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无障碍 | 移动版 | 繁體版

十二蛟龙挥桨争雄
来源:阳江新闻网 作者:曾宇萍 吴梦媚 王勇明 李柳枝 时间:2023-06-16 10:00 【字体: 】 浏览量:-

  江城龙舟地方风俗特色浓厚鲜明,每艘龙舟都归属朝拜当地神庙或宗祠,有雌、雄之别,也有 “兄弟”“姐妹”之情谊。端午龙舟竞渡比赛在即,本报派出多组记者走访江城十二支传统龙舟队,了解各艘龙舟的独特魅力和队伍备赛情况。


  东钵红须

  颜值与实力并存的“夺锦王”

  香檀木的龙头高昂,色彩鲜亮,坤甸木的龙身雕镂精美,龙眼浑圆有神,“夺锦王”三个字格外醒目,这条帅气威武中昭显飞龙夺锦气势的东钵红须龙舟,正在漠阳江顿钵山山脚旁“休憩”。

  与江城其他龙舟不同,东钵红须龙头的“红胡须”长到嘴角而不是下巴。传说在很早之前,东钵张氏祖先造龙舟时,不想仿照别家龙舟龙头挂黑须或白须的模式,认为红色胡须更显龙头年轻好看,有自家特色。龙舟造好后,他们将其命名为“龙仔”。因为“龙仔”年轻帅气,后来被人称为“靓仔龙舟”。

  清代,东钵红须龙舟每次参加龙舟赛,几乎都能稳坐冠军位置,声威赫赫,龙舟头顶部“夺锦王”的美誉即是由此而来。2010年以来,东钵红须龙舟也夺过两次冠军、一次亚军的好成绩。追溯当年的辉煌历史,现任“龙种”张自感慨地说,当时的东钵红须龙舟船造得好,当桡手的年轻人壮实,划龙舟用桨有力,龙舟一“落水”比赛,船就在江上飞。

  据了解,东钵红须今年“起水”的龙舟,有一艘是1983年打造的,至今保存完好,久战如新。而备战今年龙舟赛的则是另一艘2015年打造的“新船”,其在保留东钵红须所有外形特色的基础上,采用新木材和造船方式,“新船”的整体重量轻了三分之二,更有利于再现“江上飞”的场面。

  东钵红须龙舟协会的成员们斗志满满,对今年的龙舟赛充满了期待。他们希望用“团结和谐奋发向上”的团队精神,在时隔七年的盛赛中取得冠军,继续打响“夺锦王”的称号。


  东钵白须

  曾经挥一桡便赢对手一个舱位

  在江城众多的龙舟中,东钵白须的龙头很特别:龙头瘦瘦长长,下巴垂着长长的银白色的须,龙头的后脑勺非常光滑,十足一个光头的老人。

  说起东钵白须,村里的老人津津乐道:“以前的龙舟,要数那西七星旗与东钵白须扒得快。当时还有一句顺口溜‘那西邓(和)白须,孭(背)狗蒸香炉’。”这里面有个故事:一位妇女正在家里做饭,儿子和家狗在她脚下围着转,当她听到那西七星旗与东钵白须要进行比赛的鼓声敲响时,急着去观看比赛,把狗当成孩子背着,把香炉当作菜盘放到锅里蒸。等到妇女手忙脚乱赶去看比赛时,周围的村民看到她用背带背着狗,顿时乐成一片,足可见当时的比赛场面是何等壮观。

  东钵白须龙舟的辉煌历史,源于“大个运三十六桡赢脱尾”的传奇故事。过去有一个扒头艄的叫大个运的人,力大无穷。在赛事时,如果东钵白须领先,他就在船头喝龙,如果是与对手并驾齐驱时,他一桡挥下足以赢对方一个舱位。一艘龙船有三十六个舱位,也就是说,大个运连挥三十六桡,就足以把对方赢脱尾。

  在2006年江城区举办的“坚都”杯中,东钵白须获得团体总分第四名的好成绩,这是值得骄傲的。谈起今年龙舟比赛,村里的老人希望能重现东钵龙船坛对联所描述的盛况:“两岸共观红粉女,江河争看白须公。”


