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9日在阳江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阳江市财政局局长  王作雄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报告阳江市2005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6年预算草案,请予审议。
一、2005年预算执行情况
    2005年,全市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省、市的一系列经济工作部署,按照市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预算,坚持“生财有道、聚财有方、用财有规”的原则,依法理财,努力增收节支,强化收入征管,优化支出结构,保障重点支出需要,深化财政改革,加强财政管理和监督,基本保证了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资金需要,市四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各项收支计划和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良好。
2005年,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6,955万元(本报告中2005年收支完成数为快报数),为年度预算81,626万元的106.5 %,比上年收入实绩74,206万元增收12,749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7.2%。加上税收返还25,664万元,上级专项补助59,126万元,转移支付补助36,406万元,上年结余(含省批复决算增加数)23,678万元,国债转贷收入350万元,国债转贷资金上年结余655万元,调入资金5,499万元,全年总计收入238,333万元。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31,673万元,比上年支出实绩 205,020万元增支26,653万元,增长13%。加上上解省的支出4,700万元,增设预算周转金支出376万元,拨付国债转贷资金290万元,国债转贷资金结余715万元,全年总计支出237,754元。收支相抵,净结余579万元。
2005年,市本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8,976万元,为年度预算 26,163万元的110.8%,比上年收入实绩23,785万元增收5,191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21.8%。加上税收返还5,588万元,上级专项补助16,287万元,转移支付补助2,265万元,上年结余1,510万元,国债转贷收入350万元,国债转贷资金上年结余655 万元,调入资金 5,499万元,县(市、区)上解收入6,756万元,总计收入67,886万元。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57,660万元,比上年支出实绩46,845万元增支10,815万元,增长23.1%。加上上解支出 2,183万元,补助县(市、区)6,899万元,拨付国债转贷资金290万元,国债转贷资金结余715万元,总计支出67,747万元。收支相抵,净结余139万元。
     2005年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的主要项目是:
(一)增值税收入为4,392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6.3%,比上年增长18.1%,增收673万元。
(二)营业税收入7,859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94%,比上年增长4.9%,增收369万元。
(三)契税收入2,300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255.6%,比上年增长187.5%,增收1,500万元。
(四)企业所得税收入2,542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87.2%,比上年下降3.4%,减收90万元。
(五)个人所得税收入1,684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2.1%,比上年增长12.3%,增收185万元。
(六)城市维护建设税收入2,509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98.2%,比上年增长8.9%,增收204万元。
(七)行政性收费收入648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72.6%,比上年下降21.3%,减收175万元。
(八)专项收入1,368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90.6%,比上年下降4.9%,减收70万元。
     2005年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的主要项目是:
(一)科技三项费用999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34.6%,比上年支出1,057万元下降5.5%,减支58万元。
(二)农业支出2,689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2%,比上年支出2,181万元增长23.3%,增支508万元。
(三)水利和气象支出2,756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1.5%,比上年支出614万元增长348.9%,增支2,142万元。
(四)文体广播事业费2,262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23%,比上年支出1,921万元增长17.8%,增支341万元。
(五)教育支出6,595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5.7%,比上年支出5,227万元增长26.2%,增支1,368万元。
(六)医疗卫生支出2,309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8%,比上年支出2,016万元增长14.5%,增支293万元。
(七)其他部门事业费4,391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8.7%,比上年支出3,966万元增长10.7%,增支425万元。
(八)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1,495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3.5 %,比上年支出1,041万元增长43.6%,增支454万元。
