88.4%。主要是“两校’建设地方政府债券转贷资金、竞争性分配资金、高中教育基本建设补助等支出增加。
4、科学技术2,531万元,比上年增长4%。
5、文化体育与传媒4,508万元,比上年增长40.9%。
6、社会保障和就业22,226万元,比上年增长4%。
7、医疗卫生7,162万元,比上年增长36.6%。主要是重大公共卫生、社区卫生等补助支出增加。
8、环境保护5,955万元,比上年增长98.5%。主要是污染减排、环保专项资金,城北、城南污水处理厂建设、漠阳江支流、马南河综合整治等工程支出增加。
9、城乡社区事务7,883万元,比上年增长6.6%。
10、农林水事务7,845万元,比上年下降21.7%。
11、交通运输17,325万元,比上年增长1.2%。
12、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3,311万元,比上年下降30.8%。
13、粮油物资储备管理事务1,376万元,比上年增长15.1%。
14、其他支出3,925万元(含人防费支出3,189万元),比上年下降32.8%。
2010年,为确保预算收支计划的顺利完成,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千方百计组织财政收入,努力完成预算收入计划。全市各级财税部门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加强收入征管。继续实施财税联席会议和收入通报制度,落实收入征管责任制;坚持依法治税,加强对重点税源的跟踪和监控,确保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税收及时足额入库;进一步加强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全面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加大税务稽查力度,打击各种税收违法行为。在各级财税部门共同努力下,2010年全市和市本级财政皆超额完成了预算收入计划。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财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按照积极财政政策的要求,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坚持“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保重点”的原则,促进经济发展,着力改善民生。
全力以赴支持救灾复产。台风“凡亚比”灾情发生后,迅速启动应急机制,及时向上级反映情况,争取上级救灾资金。按照“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切实做好资金筹措和拨付工作,全力支持灾区人民早日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中央、省和市财政共安排拨付救灾复产重建资金26,910.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820万元,省财政资金25,315.6万元,市财政安排资金774.9万元。
继续推进扩大内需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建设。积极争取中央、省财政扩大内需专项资金,2008年至今累计争取到扩大内需新增中央投资项目180个,资金66,326万元,其中:中央投资30,092万元,省配套资金11, 384万元,我市投入配套资金24,850万元;2010年当年争取到扩大内需新增中央投资项目92个,资金22,236万元。此外,我市还累计争取到地方政府债券资金31,069万元,2010年当年争取到地方政府债券资金10,002万元,用于基础设施项目及扩大内需项目建设。
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培育壮大财源。继续加强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园区竞争性扶持资金的跟踪问效工作,做好2010年省补助产业转移工业园发展资金的分配和管理工作,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对省补助我市2009—2010年两年的现代产业发展引导资金进行合并分配,集约使用资金,支持我市现代产业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财源建设。
认真做好汽车摩托车下乡、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工作。贯彻落实中央实施汽车摩托车下乡、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拉动内需的政策,积极做好与各销售网点的沟通协调,加快审核进度,及时拨付补贴资金。共补贴下乡汽车摩托车60,317辆,兑付补贴资金5,452万元;补贴下乡家电77,740台,补贴资金1,785万元;补贴家电以旧换新29,102台,补贴资金827万元,有效拉动了城乡消费。
进一步加大农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投入。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大力推进城乡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全市共拨付农林水事务支出83,494万元,比上年增长19.8%。继续做好农资综合直补、种粮直补和成品油价格补贴工作,全市共拨付农资综合直补资金8,184万元,拨付种粮直补资金1,158万元,两项补贴惠及30.79万农户,127.4万农民;拨付成品油价格补贴资金20,516万元,支持农业、渔业生产者和公共交通等部门有效化解油价上涨压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切实做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全市共拨付农村免费义务教育补助经费10,729万元,城镇免费义务教育补助经费2,510万元。支持做好医疗卫生工作,全市共拨付医改补助资金22,988万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847万元;拨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资金7,686万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资金7,988万元。支持加大低收入群体保障力度,全市共拨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补助资金7,242万元。积极筹措资金解决困难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险问题,全市共拨付补助资金376万元。