  双带七星旗

  年轻龙舟实力强劲瞄准前三

  “今年的龙舟赛,我们力争前三!”双带七星旗“老龙种”莫仕荣信心满怀。双带七星旗是一支年轻的队伍,恢复于1997年,是江城最迟恢复的一艘龙舟,但实力不容小觑。

  20世纪90年代,由于各种原因,三角白旗龙舟在赛场上的表现,让当地一些龙船迷觉得“不过瘾”,但他们又不想为别处的龙船喝彩,便琢磨着要另起一家。听老人说渔洲北帝庙以前也曾有过一艘龙舟,他们知道后征求其他龙船迷的意见,决定恢复老龙舟。

  但这艘老龙舟,20世纪50年代前已不复存在,几乎没人知晓它的模样。不过双带七星旗还保留着,这是一面饰有北斗七星、旗尾飘着双带的樱枪旗。于是,龙船迷们以三角白旗龙舟和上濑龙舟作为“模特”,按这两艘龙舟的“龙头”“龙身”比例设计打造新的龙舟。

  在1997年举行的江城龙舟竞渡中,双带七星旗首战告捷,获得团体总分第六名。经过刻苦的训练,在江城区2014年传统龙舟锦标赛上,双带七星旗过关斩将,勇夺冠军。近年来,双带七星旗还代表阳江走上了国内、国际舞台,在2019年第15届中国-东盟(南宁)国际龙舟邀请赛上,双带七星旗龙舟队为我市夺得两金一银一铜的优异成绩。


  三角白旗

  爱美的“妹仔船”乘风破浪

  “三角白旗是艘爱漂亮的‘妹仔船’。”在三角白旗龙舟协会的训练基地里,“老龙种”黄猷兴致勃勃地介绍起三角白旗的历史。

  三角白旗归属石觉天后宫,聚合河沿社、石觉社、塘尾社、福宁社居民,举樱枪三角白旗为标志,是福建妈祖菩萨的船,因此是艘妹仔船。据说,龙舟与庙是一体的,有龙舟就有庙,有庙就有龙舟,石觉天后宫建好后就立即组装了三角白旗龙舟。而另一种说法是,三角白旗成立于清朝中期,距今已有三百年左右的历史了。

  三角白旗不仅是“妹仔船”,还是爱漂亮的“妹仔船”。每年龙舟竞赛当天,参加比赛的村民们要一大早为“她”梳妆打扮。首先要象征性地“夹毛仔”,接着梳发髻,涂胭脂水粉,最后披上绸带。整个过程通常要一个小时,犹如新娘出嫁般隆重。虽是艘“妹仔船”,但三角白旗巾帼不让须眉。据介绍,以前扒龙舟,三角白旗都挑选渔民作桡手,这些渔民每天划船出海打渔,身体好、耐力强,因此20世纪90年代前,三角白旗常在比赛中夺冠。

  今年三角白旗参赛的,不仅有经验丰富的老桡手,也有年轻力壮的新桡手。龙舟赛在即,三角白旗龙舟队正利用傍晚的时间紧锣密鼓地开展训练。“我们希望通过‘老带新’的方式,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更好地将团结拼搏、奋勇争先的江城龙舟精神传承下去。”现任“龙种”冯永新说。


  上濑龙舟

  插红黄双旗的“长胜将军”

  说起江城上濑龙舟,很多人回想起的是那两支神气的黄旗、红旗,一起插在龙头后面,跟随震天的鼓声、吆喝声,迎风飘扬。当时还流行这么一句童谣:“红黄搽‘癞’,越搽越快”,意思说上濑龙舟在江上窜得飞快,威震一方。

  上濑龙舟上插两支颜色不同的旗,中间有一个典故。上濑龙舟的前身,是太傅龙舟,属于太傅路的张太傅祠。日子久了,逐渐演变成每当龙舟赛时,太傅人只是捐钱支持,管理、扒龙舟都由上濑人亲力亲为。

