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无障碍 | 移动版 | 繁體版

最低温3℃!湿冷“魔法攻击”上线
保暖服饰派上用场,多部门发布安全提醒给市民“加温”
来源:阳江新闻网 作者:王雄基  谭兴孚 吴梦媚 陈海涛 时间:2024-01-24 09:30 【字体: 】 浏览量:-

  受强冷空气影响,连日来我市气温下降明显,过程最低气温南部6℃、北部3℃到5℃,市气象台发布了寒冷橙色预警信号。面对降温,不少市民已经穿上厚厚的羽绒服,开启防寒保暖模式。我市各部门也迅速行动起来,在就医、出行等方面提供及时、细致的服务,并发布安全提醒,成为寒冬里的一股“暖流”。

  羽绒服占据服装市场的“C位”

  强冷空气伴随弱降雨来袭,保暖用品自然成了市民这段时间的消费重点。市区各服装店迎合市场需求,将羽绒服、羊毛大衣等保暖衣物上线店铺显眼位置,亮出折扣吸引人流进店。

  1月22日和23日,记者走访市区多家服装店和商场。在市区盈信广场1楼和2楼,除一家平价档位反季节营销打折夏衣外,其余服装档位清一色将羽绒服、羊毛大衣等冬装挂在门口,并配以六折到九折不等的折扣。记者专门到各店询问了羽绒服一类价格,按绒子含量、品牌等差异,有售价在两三百元的平价款式,贵者则能去到2000元一件。

  “一开始只打算买一件短装的羽绒服,逛完又买了一件长款的。”在市区环城北路一家服装店,市民陈女士左挑右拣,花700元买下两件羽绒服作为今年冬季的新装。在陈女士挑选期间,陆续还有10多位市民进店购买冬装。店主介绍,店铺今年预存的冬装已接近清空,冷空气的来袭让保暖衣物市场又“火”了一把。

  “卖完这一波,就不再回货了。”店主阿沐在市区线上线下均有冬装销售渠道,今年她一共进了100条加绒保暖裤。在去年的12月15日冷空气到来之时,阿沐的加绒保暖裤在两天内便销售一空。阿沐提到,目前冬装销售接近尾声,大部分商家都是趁这波冷空气促销卖货,争取将库存清零。

  作为近年冬装新宠,羽绒服已成为不少服装店冬装销售的主力。业内人士介绍,市民在挑选羽绒服时,可以主要关注绒子含量和蓬松度两个指标,其中充绒量100克及以下的羽绒服通常适用于0℃以上的温度穿着,充绒量140克左右的羽绒服通常适用于-5℃以上的温度穿着。

  市人民医院一天收治心血管患者15人

  “1月22日这一天,心内科收治住院患者就达15人。”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黄德华提醒,寒冷天气可能会对人的心脑血管系统造成不良影响,市民群众应做好防范措施,减少危害。

  黄德华介绍,心脑血管疾病与大自然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如果将人体心血管系统比作供水系统,寒冷天气里,人的血管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收缩,这就类似于水管的管腔变细了,身体的供血量就会变少,这时有一些“供血需求大户”就会出现供血不足,而对应人体来说就是局部器官缺血,因此容易出现各种缺血性疾病,比如心肌缺血、脑缺血等。

  如果之前血管就有斑块或者管腔变细的情况,随着血管的进一步收缩就会出现严重缺血甚至器官坏死,容易发生心肌梗死或者脑梗死。同时,血管的收缩还会带来出血性损害。一方面人体为了满足某些组织器官的供血,往往会加大心脏的输出;另一方面血管的收缩会引起周围血管阻力增大,这样会使血压进一步提升,如果此时刚好有局部血管老化或者血管薄弱,过高的血压很容易导致局部血管的破裂,进而引起出血。这也是入冬季后脑出血频发的重要原因。

  随着气温骤降,心血管及相关疾病的就诊人数明显增加。仅是22日这一天,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患者就达15人,其中有3人是血压显著升高来住院的,4人是心力衰竭急性发作,还有多人出现心绞痛发作较前频繁的情况。

  黄德华表示,要减少寒冷天气对心脑血管系统造成的危害,市民首先要注意保暖,应穿着合适的衣物和保暖内衣,佩戴帽子、手套,以及穿戴保温鞋袜等,可以有效减少热量散失,防止体温过低;其次要避免过度劳累,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等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对心脏不利。心脑血管病高危人群既要避免剧烈运动,又要保持适度运动,比如散步、打太极拳等;再者,要保持规律的作息和充足的睡眠,有助于维持心脑血管系统的稳定;最后,要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尤其是冬天,可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等的水果和蔬菜,适量摄入健康脂肪,少吃高热量、高盐分、高糖分食物。

  需要注意的是,已经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或者高危人群,如血管动脉硬化已经比较重的,要严格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血栓药物、调整血脂药物等;高血压患者即使平时血压控制良好在气温出现较大波动时,也应每日进行血压监测。尤其要提醒老年人,不要擅自增加药物或者停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用药调整。如果出现血压波动大或有头晕、胸闷、胸痛等不适症状要及时就医。

  当健康人突然出现头晕、肢体发麻等不舒服的情况,怀疑自己发生脑血管疾病时,通过三个动作简单识别:一是看1张脸,是否不对称、口角歪斜;二是查2只胳膊,是否平行举起、单侧无力;三是聆听讲话,是否言语不清、表达困难。如出现以上症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未来三天气温仍较低注意保暖

