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农村父母陪读现象越来越常见,他们或陪孩子进城市读书,或返乡陪读,或边打工边陪读……究其原因,是农村父母对教育日益增长的重视和付出。不少农村家长的教育观念不再停留于“有书读”,而是转变为全方面兼顾孩子的生活环境、学习习惯、学业成绩等。这让他们加大了对子女教育培养的投入力度,希望孩子能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陪读,究竟陪什么?需要一个家庭付出多少成本?近日,记者采访了几位陪读家长,倾听他们的故事。
两难选择
子女教育&生计
家在阳东区红丰镇参垌村的冯李荣今年56岁,育有一儿一女,女儿今年19岁,在阳江市卫生学校就读,正处于实习期;儿子今年14岁,正在塘围中学读初一。9月22日上午9时许,记者抵达他家时,他刚送完女儿回来,准备到田地里种菜。
“早上5点半起床给孩子们做早餐,6点准时送儿子到学校读书。又赶在7点前回到家,送女儿到市卫生学校,来回20多公里路,再次返回家中时,天气已经比较炎热,只能顶着大太阳到田地里栽种瓜果蔬菜。到了下午5点半左右,我就要启程接儿子和女儿放学,通常回到家时已经是晚上8点多了。”冯李荣说,这就是他一天的时间安排,接送孩子要花费很多时间。
在冯李荣的印象中,这种半陪读状态已经不记得持续了多少年。早在四五年前,儿子还在村中一所小学读一年级,“接送难”问题尚未凸显。不过,随着学生逐渐减少,该学校撤点并校后,儿子不得不到较远的塘围小学读书,当时读初中的女儿中午也需要回家休息,接送压力骤然增大。“我们家里实际上只有半个劳动力。”冯李荣说,由于妻子长期身体不适,他要负责做家务、接送孩子等家务事,因而家庭收入不高,常常入不敷出。
“我也想过外出打工,但一想到孩子读书需要我,老婆也需要我照顾,最终还是选择留在乡下。”冯李荣说,瓜果蔬菜收成好时,他需要在半夜12点拉到市区的农贸市场售卖。若生意不好,经常要卖到凌晨四五点。“凌晨5点我就要赶回乡下送孩子上学了。”在孩子教育和赚取家用之间,他经常陷入两难的境地:一边是想挣多点钱,维持家里生计,一边又害怕因为卖东西而耽误了送孩子上学。
对于接送孩子上下学这个难题,冯李荣曾经也想过办法解决。“有一段时间,时间确实不够用,经常等到天黑了才能接上孩子。考虑到接送不方便,我直接在塘围租了个房子,每个月房租600元,住了2年。”租房子这个办法暂时使冯李荣有了喘息的机会,但因为支付不起房租、家里的农活不好打理等原因,冯李荣一家再次搬回了乡下老屋居住。
尽管家庭贫困的事实摆在眼前,但冯李荣和妻子极少向孩子说起家庭的窘境,并始终坚定让孩子读书的信念。“只要我还能赚到钱,我都会拼尽全力让孩子上学。”冯李荣认为,知识能改变命运。走出村子,到大城市里去,或许孩子们能拥有不一样的人生。
家庭为重
辞职全程陪读
为了寻求更好的教育资源,给子女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新一代农村家庭毫不吝啬地加大了对孩子的教育投资,家长主动择校、出城陪读,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老家在平冈镇五羊村的家长林月媚便是如此。
从2013年生下大宝开始,林月媚就成了一名全职妈妈。直到生下小宝、大宝读幼儿园后,林月媚重新回到职场,成为一名幼儿园助教老师。时间来到大宝上小学那年,林月媚再次面临如何权衡工作和家庭这一问题。“那时候,我的公婆建议让大宝到村里面的小学读书,不仅免学费,接送也方便。但我考虑到乡村学校的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同时想让孩子见识城市的繁华,于是我辞职了,选择让大宝到江城区坪郊龙源学校读书,独自承担起两个孩子的接送、陪读责任。”林月媚说。
如今林月媚的大宝已经读五年级,小宝也上一年级了。早上6点半,林月媚就起床忙碌起来,洗漱、为孩子准备早餐,7点准时送两个孩子上学。由于小宝不适应新环境,每天中午她还要接送孩子上下学,傍晚给孩子送饭。直到晚上8点接孩子放学回家,安顿好孩子、做完家务后,通常已是深夜,林月媚才可以躺下休息。
细细数来,这已经是林月媚陪读的第五个年头,尽管期间有无数个孤独无助的瞬间,但林月媚从未后悔过自己的决定。林月媚认为,城区学校的教育资源丰富,孩子也能拥有更多课外拓展的机会。除了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之外,她还为两个孩子报了书法兴趣班,有利于培养孩子全面发展。此外,林月媚观察到,她身边从乡下带孩子到城区学校读书的亲戚朋友越来越多了。“他们大多在孩子的学校附近买房子或者租房子,专职照顾孩子。一些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家长,则会打临时工补贴家用。”