  到了清朝中叶,原只是插一支黄旗的太傅龙舟,多添了一支醒目的红旗,红旗代表上濑清境宫,龙舟名号也逐渐由太傅龙舟变成上濑龙舟,但龙舟上还是一直插两支旗,纪念这段历史,昭示太傅、上濑两邻居的友好关系。每次赛龙舟,上濑龙舟“出涌时”先到漠阳桥下向着太傅路原百货商场方向朝拜(原太傅路张太傅祠方向),再到第六小学对面的方向朝拜(原上濑清境宫方向),意思就是告诉这两庙的神灵,“我们出发了”。

  以前江城传统龙舟赛是三盘两胜,每队先各“坐东”(划在东河道)、“坐西”(划在西河道)一次,最后一次就抓“生死签”,谁抓到静水河道,大多都赢。但1987年,上濑龙舟在龙舟赛四天里,无论是静水还是逆水都赢,从不用赛第三场,所以上濑的龙舟被称为“长胜将军”。


  华濠龙舟

  拿过4届传统赛冠军的“豪门”

  华濠龙舟归属华濠龙舟协会,拜大王庙,举樱枪红旗,起源于清代中期。华濠龙舟战绩辉煌,拿过4届江城传统龙舟赛的冠军,在2016年江城传统龙舟赛仅以微弱差距输给东钵红须,有理由成为今年龙舟赛夺冠“热门”。

  华濠龙舟是第一支将两位“头艄”撤下的龙舟队。以前,阳江龙舟船头上都设两位“头艄”,拿着比其他“壮丁”重10倍的桨,意为整个船队领军,两支桨划起来大开大合,像劈风破浪的大剪刀,既威风又好看。但华濠人发现,威风的“头艄”会给龙舟带来很大的阻力,于是率先撤下了“头艄”。那一年,华濠龙舟捧回一个冠军,其他龙舟队见状纷纷效仿,致使后来人们在阳江龙舟上再也找不到那两位威风凛凛的“头艄”,但却看到了一条条在江面上行走得越来越快的“飞龙”。

  华濠龙舟也是一支豪气、仗义的队伍。以往,“三角白旗”赢了比赛,其他队不服气,将其团团围起,不准该船的人下船。“华濠”则认为,不服气可以再赛,但不能为难他们,于是一路为“三角白旗”护航,大家安全离开。因此事,当地人也将“华濠”“三角白旗”两艘船称为“姐妹船”。


  曾氏双白旗

  以族人姓氏而命名的龙舟

  6月12日,记者探营位于江城区中洲街道西岸村的曾氏双白旗,只见一艘舟体漆黑的龙舟静卧于漠阳江边的龙船枕上,几名村民正提着水桶、拿着刷子,细心擦洗龙舟,然后刷上木油。

  “自农历四月初四挖起龙舟,这已经是第三次打磨上油。”曾氏双白旗现任“龙种”曾锦忠介绍,擦洗、上油、扎龙骨、装龙头龙尾、插龙旗彩带,每一步都不能马虎,目前整条龙舟已焕然一新。

  曾氏双白旗,原名“双白旗”,从西岸村另一支传统龙舟“四方单白旗”中分支而立。“帜竖双旗称巨擘,龙腾八社显英雄”。据传,这是清初西岸村一位秀才亲笔挥毫为曾氏双白旗所作的神坛对联。曾氏双白旗龙舟的龙庙为西岸四乡沙尾观音堂,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是阳江唯一一艘以曾氏后裔族人而命名的龙舟。2012年,因人员皆为曾氏,遂更名为曾氏双白旗。

  江城区第五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曾纪雄介绍,现在曾氏双白旗这艘龙舟打造于2012年,举方天画戟双白旗为标志,寓意为统一和团结,告诫族人要统一思想、团结一致、拼搏奋进。其龙头上的角为鹿角,下颌垂蓝色龙须,整体以金色、红色为主色,配以绿色、粉色,显得威武、端庄,英姿勃勃。

