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无障碍 | 移动版 | 繁體版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市5位抗美援朝老兵回忆烽火岁月
铭记历史,致敬“最可爱的人”
来源:阳江新闻网 作者:杨辉南 王勇明 林可欣 谭双双 李飞扬 时间:2023-07-28 09:26 【字体: 】 浏览量:-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远离家乡,赴朝作战。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字仪式在板门店举行,历时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宣告结束,中国人民志愿军以正义之师行正义之举赢得了伟大胜利。

  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许多阳江战士洒下了热血,留下了拼搏的身影。战场上,他们是英勇作战的战士;退伍后,他们是勤劳勇敢的建设者。近日,阳江日报记者寻访阳江5位抗美援朝老兵,听他们讲述那段烽火岁月,铭记历史,向“最可爱的人”致敬!向那场伟大的胜利致敬!

  “眼力尖、腿脚快”的游启郁:

  战场送信遇到美国兵机智躲过一劫

  穿过弯弯曲曲的山间小路,记者来到位于半山腰上的抗美援朝老兵游启郁的家。家中堆放着一筐筐花生,屋内简朴干净。游启郁穿着军绿色的布鞋,热情地向记者招手示意,目光炯炯有神。

  “他现在还保留着在军队生活的习惯。”大儿子游荣仕介绍,老人一个人住一间屋,床铺、衣服都收拾得整整齐齐,虽然已经94岁了,但生活起居他都坚持亲力亲为,很少麻烦子女,除非实在干不了,才会到隔壁喊子女帮忙。

  1948年,游启郁正式参军入伍,参加过解放战争,后来从广西前往朝鲜战场,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6年退伍回到家乡阳春市三甲镇岳冲村。当时的游启郁只有20岁上下,战争给他留下了一生都难以磨灭的记忆……

  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通信经常中断,只能靠人力送信、传达命令。游启郁年轻力壮,“眼力尖、腿脚快”,常常担负通信兵的角色。在一次送信的过程中,经过交战区时遇到美国士兵,游启郁赶紧将自己藏在七八具尸体中间,这才躲过一劫。

  采访中,老人与大儿子并排坐在一起。当大儿子讲述起父亲抗美援朝的故事时,老人目光如炬,每每听到关键之处,他都会大声应和。老人的思路可能有些混乱,但那段上战场的记忆已经刻在了生命里。上高地、挖战壕、打飞机……每一个词语都牵动着老人的情绪。

  “赠给‘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游启郁拿出的一个水杯,上面的漆已经掉了许多,但这几行红色的字依然清晰可见。几十年过去,这个水杯承载了游启郁太多的故事,太多的记忆,他也常会与儿孙分享。

  水杯的另一面印着:“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烽火硝烟里,这八个字,道出了游启郁这些“最可爱的人”用生命践行的信念。

  睡雪坑啃干粮的杨源:

  与同乡一起出征双双平安返家

  静静地坐在屋门前的抗美援朝老兵杨源,哼起一首首红歌,回忆起过往的故事。他说,歌声是他们这些远离家乡、赴朝作战的士兵的一种激励和抚慰。

  1950年,杨源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后来奔赴朝鲜作战。与杨源一同前往的还有另外一名阳春市潭水镇的同乡,杨源是一名步兵,他的同乡是一名炮兵。在相处中,他们成了患难与共的战友,也成了彼此交心的朋友。

  朝鲜的冬季天寒地冻,对于杨源这个广东人来说简直是种煎熬。战事吃紧时,常常吃不饱、穿不暖,但还要时刻做好战斗准备。杨源还记得睡雪坑、啃干粮的经历,没有干粮时,自己还要到野外找些吃的,填饱肚子。

  身旁的人问杨源:当时在战场上怕不怕?杨源说:“都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根本不会怕,只能在战场上与敌人拼命到底。”92岁的杨源回忆起当年抗美援朝的经历,眼神中透露着坚定:“能活下来就是上天眷顾。”

  在遥远的朝鲜战场,战士常常聚在一起唱红歌,互相激励、互相打气,一起扛过那段艰难岁月。即使退伍归乡,杨源还常常哼起红歌、想起往事,这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也激励着他勇敢地直面战场和退伍后的生活。

  “那时候,同乡的一句问候、一句鼓励,真的让人温暖。”战场上,他和志趣相投的同乡置之死地而后生,扛起枪、架起炮,一起用生命保家卫国。杨源说:“既然上了战场,我们就没有想过能活着回去。”

  幸运的是,杨源和同乡都活着回到了家乡。在和平的岁月里,用心经营着各自平淡的生活,从战场上的鼓励到诉说生活的琐碎,他们依旧勇敢、坚毅。

  喝墙壁滴水、“不吃敌人的东西”的陈流昭:

  参与金城战役血战七天七夜

  1933年,陈流昭出生在阳东雅韶笏朝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50年,陈流昭怀着满腔爱国热情报名参军。1953年,陈流昭参与金城战役,与敌人血战了七天七夜,直至朝鲜停战协定落笔签订。

