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无障碍 | 移动版 | 繁體版

书香氤氲润心田 扎根生活写华章
——南国书香节系列活动之阳江日报社读者活动周“品味书香”读书分享会发言摘登
来源:阳江新闻网 作者:宇萍 关雯静 时间:2024-08-19 09:20 【字体: 】 浏览量:-

  正值南国书香节,8月18日上午,阳江日报社举办读者活动周“品味书香”读书分享会。与会的本土作家代表共话阅读之乐与文学创作,讲述在阳西县“百千万工程”采风之行中的感悟,探讨文学创作如何融入时代精神,服务中心大局。本报整理选登与会者发言观点,敬请关注。

  ● 阳江市文联兼职副主席、市诗歌学会会长张牛:

  采风作品兼具本土烟火味和时代气息

  在阳江日报社和市作协的组织指导下,本土众多作家诗人踊跃参与阳西县“百千万工程”采风活动,并创作出了一批质量较好的散文和诗歌作品,成效显著,具有一定影响力。借此,我谈谈个人体会:

  一是活动主题鲜明,紧扣时代脉搏。此次活动围绕文学助力阳西县“百千万工程”开展一线采风,动情书写了一方热土上发生的种种变化,展现了可信、可爱、可敬的地方形象,为阳江推动乡村振兴,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美好家园贡献了文学的力量。

  二是本土作家诗人积极参与,成果丰硕。作品突出思想引领,贴近现实生活,立足阳西的人文山水特色,情感鲜活,文风朴实,既展现了本土烟火味,又蕴含着时代气息,呈现和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奋进历程中的一方表达。

  三是活动为文学采风树立了新的样板。作家们深入企业、学校和乡村,与基层群众面对面交流,亲身感受社会发展的脉动,釆摘和挖掘出一手新鲜素材,再以生动的笔触在阳江日报的平台上讲述和分享地方风物故事,生动有趣又表现真实。

  ● 广东省作协会员、阳东区作协主席梁宗强: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此次阳西采风,令我对阳西有一个全新的认识。阳西在工业、农业、文化、旅游、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中蕴含的丰富创作素材,是文学创作的“富矿”。

  作为一名阳江的本土作家,我认为在“赋能乡村振兴,助力百千万工程”的过程中,需要做好观察者、记录者、思考者的多重角色,真实地记录乡村振兴发展中鲜活的现实场景、鲜活的人物故事,用自己手中的妙笔,用真诚和接地气的文字,留存下时代缩影。

  写好一篇文章不容易,要想写好生态类的文章更难。为了写好海洋卫士——红树林,我顶着烈日采访了好几位年纪较大的蚝农,并搭乘蚝农蓬叔的运蚝船,与程村红树林来了一次亲密接触。此外,我还查阅了2013年出版的《阳西县志》,并在程村蚝协会了解了红树林的知识和记载资料。

  新时代的作品,一定是从田野或海边走出来的杰作,作家的任务就是用自己的写作技艺和精美的文字,把老百姓所想、所盼的东西变成含温带热的文字,让文字反哺广大人民群众。同时,作家也会在写作中不断丰富和壮大自己,创作出更多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的文章。

  ● 广东省作协会员、阳西县作协主席何婉苑:

  文学创作要贴近生活和人民

  山海阳西,是一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深入基层的采风活动,让大家见证了“百千万工程”的推进给人民群众生活带来的福祉,深刻感受到了这项工作的深远意义,激发了内心深处的创作欲望。文友们都写出了很多具有深度的美文,尤其是东水山成为了多位文友的共同选题,各篇文章文采飞扬,各有千秋。

  在创作过程中,我将目光聚焦于文化教育这一选题。近年来,阳西县在教育领域全力投入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尤其是阳西一中新校区的崛起,让我看到了孩子和家长对这所学校“爱”的表白和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认可,感触颇深。此外,我参与了阳西一中新校区选址调研,参与了“文艺公益课”活动,并以家长身份深入了解孩子的校园生活,这些亲身经历共同构成了我笔下故事的坚实基础。

  通过此次采风活动,我深刻地理解了文学创作不仅要追求艺术的高度,更要贴近生活、贴近人民。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阳西的文化事业定能更好地与“百千万工程”同频共振,共同谱写新时代的辉煌篇章。未来,我愿意与各位文友携手并肩,继续用手中的笔,用心用情用力讲好阳西故事、阳江故事。

  ● 广东省作协会员、阳东区作协名誉主席冯瑶:

  在书籍中找到创作的有效营养

  一个优秀的作家,首先应是一个优秀的读者。在浩如烟海的书籍面前,我们应该怎样以最经济的阅读时间,在书籍里找到那些对文学创作最有效的营养?