(三)深化各项财政改革,加快构建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各项财政改革全面推进,公共财政体制框架逐步形成。在部门预算中贯彻绩效性原则,进一步扩大绩效评价的项目范围,部门预算科学化、精细化取得新突破。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继续深化,市本级单位2010年全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各县(市、区)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全面推进。深入推进非税收入管理制度改革,贯彻实施《阳江市非税收入管理办法》,对非税收入实行规范管理;在各收费单位中大力推行POS机刷卡缴费,工作效率显著提高。市级预算单位财务核算信息集中监管和公务卡结算改革进展顺利,试点单位扩大到132个,预算单位财务管理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新突破,制定了《阳江市市属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和《阳江市市属国有企业薪酬管理暂行办法》,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市属国有企业进行规范管理;制定了《阳江市公用事业集团公司组建方案》,着手组建阳江市公用事业集团公司,优化我市国有经济布局。
(四)强化财政管理和监督,维护财经秩序。配合省审计厅、省财政厅做好对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园区竞争性扶持资金和农业、教育、社保等专项资金的审计和检查工作,加强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跟踪管理。按照《阳江市国有集体资产交易管理办法》的规定,规范产权交易行为。继续做好财政性资金投资项目的工程预、决(结)算编制和审核工作,全面落实公共工程代建制,有效控制工程造价,节约财政资金。积极配合人大、审计等部门对财政资金的监督工作,严格执行定期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预算、决算、预算执行情况以及超预算支出情况的制度,配合审计部门做好年度财政收支审计工作。进一步加强财政内部监督制度建设,继续完善财政内部循环监督工作系统,健全监督制度,全面推进依法理财。
二、2011年一般预算草案
(一)2011年全市一般预算草案
2011年,我市财政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及其各次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坚持量入为出,确保收支平衡;继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切实保障重点支出需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加大对“三农”、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深化财政改革,进一步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加强财政科学管理,树立绩效观念,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坚持依法治税理财,做到“生财有道、聚财有方、用财有规”。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按照我市2011年国民经济指标及社会发展计划,经市政府研究,2011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拟安排299,298万元,比2010年收入实绩253, 642万元(2010年收入实绩按2011年省市“共享四税”改革后可比口径调整)增加45,656万元,增长18%。
2011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主要项目的安排情况是:
1、增值税收入40,395万元,比上年增长20.6%。
2、营业税收入51,990万元,比上年增长21.1%。
3、企业所得税收入19,400 万元,比上年增长20.1%。
4、个人所得税收入8,020万元,比上年增长20.7%。
5、城市维护建设税收入15,000万元,比上年增长22.3%。
6、房产税收入5,050万元,比上年增长22.9%。
7、印花税收入3,350万元,比上年增长20.9%。
8、城镇土地使用税收入10,515万元,比上年增长22.0%。
9、土地增值税收入5,750万元,比上年增长22.1%。
10、车船税收入4,700万元,比上年增长21.6%。
11、耕地占用税收入11,100万元,比上年增长18.8%。
12、契税收入25,800万元,比上年增长17.6%。
13、专项收入11,080元,比上年增长14.4%。
14、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38,970万元,比上年增长12.1%。
15、罚没收入27,090万元,比上年增长2.3%。
16、国有资本经营收入6,560万元,比上年增长37.4%。
17、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11,818万元,比上年增长34.5%。
根据2011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计划299,298万元,加上上级补助收入212,889万元,上年净结余收入996万元,减除上解上级支出10,506万元后,全市可供支配的财力为502,677万元。按照《预算法》的规定,2011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计划相应安排502,677万元。
2011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主要项目的安排情况是(以下用于对比的上年实际支出数已减除省追加的非财力性补助支出):
1、一般公共服务83,400万元,比上年支出75,130万元增长11%。
2、公共安全53,704万元,比上年支出47,628万元增长12.8%。
3、教育110,553万元,比上年支出94,801万元增长16.6%。
4、科学技术6,645万元,比上年支出5,793万元增长14.7%。
