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无障碍 | 移动版 | 繁體版

抢抓银发经济机遇 推动长寿产业发展
——2024中国(阳江·阳西)长寿产业经济发展大会发言摘登
来源:阳江新闻网 时间:2024-08-26 09:26 【字体: 】 浏览量:-

  8月25日,中国(阳江·阳西)长寿产业经济发展大会召开,会聚了众多专家学者。大家围绕长寿产业、银发经济展开深入探讨,全面剖析其发展中存在的机遇,分享一系列具有探索性和引领性的学术洞见与创新实践,为长寿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建议与策略。本报整理摘登部分与会代表的发言观点,敬请关注。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会长刘维林:汇聚各方智慧  发展长寿产业

  当前,我国迈入了“长寿大国”的行列。根据联合国数据预测,到2050年,中国百岁老人将接近50万人,每10万人中百岁老人数量将达到37.18人。长寿是千百年来人类追求的一个梦想,长寿产业是极具潜力和前景的新兴产业。我们应该主动迎接并积极应对长寿时代的一系列变化,大力发展长寿产业,这是关系民生福祉、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围绕产业园共建、长寿因子挖掘、健康食品研发、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长寿产业经济发展规划等层面与多个省市县进行深度合作,开展了大量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同时,学会参与搭建了国内第一个以“健康长寿”为主题的一站式智慧康养服务平台,实施长寿产业数字化项目,打造具有竞争力的长寿品牌,利用新质生产力的优势推动长寿产业升级。

  “中国长寿之乡”不仅是国人健康长寿的集中展现,更是长寿产业的生动实践地。多年来,学会着眼长寿之乡的实际发展需求及现状,深入研究其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在产业培育、产品帮扶及品牌提升等方面开展了系列活动,激发长寿产业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长寿产业发展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形成强大合力。希望汇聚各方智慧和力量,推动长寿产业技术的进步和升级;搭建合作平台,促进长寿产业项目的落地与实施;扩大广东省在长寿产业方面的影响力,提升阳西县以及所有长寿之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企业和人才关注和支持我国长寿产业的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资源挖掘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谢明勇:大力发展“食药同源”食疗产业

  我们不仅要追求长寿,而且要积极追求健康的长寿。健康长寿有很多需要我们关注的地方,首先要关注的是主动健康的理念。营养干预在主动健康模式中可发挥重要作用,而食物是发挥营养干预作用的一个重要载体,要大力发展“食药同源”食疗产业。

  我国“食药同源”文化源远流长,食疗既是传承和弘扬中华“食药同源”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进入大健康时代改善国民营养健康状况的现实选择。作为食品工业的新兴领域,食疗产业成为我国食品工业健康转型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以“猴菇饼干”“猴菇米稀”等“养胃”食疗系列健康产品创制举例,基本思路是以食药同源原料为主,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营养学相结合,传统食疗配方与现代食品工艺相结合,生产出以普通食品形态为载体,可以有效地预防、控制甚至治疗胃肠道疾病的养胃食疗食品。

  首要的是食材的选择,包括配方的设计。配方选择了中医里面一个经典的配方——参苓白术散,这是一个治疗胃病的配方。革新的地方在于,将这个配方中纯中药的部分换掉,换成食药同源或者纯食品。同时,这个方子以前都是用来熬药,非常不方便,而且口感很差。现在把它做成方便食用的食品,好吃又好喝。在这样的背景下,就要用到制药和食品的工艺,构建它的前处理和质量控制体系,同时创制相关的普通食品。

  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院长、国家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范周:深挖文旅资源  拓展老年游学

  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需要政府积极引导、鼓励支持、培育推进。围绕重点发展方向,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的探索可总结为“文化+社区养老”服务模式、以生态资源为依托的康养旅游模式、中国式医康养与文旅融合模式、文旅拓展老年教育新形式、用“AI和爱”构建文旅康养服务新业态等五种重点模式。

  近年来,全国各地对中医药博物馆、种植基地、药膳食疗馆、文化名胜古迹、药用动植物园等特色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建设有中医药特色的酒店、度假区、旅游乡村、主题文化街,形成与中药科技农业、中药材种植、田园风情生态休闲旅游结合的养生体验和观赏基地,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去年以来,阳西县沙扒镇依托滨海旅游资源吸引了上万名“候鸟”老人前来旅游。在此基础上,除了自然吸引来自北方的休养人群外,还应当积极发掘并深度整合丰富的资源,以此催生出具有阳西自身独特魅力和特色的旅游生态系统,留住更多游客。