  1月23日,今年以来最强冷空气带来的影响十分明显,在雨水的“助攻”下,体感寒冷。其中,南部最低气温普遍降至5℃左右,北部3℃到5℃,阳春北部山区出现冰挂景色。

  23日,雨水淅沥,天气阴冷。当天,阳江国家气象站录得最低气温仅为5℃,寒意彻骨。走在大街小巷,人们见面的第一句总会下意识地道句“今日好冷。”市气象台预报员表示,这次冷空气是进入2024年以来最强冷空气,具有降温幅度大、持续时间长、降温范围广的特点,当天日平均气温仅6.6℃,因此寒冷体感尤其明显。

  截至1月23日19时,受此次降温影响,我省除了湛江个别市县是升挂了寒冷黄色预警信号,其余市县均升挂了橙色或红色(我省北部)寒冷预警信号,可见此次冷空气威力之大。“本次冷空气影响过程,阴雨天气明显,在降温、大风、降雨的叠加作用下,体感阴冷。”市气象台预报员表示,未来三天气温仍较低,市民要注意保暖。

  据市气象台预测,1月24日,我市有零星小雨,最低气温南部5℃左右,北部山区3度℃;25日至27日转多云间晴天气,气温逐日回升,但早晚仍寒冷;28日起受东南气流影响,云量增多,并伴有弱降水。另外,受冷空气影响,未来两天我市沿海、高地及海面阵风8至9级。

  驾车骑车出行

  挡住寒冷别挡住安全

  1月23日,我市降温又降雨,很多上班族仍然骑着摩托车或电动车,冒着呼呼的冷风,直透寒骨。反穿外套、挡风被保暖、加装棉手把套……为抵御寒风,市民们各出奇招。对此,市公安交警部门提醒,恶劣天气会给交通出行带来明显不利影响,无论市民是驾驶汽车还是骑“摩电”出行,在防寒保暖的同时要谨记行车安全。

  当天上午,记者在市区街头走访发现,不少“摩电”车上都挂放了不同的“保暖神器”:有挡风被,被罩连着手套被固定在手把上,上半部分的绳子固定驾驶员颈部,可以覆盖整个腿部;有单片的布式被罩,其从两侧后视镜分别装入,使用时会遮盖手把及整个仪表盘;还有内部加绒加厚的棉手把套,从外面几乎看不见里面的手把及刹车柄。“还有帽子、围巾、手套、耳罩、护膝,装备齐全,主要是太冷了。”市民林女士表示,摩托车挂上挡风被后,拐弯的时候不太顺畅,有点头重脚轻,整个车子变得很笨重。

  对此,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相关负责人表示,挡风被、棉手把套之类物品会遮盖驾驶员手部,遇到紧急情况时容易造成误操作,出现刹不住车等情况,从而撞到路上的车辆或障碍物。即使驾驶员及时刹住车,其身体会因惯性前倾或侧倒,若无法灵活做出反应,就容易摔倒受伤,甚至酿成事故。因此,要想在秋冬季节温暖骑行,摩电驾驶员可以佩戴口罩进行保暖;手部可以穿戴轻薄的分指手套,不仅防寒,手指也能灵活操作手把;其次是选择保暖性强的护膝,发生意外时也可以防止膝部擦伤。

  骑车过程中,市民要防止围巾、大衣等突然刮散卷入车轮或掉落在路上拾取时发生危险,千万不要为了保暖用围巾、帽子等遮挡视线埋头前行。如遇雨天,道路湿滑,要注意控制车速;遇大风要慢行,注意防范侧风导致车身不稳、方向偏移。注意不要一手整理衣物或遮掩口鼻,一手扶把骑行,应保持双手扶把。遇特殊情况时将车靠右停到路边安全地带。

  如果市民是驾驶汽车出行,首先应提前对车辆进行安全检查和保养,要注意更换耐低温的防冻液和玻璃水,还要检查轮胎的花纹磨损、胎压,对缝隙中的石子等杂物进行清理。其次,行车期间要保持清晰视野,室内外温差大,车窗凝结雾气,会严重阻碍驾驶人视线。驾驶人应及时运用暖风除雾功能,同时可将前车窗打开,空气对流,能更有效除雾。

  寒冷天气风力强、温度低,驾驶人应注意“降速、控距、亮尾”。在夜间行车,或遇有低能见度天气状况时,应当开启前照灯、示廓灯和后位灯。而高速行车时,遇到恶劣天气,能见度小于200米时,要开启雾灯、近光灯、示廓灯和前后位灯,能见度小于100米时,还要加开危险报警闪光灯。

  在霜冻雨天里,轮胎摩擦力下降,容易产生侧滑。驾驶人拐弯时不能急刹车或猛打方向盘,应采取“点刹”的形式直线减速,然后再进入弯道。当遇到侧滑或跑偏时,要及时收起油门,同时往侧滑方向打方向盘,多次轻点刹车,调整车身方向。

  最值得注意的是,千万不可以疲劳驾驶,因为在开暖气的车内长时间驾驶易让人产生困倦,所以行车前切记要保证充足的睡眠。


相关文件:


文档附件: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