(九)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支出3,672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1.8%,比上年支出3,433万元增长7%,增支239万元。
(十)社会保障补助支出3,584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10.4%,比上年支出4,783万元下降25.1%,减支1,199万元。
(十一)行政管理费9,880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8.6%,比上年支出9,117万元增长8.4%,增支763万元。
(十二)公检法司支出7,084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15%,比上年支出2,689万元增长163.4%,增支4,395万元。
(十三)城市维护费2,418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0.5%,比上年支出2,121万元增长14 %,增支297万元。
(十四)专项支出1,433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1.6%,与上年支出1,439万元基本持平。
(十五)其他支出2,186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0.5%,比上年支出1,964万元增长11.3%,增支222万元。
2005年,为确保预算任务的顺利完成,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千方百计组织财政收入,努力完成预算任务。由于受免征农业税、新增税源不多以及缺少税收大户等因素影响,我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收困难。面对困难局面,各级财税部门高度重视收入工作,把组织财税收入作为中心工作来抓,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加强收入征管,继续实施财税联席会议制度、财税局长组织收入工作专题会议制度和收入通报制度,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研究,加强财税部门的沟通和协调,落实收入征管责任制;建立财税部门领导分片抓收入制度,指导和督促各县(市、区)强化收入征管,做到应收尽收;坚持依法治税,加强对重点税源的跟踪和监控,确保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税收及时足额入库;加大税务稽查力度,全面清查漏征漏管户,确保税收收入不流失;理顺契税征管体制,认真做好契税的征收管理;加强非税收入管理,进一步完善“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通过全市财税部门的努力,2005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7.2%,完成年度预算的106.5 %,超额完成了收入预算任务。
(二)严格支出管理,保障重点支出需要。2005年,我市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支出缺口相当大。为确保收支平衡,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在资金安排上坚持“保重点”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加大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的力度,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确保公共支出需要,保证了国家公职人员工资、政权机关正常运作、社会保障、农业、教育、科技、卫生等重点支出所需经费的及时拨付以及市委、市政府决定的重要支出项目所需经费的投入。在合理安排财政支出的基础上,严格支出管理,对各种临时请款认真调查,严格把关,坚持市(县、区)长一支笔审批制度,严把“人、会、车、话”支出口子,切实加强对财政支出的稽核和检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要求重点抓好的十项民心工程,积极筹措资金,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是把人民群众的安全健康作为头等大事,切实做好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经费保障工作。全市共投入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经费245万元,用于购买疫苗、疫情监测以及保障工作人员经费等方面,有力地支持了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工作。二是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全市财政支农支出31,881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农业综合开发,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三是积极做好对种粮农户直接补贴工作。对种植面积20亩以上的农民,每亩每年给予20元补贴,全市在粮食风险基金中共安排222万元专项用于种粮补贴,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了粮食生产发展。四是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全市筹措社会保障资金41,097万元,用于保证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及时、足额发放;认真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加大再就业资金投入,全市落实再就业资金1,567万元,净增就业岗位32,038个;积极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工作,进一步解决农村群众看病难的实际问题。五是大力支持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筹措国企改制资金9,196万元,确保国企改革改制顺利进行。六是大力协助做好招商引资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考评办法和财政奖励措施,促进了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