  当前,老年教育与文旅融合,衍生出了新的组织形式,即老年游学。游学是一种集旅游、学习、社交、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新型养老模式,不仅有利于老年人增强身体素质,更好融入社会,重拾社会存在感和价值感,还拓宽了老年教育的阵地,丰富了老年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教育方式。在此背景下,阳西县可以深入挖掘自然风光、文化底蕴等资源,拓展适应当下老年人需求的游学业态,策划符合老年人需求的游学路线与课程体系,吸引他们来此长时间地学习和生活。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养老与社会保障研究室主任林宝:“合纵连横”赋能长寿产业发展

  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已经成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政策抓手,长寿产业是银发经济中极具活力和潜力的部分。目前,区域长寿产业发展还存在一系列问题,长寿产业基础弱,总体规模小,占GDP的比重较小;有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较少,市场竞争力弱,辐射能力弱,对其他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同时,当下长寿产业以传统产业、天然产品为主,关注科技发展新趋势,布局新产业的比较少;长寿产业单品、单点发展,各长寿之乡之间缺乏协调配合,如旅游线路多为单独推出,集体营销意识不足;资源、产品同质性强,缺乏独特标识性,特色不鲜明,政策创新性不够;产业链普遍较短,产品附加值低,缺乏长远发展规划。

  要抓住大力发展银发经济的历史机遇,推动区域长寿产业发展,就要根据国家政策形势和产业发展大势,制定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措施,统筹长寿产业发展;要加强民生事业建设,巩固长寿成果,做优做大传统优势产业,加强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奠定产业发展基础;要发展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布局新产业、拓展新市场、出台新政策。

  此外,还要发展长寿产业区域特色、产品特色、企业特色,以“特色”增加区域、产品和企业标识度;要延伸特色长寿产业链,加强上下游企业合作,加强长寿之乡之间的合作,共同规划同质产品、互补产品的营销,加强与周边地区合作,加强政企研合作,“合纵连横”为区域长寿产业发展聚势赋能。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常务副秘书长、长寿之乡事业部主任杨勇:用好金字招牌  提升区域形象

  自2007年启动“中国长寿之乡”认定以来,至今全国已有103个地区获此殊荣,对当地综合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长寿之乡的认定对于区域形象提升具有显著作用。这块金字招牌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它不仅是地方城市的形象展示,更是地方城市生态发展、地方经济形态发展的标志。其次,“长寿之乡”品牌对于推动地方康养文旅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帮助,它可以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当地的文化和生态,促进旅游目的地的构建与升级,带动相关旅游产品的热度。

  同时,长寿之乡的认定对地方的特色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每个地方都有自身的独特之处,需要让更多人了解。各地依托自然禀赋,打造了一系列特色精品品牌,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此外,还有助于增强全民健康意识,让社会各界更加重视健康管理。

  在县域层面,长寿之乡的认定可以推动养老服务体系与医疗健康事业的进步,提升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增强民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也引导了地方政府在政策倾向和财政投入上更加侧重于民生与健康领域。更重要的是,其创建与发展,始终伴随着对地方生态环境的严格保护,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未来,“中国长寿之乡”的发展将围绕提升落实、整合资源、引资招商、构建生态、产业升级与品牌提升六大举措展开,通过深度融合与开放合作,不断激发长寿产业的活力,助力长寿产业的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副主任董国用:制定老年营养食品行业标准

  近年来,老年营养食品产业受到广泛关注,为老年营养食品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然而,当前市场上老年营养食品的概念尚不明晰,缺乏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产品。因此,制定并推广老年调味品等行业标准,以规范并促进行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对老年营养食品来说,平衡口味、安全和营养非常重要。鉴于老年人消化能力减弱、营养需求增加的生理特点,产品需注重易消化吸收,以提升吸收效果。此外,老年期肌肉流失显著,对蛋白质的需求尤为迫切,但消化吸收能力却相对减弱,这要求在产品开发上做出更多适应性调整。在调味品领域,如何既满足老年人味觉需求,又符合健康要求,成为老年调味食品标准制定的关键。同时,随着《老年营养食品通则》的发布,未来还需要更多此类标准来进一步规范和引导老年营养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对于长寿产业的规划,一定要首先想到它的宗旨是服务人、服务长寿的,这也为长寿产业提出了一个链式的需求。长寿产业涵盖了健康食品、健康用品、健康服务、文旅、康养及教育等多个领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与协作。清晰界定产业概念、建立知名品牌,为老年消费者提供更多元化的消费与选择,是当务之急。同时,加强地区间的联动与合作,利用各地资源优势,为老年人打造游学、旅游以及享受健康产品与服务的全方位体验,甚至提供教育与就业机会,方能真正实现长寿产业的全链条发展,惠及广大老年群体。


相关文件:


文档附件: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