  爱因斯坦的“淘金式”读书方法,值得借鉴。“淘金式”读书方法的核心在于,找出那些对自己真正有用的书籍,放弃那些使头脑负担过重、远离要点的一切东西。把我们的精力用在记忆实质性的问题、用在创新而不是背诵。把有限的时间,用于阅读经典书籍,才会更有效率地提高我们的文学审美素养,从而提升我们的写作水平。

  一个写作者,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体系。思想是抽象的,空洞的,世态是具体的,实在的。描写世态,就是为了传播思想。所谓具体的描写并非是一种简单的生活记录,而应是以态寄意。

  如何建立自己写作的思想体系?我认为可以选读哲学书籍来构建。中国人的思想体系从先秦诸子百家而来,西欧的思想植根于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著名哲学家,阅读《道德经》《庄子》《理想国》《形而上学》等经典是必要的。同时,选读历史书籍,对于深刻自己的思想也是十分必要。此外,应把世界文学史列为必读书籍。阅读世界文学史,有利于提升自己对经典的认知。

  ● 中国作协会员、阳西县作协副主席钟友梅:

  立足岭南之地 品味岭南书香

  文学创作如何服务好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我认为,文学创作者应明确新形势下文学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方向目标、基本原则、根本任务,成为党的文艺方针的坚定贯彻者、文学事业发展的积极推动者、行业行风建设的有力引领者。

  要明确服务方向。文学文艺作品一旦只是为了取悦于人,就会失去其服务社会的意义,把握好文学文艺创作的正确服务方向至关重要。要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础上,通过加强精品创作,让文学文艺创作不断呈现出巨大的生命力。

  要积极探索新的文学传播形态。推动文学工作积极融入现代传播格局,利用现代技术和平台,以及举办各种采风活动,来扩大文学作品的影响力和受众范围。

  此次阳江作家助力阳西县“百千万工程”采风活动,我觉得是十分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让我们作家开阔了眼界,放飞了身心和打开了思路。我通过深入采访和阅读大量有关沙扒方方面面发展的资料和文章,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创作了《美在沙扒》这篇散文,力求用文字的力量传递好阳西故事。今后,我会继续立足岭南之地,品味岭南书香。

  ● 广东省作协会员、阳西县作协副主席何春燕:

  文学与阅读是源头是根基

  作为一个笔耕多年的阅读爱好者,我认为今年书香节“品味岭南书香,阅见文明之光”主题,言简意赅,意义深远,充分概括了“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对人生的重要性。

  喜欢阅读让我明白,我的文学之路,是兴趣,更是我内心的选择。文学与阅读对于我来说,是开始,是源头,是根基,是起飞的跑道,是起航的码头。

  对于我这个土生土长的阳西人而言,此次阳西县“百千万工程”采风活动,意义非凡,感受良多。阳西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人情味道、诗情画意……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创作灵感喷薄而出的源泉。这次采风,我向着阳西风物的最深处探寻,先后创作了四首诗歌。

  时代的潮流滚滚向前,文学创作如何服务好中心工作,赋能高质量发展,助力经济社会实现新跃升?这是新时代给予作者的思考。阳江居于南海边,对本土作者而言,海洋就是文学创作的“起心立念”,我们的创作源泉与赋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密不可分。

  悠悠漠江水,暖暖文学情。我们要扎根阳江、深耕本土,用“守心笃志,逐梦前行”的情怀创造出丰富多彩的阳江故事、阳江形象、阳江旋律,以文学创作作为“助力经济社会实现新跃升”的桥梁和纽带,共同书写新时代繁荣发展新篇章。

  ● 江城区教育局办公室副主任、区作协副主席冯瑞洁:

  在阅读中找到自己的写作方向

  林贤治老师告诫像我这样的写作者:“阅读比写作重要。”的确,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有价值的书籍,打开眼界,积累语言,提高境界和语感,才能找到自己的写作方向。

  关于阅读。我今年订阅了《世界文学》和《诗刊》,购买了毕肖普、格丽克、辛波斯卡等外国女诗人的诗集,同时也看小说、散文,印象最深的是马洛伊·山多尔的《烛烬》和若泽·萨拉马的《失明症漫记》。直至现在,今年已读了有20本书,我佩服作家的想象力和敢于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的勇气,也被他们有力度的语言所折服。