5、文化体育与传媒6,024万元,比上年支出5,408万元增长11.4%。
6、社会保障和就业66,894万元,比上年支出57,098万元增长17.2%。
7、医疗卫生42,955万元,比上年支出36,621万元增长17.3%。
8、节能环境3,020万元,比上年支出2,595万元增长16.4%。
9、城乡社区事务13,256万元,比上年支出11,976万元增长10.7%。
10、农林水事务50,197万元,比上年支出43,856万元增长14.5%。
11、交通运输14,222万元,比上年支出12,350万元增长15.2%。
12、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2,869万元,比上年支出2,510万元增长14.3%。
13、商业服务业等事务5,055万元,比上年支出4,704万元增长7.5%。
14、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8,621万元,比上年支出7,547万元增长14.2%。
15、住房保障支出7,985万元,比上年支出6,522万元增长22.4%。
16、粮油物资管理等事务5,541万元,比上年支出5,288万元增长4.8%。
17、其他支出13,988万元(包含省补助产业转移工业园发展资金1亿元),比上年支出8,796万元增长59%。
(二)2011年市本级一般预算草案
根据全市财政预算收支计划安排的指导思想以及市本级财政的具体情况,经市政府研究,2011年市本级财政收支计划作如下安排:
2011年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拟安排108,875万元,比上年收入实绩92,267万元(2010年收入实绩按2011年省市“共享四税”改革后可比口径调整)增加16,608万元,增长18%。一般预算收入主要项目的安排情况是:
1、增值税收入5,820万元,比上年增长22.5%。
2、营业税收入15,800万元,比上年增长23.0%。
3、企业所得税收入5,255万元,比上年增长23.3%。
4、个人所得税收入2,710万元,比上年增长19.8%。
5、城市维护建设税收入4,850万元,比上年增长23.6%。
6、房产税收入1,570万元,比上年增长22.3%。
7、印花税收入930万元,比上年增长22.4%。
8、城镇土地使用税收入1,685万元,比上年增长22.1%。
9、土地增值税收入1,620万元,比上年增长22.8%。
10、车船税收入1,800万元,比上年增长22.9%。
11、耕地占用税收入5,400万元,比上年增长21.2%。
12、契税收入7,615万元,比上年增长22.0%。
13、专项收入4,418万元,比上年增长11.2%。
14、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19,040万元,比上年增长12.2%。
15、罚没收入20,970万元,比上年增长1.5%。
16、国有资本经营收入3,200万元,比上年增长72.1%。
17、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5,912万元,比上年增长67.6%。
根据2011年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计划108,875万元,加上上级补助收入212,889万元(根据财政部文件要求,2011年市本级反映的上级补助收入为全市合计数,相应在支出方反映对下级补助的合计数;支出方反映的上解上级支出也为全市合计数),县(市、区)上解收入10,556万元(含上解省财政的收入),上年净结余收入358万元,减除补助县(市、区)支出191,909万元,上解上级支出10,506万元后,市本级可供支配的财力为130,263万元。
剔除省财政补助县(市、区)的收入和县(市、区)上解省财政的支出,2011年市本级的预算收支安排计划为: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计划108,875万元,加上上级补助收入47,025万元,县(市、区)上解收入4,500万元,上年净结余收入358万元,减除补助县(市、区)支出26,045万元,上解上级支出4,450万元后,市本级可供支配的财力为130,263万元。按照《预算法》的规定,2011年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计划相应安排130,263万元。
2011年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主要项目的安排情况是(以下用于对比的上年实际支出数已减除省追加的非财力性补助支出):
1、一般公共服务20,238万元,比上年支出17,420万元增长16.2%。
2、公共安全20,173万元,比上年支出17,794万元增长13.4%。
3、教育13,696万元,比上年支出11,215万元增长22.1%。
4、科学技术2,534万元,比上年支出1,843万元增长37.5%。
5、文化体育与传媒6,623万元,比上年支出4,508万元增长46.9%。
6、社会保障和就业17,539万元,比上年支出15,013万元增长16.8%。
7、医疗卫生7,964万元,比上年支出6,862万元增长16.1%。
8、节能环境2,870万元,比上年支出2,455万元增长16.9%。
9、城乡社区事务6,011万元,比上年支出5,383万元增长11.7%。
10、农林水事务6,434万元,比上年支出5,445万元增长18.2%。
11、交通运输10,822 万元,比上年支出9,625万元增长12.4%。
12、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1,883万元,比上年支出1,611万元增长16.9%。
13、商业服务业等事务783万元,比上年支出702万元增长11.5%。
14、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2,103万元,比上年支出1,867万元增长12.6%。
15、住房保障支出3,064万元,比上年支出2,710万元增长13.1%。
16、粮油物资管理等事务985万元,比上年支出936万元增长5.2%。
17、其他支出1,000万元,比上年支出1,705万元下降41.3%。
