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无障碍 | 移动版 | 繁體版 | English |

走访雅韶十八座了解阳江第七批市级非遗项目——谭谓故事
“谭谓智慧”200多年仍激励后人
来源:阳江新闻网 作者:许   倩 时间:2024-04-04 10:53 【字体: 】 浏览量:-
转载分享:

  2024年初,阳江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出炉。公布的62项特色不一的市级非遗项目当中,排序为首的,便是阳东区民俗文学类代表——谭谓故事。要说谭谓,就不得不提他运用“买一送一”的智慧、斥资修建的雅韶十八座。

  日前,记者走进位于中国传统村落、广东省古村落——阳东区雅韶镇雅韶村西元自然村,跟随谭谓第二十五世后人谭秋光的步伐,了解谭谓故事的历史全貌,寻访“谭谓智慧”对当地民风和谭氏后代的深远影响。

  有侠气

  性子耿直内心聪慧过人

  谭谓故事,是雅韶十八座的民间故事,当地村民深以谭谓为荣,人人都听说过谭谓故事。“在十八座,基本上没人不知道谭谓的故事。”对那段历史佳话,年过七旬的谭秋光自信满满,滔滔不绝。

  从1757年谭谓买材料建十八座算起,谭谓故事至今已有267年。惠于祖德熏陶,族人善良厚道,尤其是崇文尚学、勤奋读书之风日盛,成就村中英才辈出,时至今日,仍为民众津津乐道。

  十八座又叫西元村,全村姓谭,村子始建人谭谓,更以他的机灵、淳朴和厚道激励子孙后代。谭谓原名谭谓可(1724年-1787年),上有两兄长誉可、诗可,皆为文秀才,谓可是武秀才。

  据《雅韶谭氏族谱》记载,谭氏先祖由广东南雄珠玑巷迁至阳江龙津里再迁雅韶沙塘村。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由沙塘村移居东安村,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由东安村迁移该地建西元村。

  谭谓经营有方,生财有道,主营贩牛,亦兼做油料、谷物、布匹等商品生意,生意经营地域遍及珠三角一带,因其讲诚信、重义气,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谭谓广置田产,盛极时田租收入过万担,一时成为远近闻名的富户。

  东安村旁有一处戴屋园,谭谓买到戴屋千亩土地,要在此地建起他的“庄园”。谭谓个子高瘦,性格耿直,广交朋友,有江湖侠气,衣着随便,不修边幅,常背草席袋装银票或白银出行。

  关于谭谓的故事有很多,其中尤以买九座大屋材料却意外赢得另外九座材料、而建起十八座大屋的故事闻名遐迩。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的一天,谭谓带掌柜阿福,来到江城仁兴路马家建材行买木料。马老板见阿福衣着入时,彬彬有礼,认定阿福是主人。谭谓衣装短打,满面胡须,粗手粗脚,认定是跟班。马老板招呼阿福入室饮茶,谭谓尾随而入,随口就问:“贵店建材是否齐全?”

  马老板瞟了一眼他,说:“那个木材很贵,你买不起。”谭谓不动声色,随口问:“要是我买得起呢?”马老板说:“你若买得起,我就买一送一。你建一座屋我就送你一座!”谭谓说:“此话当真?”马老板说:“牙齿当金使。如果你拿不出钱来,我要罚你请客三天!”

  谭谓二话不说,拿出席袋倒出里面的银票。马老板一检查,见银票上都写有“雅韶谭谓”的字样,才知自己铸成大错。忙赔礼:“原来是谭三老板,失敬失敬!”

