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无障碍 | 移动版 | 繁體版

阳江:太傅路改造续写昔日繁华
顺应民意 承古拓新
来源:阳江新闻网 作者:黄仁兴 盘聪颖 时间:2024-06-06 10:32 【字体: 】 浏览量:-

  624616.jpg

  在阳江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中,太傅路曾是一条闪耀着商业繁荣光芒的街道。它见证了阳江从古代到现代的变迁,承载了无数商贾的梦想与希望,镌刻着一代代阳江人的记忆。随着太傅路改造工程的启动,这条曾经风光无限的老街,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近日,本报记者深入走访,探寻太傅路的“前世今生”,展望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历史回溯

  太傅路的往昔荣光

  下午4时许,记者沿着太傅路探寻,两边林立的传统店铺、骑楼建筑,依然散发着历史的芬芳,一砖一瓦中流淌出记忆的回响。看到一居民正在家门口休憩,记者驻足与她交谈,几句寒暄之后,知道老人叫黄正秀,今年85岁。讲起太傅路旧时的盛况,老人充满了自豪感:“以前的太傅路风光无限,道路内外挤满了前来进货的客商、逛街的市民和吆喝叫卖的商户,非常热闹。”顺着黄正秀的指指点点,我们仿佛进入了时光的隧道,太傅路的岁月故事徐徐展开。

  回溯过去,太傅路是阳江最兴旺的商业中心。明末清初,外籍商人纷至沓来,他们看中了这片福地,纷纷在此设立商铺。自清代起,这里便是商贾云集、贸易兴盛的繁华之地。  

  广和兴、会德、昌和等知名商铺雄踞一方,阳江商贸行、漆器、打铁等行业迭起。街道两旁商铺众多,以行业定名的卖油巷、豆腐巷、织篷巷、金玉巷、打铁巷、厘戥巷,也因商号而得名,成为了太傅路独特的商业符号。

  进入民国时期,太傅路进行了扩建,形成了现在的架构。这条长357米、宽8米的道路,成为了阳江规模最大的油糖、京果、绸布、西药和药材商店的聚集地。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的建立,太傅路依然保持着其商业中心的地位,五金交电门市部、农业生产资料公司、盐业公司、邮电所等众多单位相继入驻,业态以经营五金、医药、日用百货为主。

  改革开放的春风,为太傅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迅速兴起,使得太傅路的商业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云集于此,周边乡镇的群众也挑着自家生产的农副产品前来售卖。那时的太傅路,不仅是商品的交易场所,更是文化的聚集地,赛龙舟、舞狮舞龙等集体活动常在此地举行,吸引了无数市民前来观看。

  现状挑战

  电商冲击下的老街困境

  然而,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变迁,太傅路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城区的不断拓展和新的商业中心兴起,太傅路交通拥挤、业态单一的问题日益显现。尤其是电商平台的崛起,更是对太傅路的传统商业模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许多原本在太傅路居住或经商的市民,也选择了外迁或转向线上营商,老城区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繁华。

  江城区城南街道太傅社区党支部书记张饶樊介绍,目前,太傅路共有91间商铺,以经营日杂为主,批发店和零售店居多。这些商家们,纷纷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来自湛江的80后小伙俊权,就是其中的一位。1996年,他随父亲来到阳江做生意,一开始在太傅路周边摆摊,后来积累了一些资产,盘下了一家店铺做起了床上用品生意。他回忆起当年的盛况,表示那时的太傅路可谓是“遍地黄金”,前来进货的队伍中既有本地群众,也有外地商人。然而,随着电商平台的冲击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他们的生意也日渐惨淡,日均销售额大不如前。

  今年76岁的禧叔,一直在太傅路生活、工作。他曾经是岗列公社的一名职工,如今经营着一家五金交电铺。以前,日杂五金批发生意火爆,旺季时,他们店铺能日入两三万元。而现在,随着其他商圈的消费体验、经营业态不断升级,网络购物、即时零售、直播带货等新零售模式也在推陈出新,他们店铺的商业功能却仍以批发与零售为主,久而久之失去了价格、服务等方面的竞争优势,日营业额已缩减至两三百元。 