  关于写作。这次阳西采风打开了我看阳西的新视角。采风前,我的选题是“织今昔”。对织,我并不陌生,虽早已感受到阳西的变化,但多停留在表面,没有认真去思考。这次采风让我看到了阳西崭新的变化,身临其境看到的场景是不可替代的,那种触动更加深刻。

  但如何写好今昔对比,颇费思量。我搜集关于阳西县的大量资料,不断去筛选;之前留意到织镇的梅花,且读过谭夏阳写七贤书院的梅花诗。慢慢地,物质上的丰衣足食和文化精神上的传承就清晰起来,我想表达的主题变得明晰了。于是便有了《古镇梅香》这篇散文,后来,我还创作了诗歌《为东水山投递一封信》。

  ● 广东省作协会员、阳江市作协会员陈活兰:

  深入细致了解生活 孜孜不倦追求文学创新

  阳西县“百千万工程”采风之行,我收获颇丰,感触较大。而最大的收获则是从文友们的作品中看到那种深入细致了解生活、孜孜不倦地追求文学创新的精神。

  这次阳西采风作品,多数综合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叙事简练又富于波折、写景形象而意境深远,写人则形神兼备,介绍知识则亲切明白条清理晰,将文学性、人文性和知识性结合得很好,有力地展现了阳西县“百千万工程”的成果,给读者多方面的收获和美的享受。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作家们为写好文章都到实地做了深入的采访,也翻阅大量资料和文献。他们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和激情洋溢的文学情怀深深感染了我,令我敬佩,值得我学习。我从他们的作品中获得的启发也是深刻的。

  比如,黄劲松的《东水硒雪》以清新笔触描绘了优美的自然山水,深掘东水山茶的特质、历史与人文,塑造了富于智慧、勇于创新的茶场主人形象,文字亲切,跌宕自然如行云流水。梁小可的《神奇的阳西之海》以高远视角展现阳西海岸与海洋壮景,融合海洋牧场、海上风电等人类智慧与自然之美,再聚焦沙扒小镇的现代化育苗基地,展现阳西生产力与前景。钟剑文的《山与海的阳西》则是对山海阳西的深情赞歌,意境深远,语言流畅,巧妙融入古诗词,文字清新有力,令人陶醉。

  ● 阳春市税务局工会主席、广东省作协会员黄世端:

  阅读是写作之母

  在集体采风的基础上,我两度深入采访,走到田野和工作人员一起劳动,进入加工厂熟悉一加工流程。从一家企业的角度展现阳西富硒农业产品的发展探索和前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如果没有亲临其境,没有深入细察当地的生活,写出的作品也没有生命力和吸引力。

  阅读是写作之母。《肖申克的救赎》的作者斯蒂芬·金说:“我很难相信那些很少阅读或者根本不读的人竟然也打算写作,并且期望别人喜欢他们的写作。”今天,阅读写作生态已然变化,但斯蒂芬·金的阅读写作观并不过时。

  写作者如何阅读?创意写作课的作家老师们总结出一套有效的阅读方法,即读懂写作技法,化为己用。其中最为受人称道的是拆解阅读法,即通过学习,有效拆解一本书、一篇文章的结构,了解内容是如何构建的,角色是如何被激发和引导的,矛盾是如何设计和安排的,文字是如何叙述的。作家徐则臣说,一个写作者要不断加强阅读,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达到一个量的积累。当阅读到了这个量,眼前就会豁然开朗,感觉一下子通透了,写作时便下笔如有神。

  《阳江日报》是当地作者施展文学才华、传承文明文化的舞台。在全媒体的浪潮下,副刊如何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我建议,坚持自己的特色和个性,鼓励优秀作者坚守;以人为本,打造有生活气息,有人文关怀,有温度有情感的原创作品;发挥全媒体的作用,创新形式。

  ● 小学教师、阳江市作协会员麦晓珠:

  阅读让我保持对生活的热情

  读书时,学校的图书馆是我课后最喜欢去的地方。我在那里阅读了作家三毛和巴金的书籍,以及其他经典名著。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为书中人物的命运起伏而流泪,也深深地被书里主人公跌落在生活谷底却不言弃、自尊自爱、勇敢追求幸福的精神所打动。

