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心跳、呼吸停止的时间超过了4至6分钟,脑组织就会发生不可逆的损害。如果心跳、呼吸停止时间超过了10分钟,导致脑死亡,生命就无可挽救。学校、车站、大型商超……随着社会医疗条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出现在阳江的公共场合。
近年来,我市通过整合卫健、红十字会等职能部门资源,逐步完善应急救护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将“救在身边”应急救护工程纳入2024年全市十件民生实事,在全市布置AED 44台,打造有速度、有温度的社会“急救圈”。
1学校等重点公共场所配备AED
日常生活中,突发意外或疾病导致的心脏骤停十分常见,正确地使用AED可以最大限度把握“黄金4分钟”,拯救更多生命。那么AED是什么?能发挥什么作用?
AED,简称自动体外除颤器,是一种便携式医疗设备,可以诊断特定的心律失常,并给予电击除颤,可供非专业人员抢救心脏骤停患者,又被称为“救命神器”。
走进阳江技师学院、阳江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楼内,一台AED设备被摆放在一楼的显眼位置,仪器上配有简单的使用说明,一旦发生意外,群众触手可及。据了解,这台设备是2020年由市卫健局统一投放使用的,配合学校自备的流动AED设备,将更好地守护师生的健康安全。
“一个人心搏骤停,急救的时间只有黄金4分钟,所以尽早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和电除颤,对提高心搏骤停患者的生存机会起到关键作用。”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李天星介绍道,AED可自动分析患者心率,识别是否为可除颤心率,如为可除颤心率,AED可在极短时间内发出大量电流经过心脏,以终止心脏所有不规则、不协调的电活动,使心脏电流重新正常化。
如今,在市政务服务中心、鸳鸯湖公园、体育馆、市委党校、海陵岛景区、阳江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阳江粤运客运站等重点公共场所,市民都能看到AED。据市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持之以恒推进应急救护工作,不断加强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建设和应急救护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AED在公共场所的覆盖范围和配置数量,根据不完全数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红十字系统已累计配置AED 44台。
2多部门联合加强AED急救培训
“打开电源,拨开患者衣物使胸部裸露,拿出电极片……”“双手十指相扣,手掌重叠,双臂垂直下压,按压的深度5至6厘米……”6月28日,江城区红十字会在城西街道第一埒村举行了一场应急救护活动,将AED的操作培训融入讲座和应急救护培训中。今年以来,江城区共举办了30场“救在身边”心肺复苏公益培训,新增持证救护员1643人。
“救命神器”,关键是要学会如何使用。结合模拟教学用具,阳江技师学院、阳江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的校医队伍定期在校园内为师生开展讲座及教学培训,向同学们讲解正确使用AED的步骤以及紧急呼救、心肺复苏、创伤救护等方面的救护知识,通过手把手实操教学,让学生切实掌握AED抢救术等应急救护知识,增强学生自救互救的能力。“学校每个学期都对师生开展急救培训,人数达到每期100人以上,让学生和老师都掌握AED使用流程。”校医谢月彩介绍道。
“猝死经常突然发生,地点经常在医院外,救护车和急救人员往往不能在5分钟内到达现场,此时最理想的施救人员就是经过急救医学培训的第一目击者,最理想的救命工具就是安装在公共场所的AED。”李天星表示,只要学习了急救,就有可能救人一命,因此普及急救培训意义重大。
一直以来,市红十字会与交通、卫健、教育、文广旅部等多个部门联合,加强对交通运输部门员工、学校师生、景区工作人员等重点人群的应急救护培训,提升公众应急救护知识技能普及率,推动应急救护培训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进家庭。截至2024年6月底,市红十字会累计培养应急救护师资309人、救护员29657人,普及急救知识惠及39万余人次。
3“好人条款”给紧急救助吃定心丸
“我不是医生,也能救人吗?”面对AED设备,有市民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对此,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组织编写的《心肺复苏(CPR)与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公众知识问答手册》中提到,AED操作简单,非专业人员经培训后可以安全使用。
AED被称为“傻瓜机”,其设计考虑到了易用性,使用方法相对简单。操作者只需要根据电子屏幕显示和语音提示,依照机器的指示操作,直到专业医护人员到达即可。
“溺水、触电、心肌梗死等各种原因引起心脏骤停,患者表现为没有意识、没有呼吸、没有脉搏时,就需要使用AED。”市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对AED的使用方法进行了介绍。一旦公共场所有人昏倒,应该首先观察环境,确保安全,判断伤病员有无意识,将其身体调整为仰卧位,如果发现无意识无呼吸,应拨打急救电话,并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坚持至AED到达。随后,打开AED电源,将电极片贴放在伤病员胸部相应皮肤上,然后将电极片插头插入AED机上的插孔中,之后AED会自动分析心率,此时要确认无人员接触伤病员,施救者再根据指令进行除颤操作,并进行心肺复苏约2分钟,再次使用AED按照流程进行操作,如此反复操作直至伤病员恢复或120急救车到达。
AED设备操作简单,但在紧急情况下,市民敢不敢用也是个问题。“自己能力不足,‘救坏了’怎么办?会不会承担法律责任?”面对救人这件“大事”,不少民众依然会有所顾虑。2021年1月1日颁布的民法典针对上述问题设立了“好人条款”,给了救助人一颗“定心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好人条款”给善人善举提供了底气,通过法律保障免除善意救助者的民事责任,让事发现场的目击者实施紧急救助行为时无后顾之忧。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