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至27日,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特殊教育名教师培养对象送教活动在我市举行,为期5天。20位来自全省各地的优秀特殊教育教师,走进我市特殊教育集团成员学校,开展示范研讨课、评课交流和专题讲座。
如何更有效地运用特别的方法、设备和措施教育特殊儿童,使他们成为能够自理并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公民,是教师们共同关心的问题。活动中,记者采访了几位优秀的特殊教育教师,分享了他们的教学心得和方法。
可视化教学点亮听障学生思维
9月23日,省项目组的三位教师在市特殊教育学校为听力障碍学生开展了《古人谈读书之读书三到》《小熊跳舞》《帮你找一找》等主题示范课。课堂上,教师们非常重视可视化教学,并积极与学生互动。例如,在律动课《小熊跳舞》中,教师张佩芳利用AI技术制作了展示小熊日常生活的视频,帮助学生理解舞蹈动作。在语文课《古人谈读书之读书三到》中,教师雎远佳用视频帮助学生了解朱熹的生平,并鼓励学生上台,通过选词填空的形式翻译重点词汇。这些教学方法,在评课交流中得到了听课教师的一致赞誉。
雎远佳从事特殊教育已有19年,是2024年全国模范教师。她表示,在为听力障碍学生上课时,她倾向于搜集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视频和图片资源作为教学辅助材料,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听力障碍学生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更依赖视觉,尤其是直观的图像符号。因此,每次备课,我都会花大量时间挑选视频和图片,并为视频制作字幕,弥补学生文字理解的不足。”雎远佳说,教学辅助材料与生活紧密相关,是因为听力障碍学生往往缺乏社会经验,特殊教育教师除了教授课本知识,还应教学生生活常识,帮助他们融入社会。
“此外,听力障碍学生虽然智力发育正常,但他们不能像听力正常学生那样通过口诵耳听学习,知识点掌握速度很慢,教师可能从小学到初中都需要反复讲起某一个知识点。”雎远佳介绍,听力障碍学生读好书同样可以上大学,他们可以参加普通高考去普通高等院校,也可以参加单考单招去特殊教育院校。其中,在单考单招特殊教育院校,可选择的专业大都集中在计算机、美术、艺术设计等范畴。
因材施教优化培智类学生教育
9月24日,针对培智类学生,省项目组的两位教师在江城区特殊教育学校开展了《交通安全很重要》《抱抱》等主题示范课。这些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生活常识。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目标,例如,在沟通与交往课《抱抱》中,教师希望能力较强的学生能理解绘本内容,学会表达情绪感受和需求,而对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只是希望他们能做出抱抱的动作。
在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有16年教学经验的林开仪介绍,培智生包括智力障碍、孤独症、多动症、脑瘫、唐氏综合征以及精神障碍等学生,他们个体差异性大,教师必须因材施教,使用不同的行为干预方法和教学策略进行分层教学。“同一节课,教师有时还要根据学生情况准备不同的教具,比如给有识字能力的学生准备文字卡,给识字能力较弱的学生准备图文卡,给没有识字能力的学生准备图卡等。”林开仪说,因材施教意味着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一名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备课和制定教学计划。“教师需要查看学生的医院诊断证明,经常家访深入了解学生的性格,与家长商量长期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中评估学生的语言阅读等能力来设计课堂。”林开仪说,了解学生还能帮助教师在学生情绪不稳定时,快速找到原因并解决问题。
“低年级学生主要教社会规则、日常礼仪等生活常识为主,中年级学生主要教社区、家庭相关的技能,高年级学生主要教劳动技能,最终的教学目标是希望学生能独立生活,甚至能到社会中参与一些工作。”林开仪说,这个过程需要深度的家校合作,因为培智生养成习惯、学习技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家长需要帮助学生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
“名师”引领带动教师队伍建设
特殊教育将如何发展?华南师范大学的省“百千万”特殊教育名教师项目学术班主任石梦良介绍,未来的特殊教育将更加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情感的全面提升,更多考虑学生未来的生涯。具体做法是让特殊教育向两端延伸:一端是学前教育,通过早期干预提高特殊教育的效益;另一端是职业教育,通过不同的就业形态,帮助学生自主自立、充分参与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的特殊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比如教学对象明显得到扩大和深化。扩大体现在特殊教育学校的增多,省内的特殊儿童入学率达到了97%。深化体现在学校招收更多类型的学生,从最初的生理障碍学生,到如今各种类型各种程度的培智学生,如智力障碍、脑瘫、孤独症等学生都能上学。”石梦良说,随着教学对象的扩大和深化,特殊教育工作也面临两个问题:一是教师队伍数量和专业性跟不上,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粤东西北地区;二是课程的多样性与适应性跟不上。
“广东省开办特教专业的高校不多且开办时间不长,普遍只有十多年,这是师资不足的主因。而教学对象的多样化与复杂化,意味着教师要接触此前没接触过的学生类型,对教师的专业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石梦良介绍,广东省特殊教育的“百千万人才培养项目”正是我省为了提升教师业务水平的其中一个举措,通过精心培育一批具有教育家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名教师、名书记名校(园)长、名班主任,让他们引领带动各地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教育人才。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