  当下,谭谓一口气买下了九座屋的木材,马老板也不食言,送了九座屋的木料给谭谓,于是就有了“十八座”。据此,谭谓建十八座大屋的故事传遍两阳大地。马老板也因守信誉,赢得各地货商的尊重,很快就把九座屋的木料挣了回来。

  善经商

  富甲一方而不失质朴

  谭谓外粗内秀,虽为武秀才,却极富生意头脑,后经商。谭谓的致富经和趣事很多,包括《病牛过长塘变好牛》《神点拨谭谓买油》《小鸡群引路买戴屋园》《先敬罗衣后敬人》《鲨鱼吞银失而复得》等故事,反映了谭谓精明且忠厚,勤劳又朴素,一切幸运皆源于谭谓的努力。

  他以贩牛为主,当时别的牛贩的牛发瘟,很多都病死了。谭谓听闻村口的千米长塘具有灭菌治病之神效,于是他把牛赶到长塘浸泡游水之后,牛就奇迹般地好了。后来,谭谓常买些弱病残牛,先到长塘水里浸泡一番,再细心养肥卖掉,赚到不少钱。

  谭谓头脑灵活,善捕神机,推动其生意越做越大、渐成巨富。有天夜里谭谓外出如厕,听见厕所里头有两人在谈话。一人说:“今年春早,花生难播下,夏季花生准是失收。”另一人接着说:“不止春早,我观天象,夏季也旱,花生失收必成定局,今年夏季以后的花生油必然奇贵。”

  谭谓如厕完毕,迟等两人未出门,想去问个究竟却发现厕所空无一人,自认为是神仙指点。于是他回到店铺叫上伙计,天一亮就带上钱朝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出发,把沿路店铺的花生油全买下来,再设法运回来。果不其然,当年春夏大旱,花生严重失收,油价高涨时,谭谓将花生油卖出,挣了一大笔钱。

  富而不宣,勤劳质朴,也成为谭谓故事经久不衰的传奇色彩。传闻谭谓衣服穿着陈旧,连头发也不修边幅。又一次路过某圩,因头发长了,便到一家理发店剃头。剃头师傅见谭谓头发乱蓬蓬的,不知怎样才能理出个好发型,便向谭谓建议:“乡巴佬,是不是剃个光头算数呢?”谭谓回答:“那随你便吧!”剃头师傅拿起剃刀,由前额至后脑刮了起来。谭谓忍着痛剪完,拿出一个银元递给剃头师傅:“这是你的工钱。”但师傅此日没做多少生意,没有碎银或铜钱找回给谭谓。谭谓回一句:“没钱找就算了”,起身便走。剃头师傅喜得心花怒放,平时剃十几二十个头都赚不到那么多的银子,心想这个老板真大方啊,于是记住了谭谓的模样。

  过了一个月,谭谓又来店里剃头,剃头师傅见这个形似乞丐、实为大老板的人又来了,剃头时小心翼翼,头发梳了又梳,足足剃了一个钟头。完事后,剃头师傅以为这次谭谓至少会拿出两三个银元来,谁知谭谓拍拍屁股就往外走,师傅忙提醒:“先生你还没给人工钱呢!”谭谓头也不回地说:“上次给了你十几二十次的剃头人工钱,你没有零钱找回给我,就算是这次的工钱了,挪上补下吧!”于是,雅韶村人又创作了一个歇后语:“谭谓剃头,挪上补下。”

  重教育

  崇文尚学带动后人成才

  阳东区文化馆馆长谢克浪介绍,谭谓故事体现了老百姓对勤劳致富的歌赞、对幸福生活的美好追求,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风土人情,也是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

  值得一提的是,谭谓重视教育,平等对待每一个子侄孙辈,十八座是他为子孙后代建起的庄园王国。十八座每三座为一个单元成一巷,共六单元,每间屋又分成两房一厅、两条走廊及一个天井,座座一模一样,体现出他对子侄后辈的一视同仁。后来,第二代十八座人在东边依样又建了下十八座(谭谓建的称之为上十八座)。上下十八座以南北走向的主巷道为中心,布局如同“非”字。

