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承载了许多人美好的童年回忆。阳江是“南派风筝”的发源地,“全国风筝之乡”,每逢重阳佳节,市区鸳鸯湖畔的南国风筝竞技场百鸢齐飞,场面蔚为壮观。历经岁月积淀,阳江风筝形成独特风格,收获无数盛名和美誉。
然而,天空中多是工业流水线生产的简易风筝,鲜见阳江传统手工风筝的身影。产业化发展的大潮,正在挤兑阳江风筝手艺人的生存空间。面对困境,如何延续阳江风筝的千年传承?近日,记者走访了多名风筝手艺人,了解他们的心声。
匠心制作
古老街巷里的守望者
十几平方米的老铺子里,摆满了色彩斑斓的风筝、狮头和乐器等,这是江城区龙津路的玉泉商店。11月22日下午,28岁的梁淑娴像往常一样,坐在铺门口一张简陋的木桌前专心致志地制作风筝。
从选竹料、晒竹、劈条,到扎制、蒙纸、绘图上色,十几道工序全部手工完成,严格遵循“扎、糊、绘、放”传统风筝制作技艺。作为梁家风筝的第五代传人,梁淑娴说,做风筝要耐得住枯燥,每天重复同样的内容,一天甚至几天才能完成一架风筝;同时又容不得半点马虎,定型时需对风筝的每个角度、长度等进行精确计算,确保风筝能在风中平稳飞行。
大学时,梁淑娴读的是艺术设计专业,这使得她的风筝以新颖美观见长。“我喜欢做花卉型风筝,最喜欢的作品便是毕业时做的向日葵风筝。”梁淑娴说,起初她只是想用竹子做个向日葵外观的礼物,送给同学当毕业礼物,后来才尝试把“向日葵”做成能飞的风筝。
2020年,《向日葵》风筝荣获全国首届网络传统风筝设计制作大赛三等奖,给了梁淑娴许多自信。歌颂抗疫精神的《英雄花》,狮子模样的《小桃儿》,吸引小朋友的《咸蛋超人》……梁淑娴这些有别于传统形式的风筝作品,为玉泉商店增添了活力。
“变化的是形式,不变的是传统风筝的制作技艺。”父亲梁玉泉的这句话,梁淑娴铭记于心。“我的水平远远不及老手艺人,所以我经常找机会请教本地甚至外地的风筝手艺人,取长补短,增进技艺。”梁淑娴谦逊地说。
加强推广
让更多年轻人爱上风筝
“20多年前,龙津路还有10多家风筝店,并且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人会制作风筝。现在龙津路只剩两家风筝店,我这家店主要还是靠卖狮头、乐器盈利,卖出去的风筝大部分也是工业生产的现代风筝。”梁玉泉的这番话,一定程度反映了阳江风筝行业面临的尴尬。
如何破局?市文化馆、市风筝协会给出的答案是“从娃娃抓起,培养他们对风筝的兴趣”。“我们主要通过开展入校宣传活动和研学活动,向中小学生讲授风筝文化知识,传授风筝制作技艺。”市风筝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不少学校在宣传风筝文化上都有自己的做法,如市实验中学设有风筝社团选修课,江城区特殊教育学校今年举行了风筝文化节,阳江职院、阳江三中在校内建设风筝博物馆等,这些做法值得其他学校学习借鉴。
“阳江经常举办大型风筝赛事,但近些年的比赛项目很多局限于专业队伍。可以增设群众性的项目,或者延续2020年的全市首届中小学生风筝制作比赛,让更多市民参与风筝赛事活动,让更多年轻人爱上风筝。”梁淑娴说。
“可以考虑建设大型非遗博物馆,统一展示非遗项目,吸引更多学校、研学机构及外地游客一站式了解阳江非遗文化。”阳江风筝省级非遗传承人梁治昂说,这个做法,对阳江风筝以及其他非遗项目的宣传推广都很有好处。
创新传承
风筝课堂开进校园
“梁老师,我想拜你为师学做风筝。”11月23日下午,阳江职院中文系的大一学生李嘉炜参观市风筝馆时,遇到了正在接受采访的梁治昂,连忙上前“求带”。
梁治昂是阳江风筝省级非遗传承人,也是阳江职院兼职教师,开设了“风筝制作与欣赏”公选课和公共体育课,以及针对体育教育专业的“风筝制作与放飞”课程。每周,梁治昂都去阳江职院为9个班的学生授课,推广阳江风筝文化,传授风筝制作技艺。
“我时常在现场看到他带领学生放飞风筝。我也喜欢做手工,因此想跟着梁老师学习。”李嘉炜说,梁老师做的风筝造型千奇百怪,情人节的心形风筝,冰墩墩造型的风筝,儿童节的“棒棒糖”风筝等,都让她觉得十分酷炫。
根据不同节点或者时事热门设计不同风筝,是梁治昂吸引年轻人学习风筝的“法宝”。此外,他运用数字标准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根据既定的尺寸制作阳江传统的双桃风筝、崖鹰风筝等,方便学生入门。
“很多学生都是未来不同学校不同科目的老师,他们学习了数字标准化的风筝制作技艺,将来可以用于教授自己的学生,实现点对面的二次传播。”梁治昂说,如今只靠制作风筝不能体面生存,以前师徒传承、家族传承为主的传承模式遇到了瓶颈,入校开课挖掘学生苗子也许能实现突破。
困局待破
如何走向文化产业?
