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无障碍 | 移动版 | 繁體版

承接大湾区优质要素资源,打造沿海经济带重要战略支点
一湾一带联动 打造深度“融湾”示范区
来源:阳江新闻网 作者:许倩 王静 时间:2023-09-04 09:50 【字体: 】 浏览量:-

  8月24日,市委八届五次全会召开,提出深入实施“四大工程”、打造“三大名片”、加强“三大建设”的“433”工作安排,明确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在攻坚克难、向上突围中推动综合实力实现十大新跃升,明确了我市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路径。今日起,本报推出《推动综合实力实现新跃升——学习贯彻市委八届五次全会精神》系列报道,邀请各地各有关部门负责人、基层干部、企业界人士等,围绕学习贯彻市委八届五次全会精神谈思路、亮举措,以新担当新作为推动市委“433”工作安排落细落实。

  关键词:实施“深度融湾工程”

  实施“深度融湾工程”,以新担当新作为推动沿海经济带重要战略支点功能实现新跃升。用好“湾+带”联动机制,强化交通融湾、产业融湾、服务融湾、民生融湾,打造深度“融湾”示范区。

  “融湾”,不仅是广东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头戏”,更将成为阳江加快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最强音。

  正值各地抢滩“融湾”第一线的战略机遇期,市委八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阳江要实施“深度融湾工程”,强化提升“交通、产业、服务、民生”等四方面融入湾区建设全局的力度、广度和深度,打造深度“融湾”示范区。

  新征程航向既定,如何加速前行,成为我市各地各部门近来深调研、谋长远的重点命题。近日,记者采访了相关县(市、区)和部门,了解实施“融湾”蓝图精要。

  1

  交通“先行官”

  缩短与大湾区核心城市距离

  阳江地处三大国家战略交汇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向西延伸的第一城。若想“深度融湾工程”基础足够牢固,首要看交通这个“先行官”发挥的联结作用。

  如何进一步缩短阳江与大湾区核心城市距离?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快推进《阳江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工作,构建以综合运输通道为引领、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为骨架、干线公路和航道网为支撑、农村公路网为基础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布局,支撑全省“12312”出行交通圈,实现阳江市区陆路1小时左右可达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和周边地市,加快实现“县县通高铁”“镇镇通高速”目标,进一步巩固和完善阳江—广州佛山运输通道、阳江—深圳珠海运输通道。

  当前,阳江正全力构建“机场+双高铁+高速路网+亿吨大港”的大交通格局。上述负责人表示,市交通运输局将加快J8#-J12#、J15#-J16#、F1-F2等在建码头建设,持续提升港口、航道等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推进丰头作业区F3#-F5#、吉树作业区#15-#16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年内动工。加快协调解决瓶颈问题,力促中远海运重工华南基地年内落地建设。谋划推进阳江港内河集疏运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与广州港合作。同时,按照“百千万工程”要求,着力解决城乡区域交通运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加快推进广东滨海旅游公路阳江段建设,谋划推进我市区域旅游公路建设。

  阳东作为阳江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对“深度融湾工程”的思考和行动必须更深、更实。阳东区委书记李坤表示,阳东正全力完善陆上交通联结,构建海上融湾通道,推进通用航空发展。目前,正按照“市内快速化、县际半小时、融湾一小时”的目标,高标准编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长期规划,积极推动赣深高铁、深珠城际轨道延伸至阳东,谋划深中通道、深珠通道与阳东的有效连接,加快推进广湛高铁、沈海高速阳东支线等工程建设。加快东平国家级中心渔港升级改造,优化雅韶北津港发展规划,促进港产城融合和海工装备临港产业发展。阳东区将用好合山通用机场资源,争取开通更多省内和省际航线,谋划推进合山机场改扩建工作,持续提升机场运行保障和服务能力。

  2

  产业“挑大梁”

  高水平建设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

  近年来,阳江凭借沿海临港优势,合金材料和风电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强势崛起,五金刀剪、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齐头并进的特色产业体系。立足厚实基础,我市高水平规划建设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加快打造大湾区的产业转移承接地、产业链延伸区和产业集群配套基地,加快产业融湾步伐。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人表示,将积极吸引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落户阳江,聚焦先进材料、海上风电与装备产业,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发挥承接大湾区辐射带动的优势条件,进一步提升融湾发展质量。