  三十六座房屋组成的庄园占地达1万平方米以上。十八座最具特点的是镬耳墙,其屋南北两侧墙体上端,有凸起弯拱造型,形如镬耳,被称为“镬耳屋”。后来,谭谓又建了钓鱼台书房,以及炮楼三座,还把东安村的旧居建成卖鱼行,十八座以西处建成菜园,建设下围塘及旁屋,把十八座围得严严实实。十八座里的生活设施十分完备,有水井三口,有祠堂一座供拜祭,有教育后代的书房,有“烂寨”仓库,有码头运送物资。

  十八座因其规整划一,具有岭南典型的“镬耳屋”风格,规模与美观兼备。“镬耳屋”除了增加恢宏气势之外,还有隔火防火之用,隔壁房屋万一失火,火苗也不能蹿到紧邻房屋的瓦面上。十八座房屋雕龙画凤,灰雕木雕形象逼真,美轮美奂,保留了清代岭南民居建筑风格。后来,谭谓又在阳西溪头一带买下良田千亩,在苦草村建了一个占地1万平方米的粮仓。由此可见,谭谓的财力丰厚。

  据了解,谭谓兄弟三人共有13个儿辈,有举人1人,秀才5人,贡生1人;孙辈42人中,秀才11人,贡生5人。1908年初,雅韶小学堂建成并招生,十八座的子女全部免费入学读书,从那时起直至今天,该村都是远近驰名的文化之村,仅现代涌现的知识分子就有200多人,其中出了不少显赫家庭。

  祖宗谭谓教育兴家的理念代代相传,教育为先且至关重要,深深植入十八座后人心中。他们有的数代为官,有的数代行医,还有一大批谭氏子弟选择从教传学。其中,后人谭光复培育出“博士之家”,更是传为十八座的一大佳话。谭光复的父亲谭焰珊是清末贡生,以教书为业,曾任雅韶小学校长。在父亲坚持教育兴家理念的影响下,谭光复本人取得了3个博士学位,他的5个子女、3个孙辈皆为博士。

  “改革开放后,村里人开始大规模外出就业、创业,谭氏族人看重教育,父母也纷纷带着孩子到城里读书。学成以后,基本都是教书育人。”谭秋光介绍,从此,阳江有一个“无谭不成校”的说法,即凡是阳江学校,必有谭姓教师。十八座故有“明清古韵,尚师人居”之美誉。

  对于谭谓和十八座的历史故事,五邑大学文学院教授凤群评价:“一个牛贩子父亲用农耕时代的父权思想与独特创意,铸造了一个古老的家族之梦,一个家族‘乌托邦’。”

  ■ 记者手记

  活化“谭谓故事”打造新“网红点”

  如今的雅韶镇西元村里,居住生活的仅三五户人家,且多数为年迈长者,除每日来领略十八座魅力的游客,平时在村里鲜少能看到年轻人。

  采访当日,雅韶社区干部谭永安也陪记者在十八座走了许久,听谭秋光细细说起谭谓故事的精华。谭永安打小在城里长大,老家是西元村,每次逢年过节时,都会跟着爸妈回村探望亲戚,长辈常向他说起传奇的谭谓故事。谭永安说:“村老人说起谭谓都说得津津有味,我最大的印象是,谭谓是个外表很不起眼的人,但他凭‘买九送九’,才有了十八座和我们谭氏后人。”

  历史文化底蕴是乡土与生俱来的时代印记。雅韶十八座拥有“谭谓故事”这样的文化名片,是当地不可多得的发展资源,值得进一步挖掘和活化利用,以文化赋能,助推发展。

  “谭谓故事”轻松有趣,却不失励志韵味,这项市非遗民俗类代表,亟待打造成雅韶十八座讲好新时代乡村振兴、文化振兴发展成果的特色标签、历史名片和网红打卡点。希望各方以更大力度、更新形式,把谭谓的人生智慧传播好,将谭谓的人物特点具象化,为十八座吸引更大流量、带来更多资源。


相关文件:


文档附件: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