  虽然书里的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都不记得了,但阅读已经变成我身体的一部分,让我在人生幽暗的时刻还能保持一种生活的热情,生出敬畏之心、感激之情,向上向善、勤勉做人。

  每年南国书香节,我都会抽空到现场走走看看、淘淘选选,其乐无穷。这几年,我很爱惜在书香节现场精挑细选回来的书,比如路遥的《人生》、余华的《活着》,还淘到了本土作家的书,如陈世迪的《莫扎特的玫瑰》、陈麒凌的《回首又见她》、冯瑶的《月光皎洁》等。我平时也会读儿童文学、诗歌、散文、小说,书中的真善美让我感动不已。现实往往无比艰辛,阅读却有这样的奇效:它治愈了我那些困惑的时刻,洗涤我心灵的尘埃。

  生在这个瞬息万变、流光溢彩的时代,我们并不缺书籍。纸质书和电子书非常多,连报纸也与时俱进,拥有可随时随地打开阅读的电子报。嗜好阅读,美好就会一直与我同行。

  ● 作家、广东省作协会员陈世迪:

  阅读:反省书写的精神

  阅读是愉悦的体验,扩展人的知识、经验和视野。对于作家来说,阅读是必需的习惯、学习和激励。

  最近读了两本非虚构作品,J.A.贝克的《游隼》和罗伯特·麦克法伦的“行走文学三部曲”的第三部《古道》。贝克花了整整十年在旷野中观察、追逐游隼的身影。麦克法伦则横跨九年完成三部曲,从远山、荒野到古道的旅程,充满行走的新知、游荡的诗意和人心的高度。两部作品把对事物和自然的描绘化为“变成了令人颤栗的艺术”。阅读其书,是寂静而神游的过程,并反省书写的精神:如何通过丰富而纯粹的写作,探索文字的力量和无限可能性。

  地方风物容易滋养作家的精气神,并赋予地域写作的启迪。关于阳西采风,我最先写了两首诗歌《翠竹》和《山茶》,查找资料,才知东水山有不少水潭,其中吊水潭给我印象深刻,于是写了一首古诗《过东水山吊水潭》。一个故事的构思悄然来临,东水山赋予我写作一个古典意象:寒潭成为美的象征,我展开沉浸式想象,直到写下短篇小说《青碧辞》,亦是致敬东水山的幽微。

  在我看来,采风即是风物的遇见,从风物中感知地方色彩、时代变迁和人文精神,从而进行美的提炼,创造“雕刻时间”的语境。文学能赋予地方优质的宣传效益和文化品质,滋养民众的精神面貌。

  ● 阳西二中教师、阳江市作协会员周映:

  挖掘特色文化资源   推动文化产业融合

  这次采风活动,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也是一次创作的灵感源泉。文学创作如何服务好中心工作,赋能高质量发展,助力经济社会实现新跃升?我认为可以做以下尝试:

  深入挖掘阳江特色文化资源。阳江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文学创作可以让更多人了解阳江的过去,增强文化自信。阳江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也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我不是土生土长的阳西人,总会以好奇的眼光打量这片神奇的土地。比如,为什么阳西话很多用字跟文言文有点像?世界美就美在多样性,作者的语言也应该是多样的。

  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文学创作可以与旅游业深度融合,打造具有阳江特色的文学旅游线路。同时,也可以将文学作品中的元素融入旅游产品中,增加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基于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和形象,可以开发一系列文创产品。

  强化社会责任与担当。文学创作应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积极传播正能量。通过讲述阳江人民在奋斗中的感人故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爱国热情和工作干劲,为阳江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 阳春三中教师、阳春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阳春市作协会员陈政宏:

  见证山海阳西的繁荣

  上次阳西采风的文章发表之后,办公室一位来自阳西的老师问我:你对阳西有什么印象吗?古风淳朴、诗意浪漫、物产丰饶……这些词语很快在我脑海里一闪而过。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它,我马上想到“山高海阔”。阳西,是一座面朝大海的城市,坐拥壮阔景象;是一座背靠大山的城市,洋溢着自然的韵律。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不仅有着依山临海的自然风光,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片海、这片天,我们也看到了这座城市在发展中呈现出的崭新气象和光明未来。

  地方感的书写要求写作者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感知力,能够捕捉到每一个地方特有的味道,从纪实的维度、文学的角度,刻画出一个具体的、充满生命力的地理空间。