  展望未来,我市将高水平建设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按照《阳江市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规划建设方案》,引进一批大湾区较高水平的转移企业,争取打造成为沿海经济带主平台示范点。做强先进材料、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做优五金刀剪、食品加工等传统行业,谋划发展硅能源产业,做大新能源装备产业,引进绿色储能、氢能储备制造产业龙头。

  阳东作为阳江打造千亿级绿色能源和新型储能产业的“主场”之一,已建成投产和在建绿色能源装机容量超1000万千瓦,规模居全省前列。李坤表示,阳东区将加快推进中国(阳江)储能装备制造产业在阳东落地建设,同步规划建设珠海阳江合作共建产业园,以“产业空间5.0+绿能产业园”模式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快绿色能源装备制造业项目落地,强化大湾区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积极探索“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新型储能” 融合发展路径,加快构建 “一港六园一基地”现代化海洋牧场空间格局,谋划推进阳珠澳“飞海”合作区建设。

  3

  服务“零距离”

  心系企业推动项目“落地生金”

  我市立足服务融湾,深化“放管服”改革,帮助企业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打造与大湾区“同标高”“零距离”的营商环境,让更多经营主体选择阳江、投资阳江。

  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快一网通办2.0建设,探索建设“融湾主题数据库”,为“融湾工程”实施提供数据支撑,优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实现从立项到竣工验收和公共设施接入全流程审批服务和管理事项统一受理、并联审批、实时流转、跟踪督办,与广州等省内19个地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通过“远程云会议”加强远程异地评标合作,推动实现政务服务办事标准及服务质效与大湾区城市全面接轨。

  市税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税务部门将持续抓好税费支持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确保大湾区税费支持政策效应充分释放、企业负担有效减轻,扩大深度融湾竞争优势。落细落实“税收助力高质量发展18条”,完善全周期服务与管理,大力推进办税智能化,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办税便利化。充分发挥“税眼”指数以税资政功能作用,推动深度融湾大数据汇集,打造湾区税收服务共同体。

  8月28日,阳江港广泰隆码头正式开港,阳江保税物流中心(B型)项目动工建设,助力我市进出口贸易高质量发展。市交投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推动阳江港广泰隆13号和14号泊位码头工程口岸扩大对外开放建设工作,广泰隆码头取得口岸对外开放以及阳江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成运营后,对吸引外商投资、提升国际营商环境、便利国际贸易企业发展以及更好地参与融入全国和全球产业链等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4

  民生“漠阳味”

  让更多优质农产品进入大湾区市场

  阳江强化民生融湾。建设大湾区“菜篮子”“米袋子”基地。促进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合作,吸引更多大湾区青年到阳江创业发展。推进旅游资源共享、线路互推、客源互送等区域旅游合作,协同大湾区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近年来,我市在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的前提下,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持续推进品种培优、品质升级、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如何打造更多名特优农产品,让漠阳味道香飘大湾区?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将以“漠阳味道”区域公用品牌打造为突破口,引导、鼓励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业品牌建设,每年培育5个以上“粤字号”农业品牌,争创一批“国字号”农业品牌。围绕“土特产”要求,抓好全国农业特色产业示范村镇和省级专业村镇建设,推进特色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将更多阳江农产品推介至粤港澳大湾区市场。

  同时,树立全产业链理念,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高标准打造现代化海洋牧场示范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推进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中小微农业企业等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引导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预制菜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深度融湾是阳江最大的发展机遇

  □ 许晓峰

  省委“1310”具体部署中明确提出,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并放在“十大新突破”之首的位置,以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作为大湾区的周边地区,阳江必须抓住大湾区发展所带来的巨大机遇,加快实施“深度融湾”工程,以实现新的跃升和高质量发展。

  实施“深度融湾”工程,意味着阳江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特点和资源优势,与大湾区形成紧密的联系,以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首先要加强与大湾区的交通联结,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实现资源要素的高效流动。要进一步加强与大湾区的产业合作与协作,推动我市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要不断优化软硬件建设,实现营商环境与湾区的无缝对接,更加注重改善民生福祉,以吸引更多人才和资本流入阳江,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经历多轮产业迭代和城市发展的阳江,正迎来新一轮的“融湾”热潮,这是最大的机遇,也是最大的挑战。我们要以打造“融湾”示范区为目标高标准引领,制定科学的规划和政策,提高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优化资源整合和要素配置,让“深度融湾”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相关文件:


文档附件: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