  回顾近几届龙舟赛,曾氏双白旗龙舟队战绩斐然。继2010年取得江城龙舟锦标赛国标龙舟第一名,2012年再次将国标龙舟第一名收入囊中,成为江城区龙舟锦标赛国标龙舟唯一蝉联两届冠军的队伍。在2012年的比赛中,曾氏双白旗也是传统龙舟和团体总分的第一名,成为名副其实的“三冠王”。2014年和2016年,该队又分别获得传统龙舟第二名、第三名。


  四方兽白旗

  曾获“白翼仔”“水上飞”美誉

  “四月八,龙船挖”。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前后,“龙种”就会组织“壮丁”把“滟”在水下的龙舟挖起。今年农历四月初六,四方单白旗龙舟协会将藏在附近河涌的龙舟挖起,蛰伏了七年,这艘造于2016年的龙舟再次“精神抖擞”起来。龙舟经河水浸泡过后,通体漆黑乌亮,龙头和龙尾整体皆为鲜艳的红色。

  四方单白旗龙舟的龙角由鹿角制作而成,除了尖端漆成红色,其他部位均保持原色,立于龙头之上,威风凛凛。四方单白旗的龙须为一束长度基本一致的白色龙须,龙尾的葫芦造型也是四方单白旗的一大特色。葫芦,福禄也,有吉祥的象征。

  四方单白旗龙舟起源于中洲街道西岸村沙尾冯氏宗祠,而“四方”代表曾、冯、周、史四姓,拜当地观音堂,举方天画戟单白旗为标志,相传从清朝传承至今。

  以往,每逢龙舟赛,农历四月十五,四方单白旗龙舟协会都会举行“出涌”仪式,龙舟下水,赛手预热。今年由于时间紧迫等因素影响,没有“出涌”,但其他赛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

  冯富焱是四方单白旗的老前辈,年轻时曾亲身上阵参加过八届比赛,是龙舟上的艄公,对龙舟的历史和典故如数家珍。他介绍,四方单白旗曾被称为“白翼仔”“水上飞”。“1985年的传统龙舟初赛上,我们队可谓‘扒通河’,在江城11艘参赛龙舟中排名第一。”冯富焱表示,由于队员身穿白色背心,在江面上驰骋如飞,故获上述美誉。


  上堡龙舟

  经历台风巨浪仍安然无恙

  追溯中洲街道麻布演村上堡龙舟的历史,距今已有130多年。据了解,上堡的第一艘龙舟用红花木制作,经过百年变迁,上堡村几艘古老的龙舟都已不复存在。不过,龙舟竞渡情怀却在一代代的上堡村民中流传下来。

  眼下,阳江(江城)逆水龙舟大赛开赛在即,上堡龙舟队作为十二支参赛队伍之一,从5月26日农历四月初八便开始备战。每天,上堡龙舟队都会在位于尤鱼头桥漠阳江上游河段训练。到了傍晚,江上龙舟鼓响,选手挥桨激浪;岸边上堡村民则携老扶幼,饶有兴致地观看训练,为队伍呐喊助威。

  上堡龙舟还有一段令上堡村民称奇的典故。70多年前,一次刮台风,停泊在屋背洲的上堡龙舟被风打断缆绳,一路随巨浪翻滚至对面龙图村的河涌,后来台风转向,龙舟又被浪推回至屋背洲排水的小河涌。上堡龙舟虽经历了这样的“磨难”,但是基本无损坏,让上堡人大呼神奇。

  6月12日农历四月廿五,记者探访上堡龙舟队训练营。上堡龙舟的龙头上插有竹叶青,这是辨认上堡龙舟的标志。记者看到队伍中有不少年轻面孔。这些年轻“壮丁”(龙舟上的划手)平均年龄约35岁,大多数都是本地村民,他们从小在龙舟文化中浸润成长。


  下堡龙舟

  曾代表阳江参加全国性龙舟赛事

  上堡、下堡是“兄弟船”,同归属朝拜当地的五王庙。1988年的龙舟比赛,下堡龙舟队齐心协力,一举夺得了第三名。从此之后,下堡龙舟队开始进入了江城龙舟强队行列。1996年,下堡龙舟队更是在当年的龙舟竞渡中力压群雄,一举夺魁,并代表阳江参加全国第八届“屈原杯”龙舟赛暨第二届世界龙舟锦标赛选拔赛。