  “前面倒下,后面冲锋!”回忆起战斗,陈流昭激动地说。1953年7月20日,陈流昭收到上级命令,立即收拾行李出发到前线。“晚上7点,看到信号弹发出,我们马上发起进攻,奋不顾身冲到前线。”陈流昭说,“那时敌人拥有比我们更先进的武器,但是我们并没有害怕,哪里缺人,我们就往哪补。”

  “一名战友站起身,用机枪扫射打死了几个敌人,自己也中弹倒下。另一名战友马上接替他的位置,继续拿起机枪扫射。”陈流昭说,战争异常惨烈,与他一起作战的战友,许多牺牲在战场上。尽管如此,他们也从没想过后退。

  “只有打倒敌人,才能保护自己。”陈流昭说。“‘阿玛尼’激励我们奋勇向前。”在朝鲜语中,“阿玛尼”既有大娘的意思,也有妈妈的意思。陈流昭至今仍然记得,部队遭遇敌机袭击时,“阿玛尼”用身体保护志愿军伤员的身影。“朝鲜妇女遇到危险挺身而出,不怕牺牲,给了我们很大的震撼和感动,也激励我们奋勇向前。”陈流昭说。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战场条件艰苦,很多物资还没来得及补充,就要开始新一轮的战斗。“那时候吃的都是压缩饼干,饼干很硬,并且没有充足的水源,有时候只能把墙壁的滴水接下来喝。”陈流昭回忆。战争结束后,志愿军的营地多了许多战俘的物资,但战友都没有接受。“他们有很多好吃的,有牛奶、罐头和各种饼干,但我们都没有吃,我们不吃敌人的东西。”陈流昭说。

  用探照灯紧追敌机的冯清远:

  当探照兵保卫鸭绿江桥梁

  冯清远的老家在江城区城南街道板桥东八巷。1950年,17岁的冯清远初中毕业后,遇到部队征兵,便果断选择了参军。起初,他在炮兵部队当侦察兵,而后又被分配到军校学习探照灯的使用及维修技术。1951年12月至1953年8月,冯清远作为一名探照兵随部队来到中朝边境,负责保卫鸭绿江上的桥梁。

  “当时,敌方的飞机白天惧怕高射炮,时常在夜间轰炸鸭绿江上的桥梁,意图破坏我军运输线。探照灯部队的出现,让高射炮兵在夜间也能知道敌机位置。”冯清远说,敌机驾驶员在探照灯强光的照射下,会眼花缭乱,分不清方向,这样就可以利用防空炮火的威力击落敌机。

  “抗美援朝期间,我军探照灯部队协同高炮部队击中敌机50余架,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探照兵数次用探照灯直接照落了美军飞机。”冯清远说,敌机来袭时,探照兵会采取近战战法,等敌机靠近时突然开灯照射,数支探照灯在不同方位紧追敌机。敌机驾驶员在强烈光柱的照射下,乱了方寸,一头扎向地面,机毁人亡。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冯清远随部队来到北京,执行了近一年的防空保卫任务。“我在天安门、广安门、朝阳门的城墙上驻防过,后来又随部队回到了广东,之后便退役了。”冯清远说,退役后,他一直关心国防的发展,时常收看新闻了解最新动态,“看到祖国的军队越来越强大,心里特别安慰。”

  坚守阵地战斗到天亮的梁源:

  被流弹击中,弹片留在左手臂72年

  7月27日,记者在阳西县新墟镇新圩社区企石巷见到了抗美援朝老兵梁源。提起难忘的当兵经历,梁源的思绪又回到那个热血沸腾的岁月。

  梁源的儿子梁伙青介绍,1949年,父亲参军入伍,1951年,和多数热血青年一样,父亲抱着视死如归的决心,随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70年沧海桑田,父亲的很多记忆早已淡忘,只记得自己曾被编入307团。作为第二批入朝参战的志愿军,父亲因身体素质较好被编入尖刀班,到前方作战。”同村的后辈梁色还告诉记者,小时候常听梁源提起战场上的经历:敌机不时在上空来回盘旋,炮弹在不远处落下,志愿军只能白天隐蔽,夜晚行军。

  梁源向记者说起了为数不多能记住的战斗经历:在一次夜晚的伏击战中,他和战友被敌人发现。危险就在眼前,他被敌军的流弹穿过左手臂。然而战场上没有退路,人在阵地就在,负伤的梁源和战友坚守阵地,战斗了一个夜晚。所幸,救援力量及时赶到,梁源转送到后方救治。在这次战斗中,因表现突出,梁源立下了三等功。战争已经远去,但是关于战争的记忆一直“陪伴”着他。如今,梁源的左手手臂上仍残留着当年留下的弹片。

  “当兵的人不怕死,上了战场就记不了那么多,只想着能够胜利。”还没等伤口痊愈,梁源又重新回到前线,成为一名运输部队的战士。“粮食、衣服、鞋、药品等物资急需运送,我们不眠不休摸黑运送补给物资支援前线。”梁源回忆道。

  “相较牺牲了的战友,我算是幸运的了。平静、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这都得益于强大的祖国。”经历了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梁源更懂得和平来之不易。如今,他把荣誉留给过去,和家人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用一辈子坚守着军人的初心与本色。


相关文件:


文档附件: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