三、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完成全年财政预算任务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2011年的财政工作,圆满完成2011年预算计划,对于全面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各项计划目标,推动和谐阳江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市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将按照市委提出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切实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经济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大力支持和促进经济发展,狠抓财源建设,实现经济与财政协调发展。做好各项产业转移补助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工作,推动我市园区经济和工业经济加快发展。集中财政性资金支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推动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加大对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完善激励型财政机制,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的激励引导作用。落实招商引资专项经费,加大对招商引资工作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市内各旅游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支持旅游业做大做强。继续做好利用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和世界银行贷款工作,加快我市基础设施和公共项目建设。贯彻落实出口退税负担机制,促进外贸发展。
(二)强化收入管理,确保完成全年预算计划。实施财税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工作责任制,严格依法治税,做好重点税源的跟踪管理,确保实现财税收入稳定增长。进一步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做好非税收入征管工作,按规定将应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足额纳入预算管理。落实各县(市、区)异地招商税收分成体制,促进全市收入均衡增长。
(三)严格控制支出,确保重点支出需要。严格按《预算法》要求编制预算,坚持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做到量入为出,量力而行,不打赤字预算。强化预算约束,严格按照预算的范围和内容执行支出预算,从严控制追加支出,严禁越权调整、改变预算用途。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在维持政权正常运转的基础上,集中财力确保重点项目支出需要。按照《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2009-2020)》的部署,在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体育、公共交通以及生活保障、住房保障、就业保障、医疗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迈出新步伐,着力推进我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011年,全市预算安排教育经费110,553万元,市本级安排13,696万元,分别比上年增支15,752万元和2,481万元,增支主要用于农村和城镇免费义务教育补助以及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方面;全市预算安排医疗卫生经费42,955万元,市本级安排7,964万元,分别比上年增支6,334万元和1,102万元,增支主要用于医改补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扩面补助以及实施农村改水改厕、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补助。继续落实财政支农惠农政策,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2011年,全市预算安排农林水事务经费50,197万元,市本级安排6,434万元,分别比上年增支6,341万元和989万元,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四)深化财政改革,推进公共财政体制建设。按照依法理财、科学理财、为民理财、民主理财的要求,从财政收、支、管、用等多个方面对财政管理体制、管理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创新,不断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按照省的统一部署,积极稳妥做好“省直管县”改革的前期准备工作,理顺市与试点县(市)的财政管理体制。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非税收入管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财务核算信息集中监管、公务卡结算等各项改革,进一步拓展改革的广度和深度。深入推进我市国有企业改革,做好困难国企改革后续工作,支持阳江市公用事业集团公司等国有企业发展壮大。
(五)加快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财政监督。完善财政支出监控机制,对财政支出资金分配、拨付、使用、管理实行全过程监督,提高财政支出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强对重大工程项目的财务监督、跟踪检查,继续做好对财政性资金投资项目的预、决(结)算审核工作。健全财政外部监督机制,积极配合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计部门对预算、决算以及财政资金的监督,实施“实时在线预算监督系统”在人大常委会、监察、财政、审计部门专线联网,加强预算执行情况实时监督,配合做好年度财政收支审计工作。大力加强内部监督检查工作,完善市级财政内部循环监督体系,保证财政资金的安全完整。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圆满完成全年财政预算任务,开好局,起好步,为把我市建设成为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城市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