  我深深地记得,在东水山的翠峦之巅,悠然品茗;在龙高山的巍峨怀抱中,徒步登顶;在红光村的海滨之畔里,享受蚝宴。书写阳西,不仅仅是对其外在风光的描绘,更是对其内在精神与文化的挖掘与传承。阳西人以海为邻,以山为伴,他们勤劳勇敢,坚韧不拔,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等待着有心人去发现、去聆听、去记录。我希望通过我的笔触,让更多人了解阳西这片热土。

  ● 阳江市诗歌学会副会长、诗人、评论家、广东省作协会员黄昌成:

  在观察中创作优秀的文学作品

  这次采风之行,我把目光和心态放在吸引自己和产生共鸣的内容上。在塘口古堡,我关注的并不局限于古堡本身,还有种植在古堡庭院里一棵精壮的梅树。我对这棵梅树作长久的观察,用镜头和记忆储存它身上及其周遭环境等景象和各种关联细节。同样,在东水山,我关注的并不都是风景画似的翠竹和葱郁的茶叶,而是更多地投向、注视和记录在山上一只久久盘旋和飞翔的鹰。

  在采风与写作的过程中,观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通过观察,才有题材、细节和主题,才有不空洞的描述和叙述,才有恰如其分的表达深入。几乎可以确定一个朴素而又实在的观点:扎实厚重和优秀的文学作品必须从观察中获得。

  通过这次采风,我感受和抚摸到事物的实际境况,直接进入事物的“现实”当中,从而达到观察的深化与物化。采风某种意义上便是深刻地领悟事物、物象的风采,发现它们隐秘和内在的魅力,然后再拓展想象的翅膀,从这个平台起飞,多层面多维度多角度地去翱翔,与之对应,所写事物自然也就进入其生命的丰富的动态之中。

  ● 阳江日报社副社长、副总编辑、广东省作协会员梁小可:

  读有兴趣的图书  写有感触的文章

  我平时读的书很杂,挑自己感兴趣的书来读。前段时间,我对雷电和云彩产生好奇,就买了《雷电之书——解密自然与生命的原始能量》和《云彩收集者手册》两本书。读这方面的书,轻松愉快,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我读的书以文学类居多。细细品读名作家的著作,可以欣赏他们的写作风格,也能学到一些创作技巧,还能了解作家笔下的社会人生百态,可谓一举多得。

  读书是一种输入,写作是一种输出。通过读书,能积累大量的知识与情感,而写作则是把这些积累转化为文字,形成作品输送出去。对于提升写作能力,读书是最有效的方法。在读书过程中,除了增长知识,我有时会产生创作的灵感和写作的冲动。当把手放在键盘时,便有无数的思绪与情感在心中涌动,也写出多篇感触于心的文学作品。

  要写出优秀的作品,作家必须深入生活。参加这次采风活动,我深深感受到阳西近年来的迅猛发展和巨大变化,获得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并完成了选定的题材创作。通过这次活动,我深刻认识,作家只有俯下身子,深入现实生活,观察时代,才会激发出灵感,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彰显文化自信、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 阳江日报社社长、高级记者、中国作协会员黄仁兴:

  让“走”“读”为生活添彩增味

  人生,恰似一场绚烂的旅行,我们在旅途中不断追寻、觉醒。书籍与旅行,作为两股不可或缺的力量,为我们的生命之河注入无限活力。书籍,如同智慧的灯塔,引领我们穿越时空,与古今中外的智者对话,汲取文化的精髓,拓宽视野,深化思考。它们赋予我们坚韧与平静,让我们在生活的风浪中更加从容不迫。

  而旅行,则是心灵的远行,让我们亲身体验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感受大自然的壮丽与细腻。每一次踏上旅程,都是对自我边界的拓展,对生命意义的深刻领悟。山川湖海、人文景观,不仅丰富了自身的阅历,更激发了对生活的热爱与敬畏。

  在阳西县“百千万工程”与阳东区“山海渔韵·和美允泊”的采风活动中,我们见证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人文的深厚底蕴,感受到发展的脉动与文化的魅力。这些经历,如同珍贵的珍珠,串联起我们生命的项链,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璀璨夺目。

  “走”“读”,让书籍与旅行相得益彰,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尽的色彩与味道。它让我们在静谧的阅读中汲取力量,在激情的旅行中释放自我。在“走”“读”的道路上,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发现,让生命之树更加繁茂,更加精彩纷呈。让我们携手书籍与旅行,继续这场美妙的人生之旅,品味生活的每一个精彩瞬间。


相关文件:


文档附件: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