(四)坚持改革创新,积极推进财政改革。一是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从2005年起全面取消农业税,并落实好农村税费改革的各项财政政策和措施,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二是积极推进部门预算改革。2005年市本级所有行政事业单位都编制了部门预算,各县(市、区)也进行了部门预算编制工作试点。三是开展行政事业单位津贴补贴清理规范工作。对全市行政事业单位津贴补贴进行了全面清理,基本摸清了各部门、各单位发放津贴补贴情况,并将我市津贴补贴情况上报了省财政厅等单位,为实施公务员统一的津贴补贴制度作好了充分准备。四是加强对非税收入的征管。认真做好将行政事业单位的培训费、经营服务性收入纳入财政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对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五是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加大对政府采购各程序的监管力度,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切实做到政府采购管理和执行机构相分离。2005年,全市实际采购金额77,120.5万元,对比单位预算价节约资金6,636.2万元,节约率7.9%。六是积极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2005年,制定了《阳江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行方案》,并对镇通行政村公路硬底化建设资金、水利加固建设资金两个项目共1,300万元进行了绩效评价试点,加强了对该项资金使用的监管,为今后开展绩效评价工作积累了很好的经验。七是逐步推行财政资金有偿使用和贴息贷款扶持政策,探索改革公共财政投资机制。
(五)强化财政管理和监督,维护财经秩序。一是开展对市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清理工作,基本摸清了各单位使用和占有资产情况,特别是经营性资产和房地产情况,为下一步处置有关资产、建立规章制度、规范和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管理奠定了基础。二是加强对国债资金的财政财务管理和监督,定期对国债资金的使用、配套资金落实和工程进度情况进行检查,保证了国债资金及时、高效、安全运作。三是加强财政性资金投资项目的工程预、结算审核工作,加强对财政资金投资兴建的重大工程项目的财务监督、跟踪检查。2005年市本级共编审工程预、决(结)算项目89项,总造价47,458.5万元,其中审核工程结算项目61项,送审造价27,591.1万元,经审核定案造价23,595.8万元,核减3,955.3万元,核减率14.5%,防止了在工程预结算中粗制滥造、高估冒算的行为,有效地控制了工程造价,节约了财政资金。四是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对2004年专项资金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整改,进一步加强了监督检查,确保了财政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发挥效益。五是进一步加强财政内部监督制度建设,初步建立了财政内部循环监督工作系统,完善了财政资金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与事后检查、稽核相制约的监督机制,保障了财政资金的安全。
二、2006年一般预算草案
   (一)2006年全市一般预算草案
2006年,我市财政收支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委四届五、六次全会提出的要求,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深化财政改革,进一步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坚持依法治税理财,做到“生财有道、聚财有方、用财有规”;坚持“两个务必”,大力增收节支;坚持量入为出,确保收支平衡;努力促进财政增收与经济增长速度相协调,提高财政收入质量;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强财政调控能力,坚持保运转、保重点、保稳定、促发展,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按照我市2006年国民经济指标及社会发展计划,经市政府研究,2006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拟安排95,651万元,比2005年收入实绩86,955万元增加8,696万元,增长10.0 %。
2006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主要项目的安排情况是:
1、增值税收入26,436万元,比上年增长12.0%。
2、营业税收入21,951万元,比上年增长10.8%。
3、企业所得税收入6,551万元,比上年增长11.0%。
4、个人所得税收入4,517万元,比上年增长10.5%。
5、城市维护建设税收入7,363万元,比上年增长10.3%。
6、房产税收入4,125万元,比上年增长10.5%。
7、印花税收入1,133万元,比上年增长10.0%。
8、城镇土地使用税收入2,730万元,比上年增长10.5%。
9、土地增值税收入1,085万元,比上年增长11.1%。
10、车船使用和牌照税收入1,123万元,比上年增长11.6%。
11、契税收入4,760万元,比上年增长9.0%。
12、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退库680万元,比上年增长350.3%。
13、罚没收入2,749万元,比上年增长10.0%。
14、行政性收费收入4,642万元,比上年增长10.0%。
15、专项收入4,850万元,比上年增长9.1%。
根据2006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计划95,651万元,加上税收返还25,664万元,转移支付补助37,369万元,上级专项补助2,842万元,出口退税超基数地方负担省以奖代补1,450万元,调入资金4,200万元,上年结转579万元,减除上解省的支出5,000万元后,全市可供支配的财力为162,755万元。按照《预算法》的规定,2006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计划相应安排162,755万元。
2006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主要项目的安排情况是(以下用于对比的上年实际支出数已减除省追加的支出):
1、科技三项费用2,428万元,比上年支出2,267万元增长7.1%。
2、农业支出3,950万元,比上年支出3,675万元增长7.5%。
3、水利和气象支出2,468万元,比上年支出2,298万元增长7.4%。
4、文体广播事业费4,878万元,比上年支出4,688万元增长4.1%。
5、教育支出42,903万元,比上年支出39,279万元增长9.2%。