  适时改造

  “修旧如旧”留住乡愁

  面对太傅路的困境,今年5月,江城区委区政府决定启动太傅路改造工程,建设太傅路历史文化街区。城南街道人大工委主任袁业永表示,历史文化街区与风情街有本质上的区别,太傅路改造工程秉持“老字号守正创新、老IP植入新业态”的理念,坚守“修旧如旧”“保护第一”的原则,注重对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太傅路一带遗留着许多历史古迹、老字号旧址、文人故居,如太傅祠、曾传荣故居、戴裔煊故居等,这些优质的人文历史资源,要加大保护力度,还原历史风貌,让其“活态传承”。同时也鼓励商家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通过引入文化、旅游、休闲等多元化业态,打造集购物、餐饮、娱乐、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商业街。

  据了解,本次太傅路改造是江城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工程之一。去年7月起,江城区委区政府部署对太傅路、渔洲路、河堤路进行连片改造,项目以“一街一河堤九街十二巷”为主要景观,串联起整个改造的空间布局,加强周边街区的联动和合作,共同打造富有江城特色的文旅新名片。在改造过程中,太傅路将注重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和协调。通过绿化、亮化、美化等手段,增设路灯、停车点、卫生间等配套设施,提升太傅路的整体形象和品质。

  今年58岁的左姨,在太傅路经营一家雨具鞋业批发店近30年,如今经营举步维艰。这次太傅路改造,可望给左姨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一方面,焕然一新的街区面貌能为商家带来更大的客流量;另一方面,他们可以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进行销售方式的创新或业态转型,引入更多符合现代消费者需求的商品和服务。左姨等商家还希望政府能出台扶持政策,降低商家的经营成本和提高盈利能力。

  对于市民而言,太傅路的改造将为他们带来更多的利好。居住在太傅路的李姨表示,经过改造后,一些破旧的建筑得到修缮,人居环境进一步提升,不仅可以改变街区旧面貌,更能提升整个区域的生活品质与商业氛围。

  00后市民小陈表示,太傅路的改造需从改造基础设施转向品质特色提升, 提供更加完善的配套服务和更加舒适的购物环境,从而吸引更多年轻人、外地游客走进太傅路,体验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和独特的商业风情。

  未来展望

  老街新貌续写华章

  太傅路的改造工程启动后,6月5日,记者走进太傅路看到,工人们正热火朝天地驾驶各种机械加紧施工,现场机械轰鸣,各项工作正有条不紊地推进中。袁业永表示,他们将通过精心谋划和细致施工,确保改造工程能按时按质完成。

  老街即将绽放新活力,对于太傅路的未来,市民们充满了期待。80后市民关天锋希望,改造后的太傅路既能够保留住历史文化的精髓,延续旧时老街的记忆和乡愁,又能够融入现代元素,为老街的“烟火气”带来消费新活力。

  为给子孙后代留下历史记忆,62岁的陈泽满对家里进行“微改造”后,成立了“阳江三宝博物馆”,里面珍藏着一批老物件,有各种论述阳江文化的书籍、大中小型号的漆皮箱、小刀、豆豉等,免费对外开放。得知太傅路改造的消息后,陈泽满打算将博物馆部分馆藏物件,低价售卖给在大傅路历史街区所设立的展馆。“我老了,而阳江的历史文化遗产宝贵,需要被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希望能有更多阳江人接过文化‘火炬’,继续讲好阳江故事。”陈泽满动情地说,历史文脉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相信改造后的太傅路一定能成为阳江城市新的文化地标,成为市民休闲、观光、购物和体验的好去处。

  而有关部门也正在努力,策划更多的文旅活动,走好“文旅融合”之路,赋能老街“新生”。 袁业永表示,“鼍城行大运”第二期活动已在筹划中。他们通过与专家学者交流、收集老照片等方式,延续“九街十二巷”的历史风貌,串联起太傅路、河堤路、渔洲路的历史景点、名人故事,融合党建、历史、文化和旅游等资源,吸引更多市民游客参与,了解阳江历史文化知识。同时,通过引入新业态和推动转型升级,太傅路将实现从传统商业街向历史文化街区的华丽转身,重振往日的繁华,全方位提升城区的商业竞争力和阳江的城市形象。


相关文件:


文档附件: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