作为“南派风筝”的发源地,阳江风筝与潍坊风筝齐名,享有“北潍坊,南阳江”的美誉。然而,面对产业化发展的大潮,潍坊风筝却率先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据《潍坊日报》报道,目前潍坊全市共有风筝企业600多家,从业人员8万余人,年销售额20多亿元,占据国内市场份额的80%以上,在国际市场的份额更是高达85%以上。而在广东省商务诚信公共服务平台,阳江登记在册、主营风筝的企业不足5家。
江城区好易飞风筝工艺店是业内较有名气的风筝企业,店长莫定勇从事风筝行业已有10多年。“我们也只是家族作坊,主要销售从潍坊采购回来的小型现代风筝,只有小部分是阳江小型传统风筝,每年销售额约70万元。”莫定勇介绍。
“目前,阳江、潍坊的传统风筝发展都遇到了一定瓶颈,原因是传统风筝利润低,如一个灵芝风筝需要手艺人做7天以上,平均售价只能卖到800元至1000元;且不能拆装,网络销售发货也不方便,难以拓宽销售渠道。”莫定勇说,现代风筝售价便宜,销售者更愿意购买,因此阳江有必要发展工业化生产的现代风筝,提升风筝从业者的收入,让阳江风筝的传承和发展走得更远。
“面对已经发展出完整产业链的潍坊,阳江发展现代风筝产业需要奋起直追。”莫定勇认为,阳江当务之急还是先守住传统风筝阵地,让更多部门参与到风筝推广的活动中,一起护好阳江风筝的根脉,才能期待它枝繁叶茂、开花结果的一天。
对此,梁治昂有不一样的思路。近年来,他开发了50多个品种的风筝文创产品,如冰箱贴、明信片、书签、套尺、香囊等,在市风筝馆、漠阳商城、沈海高速阳西服务区乃至佛山、北京等地的店铺都有展销。“发展文创产品,既能宣传阳江风筝文化,也能给从业者带来体面的收入,维持传统风筝技艺的传承。”梁治昂说,政府可以鼓励企业与风筝手艺人合作,将风筝文化融入到产品,如礼品、饰品、文具、刀具等领域,逐步把风筝发展成有影响力的文化产业。
■记者手记
我们该向潍坊学些什么?
阳江风筝有过威水史。据市风筝协会不完全统计,自1986年阳江风筝队开始参加全国、国际比赛至2012年,获得金牌数超百枚,团体总分居第一的有10余次,是全国累计获奖数排名前列的一个团队。时间又过了11年,阳江风筝依旧频频获奖,美名远播。
屡获殊荣的同时,阳江风筝传承和发展步伐却略显缓慢。阳江有名的风筝制作一条街龙津路,在21世纪初,还有60多户是靠制作风筝维系生活的风筝制作专业户,每年风筝的生产量在1万只左右。如今,龙津路制作风筝的作坊只剩玉泉商店和好易飞风筝工艺店2家。
相比之下,潍坊市坊子区的王家庄子村,在上世纪80年代,传统风筝制作的产业规模也很小。1984年,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成功举办,带旺了风筝产业,王家庄子陆续接单风筝加工,简单制作燕子、蜻蜓、金鱼等传统型风筝。随着潍坊风筝名气渐增,国内外订单纷至沓来,王家庄子村从单一的风筝加工,发展出集各类风筝配件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模式,成为潍坊重要的风筝生产地,从业人员近万人。
潍坊风筝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对风筝产业的重视。潍坊市为了发展风筝产业,专门设立了潍坊国际风筝会综合服务中心这一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今年11月,潍坊市出台风筝文化产业促进条例,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据媒体报道,今年4月举办的潍坊国际风筝会,吸引超过10万名现场观众参与其中,潍坊也在风筝节期间,预计卖出9000万只风筝。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阳江风筝该何去何从,是保住传统风筝的传承,还是谋求现代风筝的发展,是我们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