6、医疗卫生支出6,740万元,比上年支出6,407万元增长5.2%。
7、其他部门事业费11,048万元,比上年支出10,863万元增长1.7%。
8、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6,309万元,比上年支出5,967万元增长5.7%。
9、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支出14,337万元,比上年支出13,605万元增长5.4%。
10、社会保障补助支出2,547万元,比上年支出2,385万元增长6.8%。
11、行政管理费(含人大代表培训和视察经费)29,825万元,比上年支出28,853万元增长3.4%。
12、武装警察部队支出802万元,比上年支出748万元增长7.2%。
13、公检法司支出11,717万元,比上年支出10,704万元增长9.5%。
14、城市维护费5,994万元,比上年支出5,798万元增长3.4%。
15、政策性补贴支出1,433万元,比上年支出1,360万元增长5.4%。
16、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690万元,比上年支出665万元增长3.8%。
17、专项支出4,850万元,比上年支出4,447万元增长9.1%。
18、其他支出7,140万元,比上年支出6,966万元增长2.5%。
(二)2006年市本级一般预算草案
    根据全市财政预算收支计划安排的指导思想以及市本级财政的具体情况,经市政府研究,2006年市本级财政收支计划作如下安排:
2006年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拟安排31,875万元,比上年收入实绩28,976万元增加2,899万元,增长10.0%。一般预算收入主要项目的安排情况是:
1、增值税收入4,962万元,比上年增长13.0%。
2、营业税收入8,703万元,比上年增长10.7%。
3、企业所得税收入2,838万元,比上年增长11.6%。
4、个人所得税收入1,863万元,比上年增长10.6%。
5、城市维护建设税收入2,776万元,比上年增长10.6%。
6、房产税收入1,516万元,比上年增长10.3%。
7、城镇土地使用税收入1,300万元,比上年增长10.2%。
8、契税收入2,530万元,比上年增长10.0%。
9、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退库260万元。
10、行政性收费收入712万元,比上年增长9.9%。
11、罚没收入1,146万元,比上年增长10.2%。
12、专项收入1,503万元,比上年增长9.9%。
根据2006年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计划31,875万元,加上税收返还5,588万元,转移支付补助2,950万元,出口退税超基数地方负担省以奖代补900万元,县(市、区)上解收入1,660万元,调入资金4,200万元,上年结转139万元,减除上解省的支出2,500万元后,市本级可供支配的财力为44,812万元,2006年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计划相应安排44,812万元。2006年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主要项目的安排情况是(以下用于对比的上年实际支出数已减除省追加的支出):
1、科技三项费用922万元,与上年支出922万元持平。
2、农业支出2,268万元,比上年支出1,903万元增长19.2%。
3、水利和气象支出1,383万元,比上年支出1,086万元增长27.3%。
4、文体广播事业费1,924万元,比上年支出1,826万元增长5.4%。
5、教育支出4,993万元,比上年支出4,165万元增长19.9%。
6、医疗卫生支出2,121万元,比上年支出1,881万元增长12.8%。
7、其他部门事业费2,711万元,比上年支出2,608万元增长3.9%。
8、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918万元,比上年支出808万元增长13.6%。
9、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支出3,708万元,比上年支出3,472万元增长6.8%。
10、社会保障补助支出1,789万元,比上年支出1,666万元增长7.4%。
11、行政管理费(含人大代表培训和视察经费)7,993万元,比上年支出7,827万元增长2.1%。
    12、公检法司支出6,334万元,比上年支出5,838万元增长8.5%。
13、城市维护费2,078万元,比上年支出2,050万元增长1.4%。
14、专项支出1,503万元,比上年支出1,368万元增长9.9%。  
15、其他支出2,841万元(含村村通公路补助1,000万元),比上年支出2,764万元增长2.8%。
三、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努力完成全年财政预算任务
    2006年是实施社会经济“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2006年的财政工作,圆满完成2006年预算任务,为“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对于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实现“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市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市委四届五、六次全会提出的要求,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切实抓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经济发展。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支持和促进经济发展,狠抓财源建设,千方百计把经济“蛋糕”和财政“蛋糕”做大,实现经济与财政协调发展。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财税政策、财政引导资金等手段,不断推动扩大内外需求。要用好有限的科技三项费用等财政扶持资金,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要继续贯彻落实出口退税负担机制,促进外贸发展。要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制定的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财政性措施,制定我市有关激励型措施,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发展县域经济,实现各县(市、区)财政收入的均衡增长。