  今年70多岁的莫成向是下堡龙舟队的“龙种”,负责组织安排下堡村每年的龙舟竞渡活动。莫成向告诉记者,下堡龙舟的龙头雕刻得高大威猛,龙头背后插有一支缨枪,是下堡龙舟的典型特征。

  莫成向表示,今年阳江(江城)逆水龙舟大赛筹备以来,下堡村众多乡贤、爱心企业老板纷纷捐资助阵,目前已筹到15万元。

  莫成向说,龙舟竞渡展现的齐心协力、奋力向前的精神,让他为之着迷。莫成向从十二三岁开始扒龙船,凭着一股从小对龙舟的热爱,他成为了下堡村传承龙舟文化的践行者。他认为,龙舟比赛最重要的是队伍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往往是取胜的关键。

  “我们的优势就是具备强大的凝聚力,定能在此次龙舟赛上展现别样的精彩。”莫成向说。


  下濑龙舟

  龙尾上水“行头先”

  下濑龙舟队队长史元凡介绍,他们队一共有50多名队员,基本都是当地渔民或来自其他行业的阳江人,从今年5月休渔期开始进入江城传统龙舟赛备战期。5月4日起,下濑龙舟队利用现有的两条国标龙舟进行赛前训练,训练内容包括力量、手部动作、整体协调性等,另外邀请了省运会获奖选手为队员作技术指导。

  5月24日,下濑新龙舟正式下水,他们便用上了新龙舟进行实战训练,基本每天都从下午4点训练到晚上7点。

  6月12日,记者来到位于黑桥西河边的下濑龙船坛,看到队员们正喝绿豆汤解暑,几名后勤人员忙着做“大锅饭”。现场,还有老师傅在用设备磨平桡手的船浆,旨在光滑表面、减少划船转向的阻力。77岁的下濑龙舟队后勤负责人莫劲介绍,他年轻时就喜欢划船,为龙舟队做后勤服务已有多年。

  莫劲说,一般的龙舟队是以龙头入水,下濑扒龙船最大的特点就是用龙尾上水“行头先”,这种传统得以延续有其原因。以前整个西濑的地形地貌就像一个小岛,四面环河,居民以船为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出入水口对当地人有重要意义。西濑分上濑、下濑,当地人逐渐形成了“上濑龙头向上、守上水口,下濑龙头向下、守下水口”的扒龙船习俗。


  那西竹叶七星旗

  江城唯一举办村内预选赛的队伍

  那西竹叶七星旗龙舟队“龙种”冯连灯今年79岁,他介绍,中洲街道那西村扒龙船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200多年前,由于那西村地处水乡,村内曾遍布许多河道,村民对扒龙船竞技运动有很深厚的感情。

  竹叶七星旗龙舟队今年参赛的龙舟建造于1985年,是由一名香港乡贤捐赠柚木船模而制成。今年3月底,村里就组织挖出这艘埋于地下的传统龙船,通过上枕、清洗船身、刷漆、扎紧龙骨等诸多工序,得以重新使用。

  冯连灯说,竹叶七星旗龙舟队最大的特点是全村仅一支队伍,且每次江城举办龙舟赛前,村里都会提前组织一场村内选拔赛,这在全区12支龙舟队伍里都是独有的。

  6月14日下午,那西村龙舟选拔赛在中洲街道一处河道旁举行。现场聚集了上百名年轻的运动员,鞭炮声、敲鼓声、划桨喊口号声此起彼伏,村里老少都坐在岸边帐篷“观战”。三大片区共12支参赛队伍轮番分组角逐,最终决出了一批正式参赛的青壮年名单。

  冯连灯说,许多外出乡贤和年轻人都回村参加预选赛,可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真正掀起了村里人时隔多年对龙舟赛的热情。如今,每天下午4点到6点,龙舟队都会组织队员训练,力争以最好状态征战今年的端午龙舟赛。


相关文件:


文档附件: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