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无障碍 | 移动版 | 繁體版

买书读书藏书 博学广识多思
——国家一级作家陈伯坚专访
来源:阳江新闻网 作者:曾宇萍 时间:2023-08-22 09:55 【字体: 】 浏览量:-

  近日,国家一级作家陈伯坚向阳东区捐赠藏书约1700册、书画作品约90件。其中,不仅有其个人著作,还有许多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著名画家的作品。陈伯坚是茂名人,1954年至1979年在阳江工作生活,当中有20年时间在阳东。

  南国书香节阳江分会场暨阳江书展举办期间,陈伯坚接受本报记者专访,畅谈对阳江、阳东的深厚感情以及阅读写作的感悟,对我市文化教育事业提出建议。

  心中似有一团火

  在阳江的日子很甜蜜很幸运

  1954年8月12日,经省教育厅分配,17岁的陈伯坚来到阳江一中,担任初三丙班的班主任,教化学。当时,学校还没有入学年龄限制,班上不少学生是20多岁的年纪。在学生的眼中,他是个“弟弟班主任”。一个“弟弟班主任”要管好班级并不容易,但是年轻的陈伯坚就一个念头,努力把工作做好。

  陈伯坚非常有责任心,每天坚持读报纸、杂志,不断吸收借鉴新思想,在工作上敢于创新。为了管理好班级,他在引导学生贯彻好毛主席“三好”号召的同时,想办法取得毛主席长征时的医生、卫生部副部长傅连璋写给初三丙班学生的亲笔信。傅连璋在信中鼓励学生们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做到“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这封信被陈伯坚贴在课室走廊上,轰动了全校,也让学生们备受鼓舞。陈伯坚还特别重视学习计划的制定实施,在他的指导下,班级的成绩在年级名列前茅,许多学生申请入团。因为教学成绩出色,陈伯坚还被省里点名参加1954年年底举行的全省中学思想教育座谈会。

  年满18岁后,陈伯坚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也是新中国成立后阳江教育界较早一批发展入党的教师。1956年,为了培养中学领导干部,全省选出250人参加广东教育行政学院的培训班,陈伯坚就是其中之一。1957年,培训结束后,他来到阳江二中担任副教导主任,后来又去塘坪中学任教。

  从参加工作开始,陈伯坚就坚持每天写日记,他说,要好好珍惜每一天。工作中,陈伯坚不怕艰苦,总是深入调研、不断创新,力争将工作做得更加出色,只要条件成熟,他就勇于打破常规。“在阳江的这段日子,虽有艰难,但很幸运、很甜蜜。心里就像有一团火,总想多干点工作。党组织的重视、群众的信赖和学生的热情与尊重,都给了我很多鼓舞。”陈伯坚说。

  立人先立德

  良好校风加超卓名师成就好学校

  谈及对阳江文化教育的建议,陈伯坚首先提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观”,即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在他看来,中学是人生成长非常重要的阶段之一,学校应当花更大的精力在“育人”上面,“德”是最根本的,如果只重视升学率,不注重育人,这是不全面的。陈伯坚的孩子在美国读到博士后,毕业后选择回来报效祖国,他非常开心。

  陈伯坚认为,一所好的学校,一定要具备自身独有、有传统的好校风。好的校风由好的学风和好的教风组成。另外要有超卓名师,学生是一批批毕业的,但老师是能长期留下的,好的老师与好的校风相辅相成,长此以往学校就能发展得很好。

  陈伯坚特别提到文化的重要性。他说,阳江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在艺术方面,有国画大师关山月,在科学方面,有大气物理学家曾庆存。“两位大师不怕艰苦、顽强不息,是我们真正的榜样,阳江有这么优秀的人物存在,我们应当拥有文化自信。”陈伯坚建议,阳江可以打造一批省级乃至国家级的文化教育标兵单位,把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不断创新,相信阳江未来各个行业都会涌现出更多的精英人物。

  在教育方法上,陈伯坚提到了老子的“无有入无间”,意思是无形的力量能够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在他看来,不管是学校还是家庭的教育,老师、家长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非常重要。身教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老师、家长不提要求,但孩子遇到事情时却能主动选择正确的做法,这就是教育的良好结果。如果一个家庭中,家长整天在家打麻将,却要求孩子用功学习,这是不太可能的。

  思古人博学交今人奇才

  大师评语激励一生文学创作

  “书香节非常有意义,它是对买书、读书、藏书的一种提倡和鼓励。”得知2023南国书香节阳江分会场暨阳江书展于8月18日启动,陈伯坚非常开心。

  陈伯坚家中对古文的教育非常重视,小时候他专门花了4年时间学习古文。年轻时,陈伯坚读到了毛主席的励志格言:“才不胜今人,不足以为才; 学不胜古人,不足以为学。”这促使陈伯坚对古人的博学和今人的奇才产生了极大兴趣,他想探讨古人为何博学、博学到何种程度,因此他不断地买书、读书、藏书。后来,陈伯坚又读到毛主席的“文章须蓄势。河出龙门,一泻至潼关。东屈,又一泻到铜瓦。再东北屈,一泻斯入海。行文亦然”,他想到了毛主席那些大气磅礴的文章,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这都是毛主席博学、广识、多思的结果。

  在阳东工作时,“血气方刚、理想杂多”的陈伯坚,虽是教化学,却动手写起了小说。但第一篇小说写成后,陈伯坚的老师朋友却称他写的不像小说。陈伯坚并不完全赞同这一看法,甚至萌生了让时任文化部部长的茅盾来评定一下的想法。

  大胆果敢的陈伯坚把6000多字的小说稿件,装进大信封,贴上邮票寄给了茅盾。回忆当时,陈伯坚笑称,信封刚塞进邮筒,他便感觉到了一丝羞愧和不安。不曾想,没过多久,他居然收到了印有文化部字样的信函。陈伯坚双手颤抖着打开信件,里面是茅盾的回信,还有亲笔落款。十余天后,他又收到了茅盾的一封亲笔回信,表示小说还转寄给了老舍,他也收到了老舍的回信。陈伯坚反反复复看了无数次两位大作家的回信,茅盾的点评“题材不够尖端”,以及老舍的点评“这小说缺少故事”,都让陈伯坚醍醐灌顶、一生难忘。此后很多年间,这些信件都放在陈伯坚的枕头底下,这13个字始终鞭策、激励着陈伯坚的文学创作。

  上世纪80年代,陈伯坚离开阳江到珠海工作。乘着改革开放、珠海经济特区建设的东风,他通过见面请教、书信来往、电话交流等各种方式广交当今文艺界的奇才。在这几十年当中,他结识了刘白羽、程树榛、叶浅予、关山月、方成、徐迟、朱子奇等一大批文学艺术名家。当中很多名家,都为陈伯坚留下了墨宝,陈伯坚将它们视如珍品,一直小心珍藏着。如今回想起来,他依然觉得非常高兴,也十分幸运。

  近日,陈伯坚把这些珍品悉数捐给了阳东。他表示:“阳江和阳东的领导对文化的重视和远见让我很感动,把藏书藏品捐给阳东区,就像放在自己家里一样放心。文化会影响很多代人,希望这些藏书藏品可以帮助推动阳江文化的发展。”

  【注】陈伯坚,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报纸副刊研究会创会副会长、珠海特区报副刊部原主任、广东省散文诗学会副会长。珠海市委、市政府授予优秀专家、拔尖人才称号。著作有《尽意潇洒——陈伯坚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陈伯坚文集》(作家出版社)等共300多万字。


相关文件:


文档附件: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