(二)强化收入管理,确保完成全年预算任务。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收入管理,确保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相协调。一要继续实施财税联席会议制度,深化预算执行分析工作,建立财税收入增长监测分析新机制,确保实现财税收入有效增长。二要进一步完善工作责任制,坚持专人负责分片抓收入制度。三要认真贯彻实施《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严格依法治税,加强执法工作,强化征管措施,做到应收尽收。四要加强对重点税源的跟踪,确保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税收及时足额入库。五要进一步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规范非税收入管理,按规定将应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足额纳入预算管理。
(三)严格控制支出,确保重点支出需要。一是要时刻牢记“两个务必”,树立过紧日子思想,遵循勤俭节约、艰苦创业的原则,反对铺张浪费。要严格按《预算法》要求编制预算,坚持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做到量入为出,量力而行,不打赤字预算。二是要严格按照预算的范围和内容执行支出预算,严格控制各项预算追加,严禁越权调整、改变预算用途。三是在维持政权正常运转的基础上,集中财力办好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大事,保障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支出需要,保障社会稳定和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加大对职业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的投入,积极推动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大力支持城市医疗服务体系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建设,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大对社会公共服务的投入,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实利益的问题,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四是要确保财政供养人员的工资发放,今年要按照《公务员法》的要求,重点做好党政机关和参(依)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实行统一的岗位津贴补贴制度工作。五是要逐步加大支农力度,大力支持解决“三农”问题,确保把各项财税支农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全面落实对种粮大户的直接补贴政策,稳定发展粮食生产;要大力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加快推进农村道路、饮水、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增加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的投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
   (四)深化财政改革,推进公共财政体制建设。一是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进一步改进编制方法,提高预算科学性,增加资金使用的透明度,逐步完善预算编制、执行的制衡机制,切实加强对部门预算编制、执行、事后三个环节的监督。二是加快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对财政资金拨付方式进行根本性改革。今年市本级要全面推行改革,各县(市、区)也要创造条件开始试点工作。三是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要继续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四是积极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进一步拓展绩效评价的范围,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体系,通过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五是继续完善“收支两条线”管理,探索建立规范的非税收入管理制度。六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理顺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完善国有资产监管职能,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要积极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统一管理试点,建章立制,规范管理,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不流失,把经营性资产的收益纳入财政统一管理。七是继续推进财政性资金投资机制改革。
   (五)加快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财政监督。一是逐步建立起财政支出的有效监控机制,继续对财政支出资金分配、拨付、使用、管理实行全过程监督,及时纠正财政资金使用过程中的截留、挪用、损失浪费和效益低下等问题,构建财政支出资金的安全性、效益性监督的有效机制,提高财政支出管理水平。二是进一步加强对重大工程项目的财务监督、跟踪检查,完善基建项目财政资金拨付办法,加大对重大工程项目的财务监督工作力度。三是继续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认真履行对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行政监管职能,强化对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的监管。四是加强内部监督检查工作,进一步完善市级内部循环监督体系,对资金分配实施实时监督,并延伸检查资金使用单位,加大内部监督的力度。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我们将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市委四届五、六次全会要求,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规范管理,扎实工作,圆满完成全年财政预算任务,为我市经济社会实现加快发展、跨越发展和协调发展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