与林月媚的想法相似,家长朱珠(化名)同样认为,教育好孩子,家长永远是第一责任人。回想起曾经一年多的陪读经历,朱珠感触颇深。“我的儿子很争气,中考时,从阳西考入了阳江一中,他读高中那三年,我一直留在阳西工作。作出辞职陪读的决定,是因为儿子在高考时落榜了,我觉得我有很大的责任,是我的疏忽,缺少了对儿子的陪伴和照顾。”朱珠说,儿子选择复读,她就在学校周边租房子,照顾儿子的生活起居,让儿子能腾出更多时间用于学习。幸运的是,朱珠出城陪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一年之后,儿子如愿考上了心仪的学校。不久之后,她也找了一份新工作,重返职场。
专家观点
家长要树立终身教育观念
不过,在接下来的采访中,记者听到了这个“成功”故事的另一面。朱珠辞职陪读,意味着这个家庭缺少了一个劳动力和一份劳动收入,其影响最直接体现在家庭经济状况上。“家中的存款不多,丈夫的工资也不高,租房、生活开销等费用忽然全部压在丈夫身上,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也不敢在儿子面前把家庭的真实情况暴露出来。”朱珠表示,除了家庭经济压力增加,她还要面对精神上、心理上的压力。“来到一个新环境,平时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只能偶尔和儿子聊天。但聊着聊着,我总是会聊到学习成绩上,好几次让母子关系变得紧张。”朱珠说。
不知道怎么与孩子沟通,也没有找到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方法,这是许多陪读家长面临的问题。冯李荣亦是如此。在冯李荣家中,客厅内摆放的一张桌子,几张凳子,两盏昏暗的台灯,就是两个孩子的学习场所。“家里条件不好,提供不了什么好的学习环境。我也没读过什么书,在孩子的学习上帮不上什么忙,更不知道怎么引导孩子,缓解孩子的学习压力。”冯李荣坦言,有些时候,孩子会主动和他谈心,诉说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可惜他也束手无策,只能反复念叨:好好学习。冯李荣心里清楚,大多时候,这些难题都是靠孩子自己克服的。
针对以上现象,阳江三中心理老师苏恭华建议,家长要多把目光放到孩子的终身教育、心理动态、精神需求和情感关怀上。陪读不仅是“陪”,更在于“用心”,家长不仅要陪伴,还要学会读懂孩子的感受,需定期和班主任或课任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感受、学习状况等。此外,家长还需明确自己陪读的初衷,不论是哪种形式的陪读,目标都是让孩子的生活变得更好,如果孩子的成绩没有达到预期,家长不妨退一步想问题,不要因此产生“恨铁不成钢”的心理。需要注意的是,陪读往往牵涉到整个家庭,需要做好家里人的动员工作,并全面权衡家庭经济情况,“孤注一掷式”陪读并不可取。在陪读的过程中,家长应厘清自己的职能,并与孩子达成意见一致,切莫为孩子包办一切,多鼓励孩子主动做事、学习技能,让孩子明白“读书是自己的任务”。
“重视教育是一件好事,但学习和教育都是复杂的过程,一个学生是否有书读、能不能读好书,离不开国家政策、个人学科能力、人际关系等多层次的原因,这不是家长单方面能解决的,也不是依靠比拼家庭经济资本就能一蹴而就的。”苏恭华表示,好的标准有很多,不要单纯凭成绩好坏,轻易对孩子下定义。家长应该摆正心态,我们需要培养的是身心健康、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孩子,不要盲目加码搞‘内卷’和陷入教育焦虑。家长平日里可以多留意与家庭教育有关的公众号、讲座,通过不断学习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另外,陪读不是让家长失去自我,建议家长在新环境也要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多去公园逛逛,或者保持运动的习惯,掌握释放压力和调整情绪的方法。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