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手捧一本书,闻着淡淡油墨清香安静地阅读,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而“听书”这种新兴、时尚的阅读方式出现,让人们在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与读书需求之间找到了平衡点:不受时间、地点、空间限制,想听就听。
“听书”即有声阅读,顾名思义就是阅读时用耳朵代替眼睛,通过有声方式收听内容。日前,第20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35.5%的成年国民有听书习惯,通过“听书”“视频讲书”方式读书成为新的阅读选择。从纸质阅读到电子阅读,再到有声阅读,科技的进步为人们力求“读万卷书”提供了灵活多样的方式。你会成为其中一员吗?
零散时间里的
另一种“阅读”
右手握着牙刷在唇齿间摆动,左手娴熟地在手机上打开音频APP……夜幕降临,90后小赵一边洗漱,一边津津有味地听着主播阅读《三体》书中的故事。“平时工作忙,这系列书籍买回来两年了,连五分之一都没看完。”小赵说,去年他偶然发现音频上有主播在讲,便尝试着付费“听书”,现在天天听,不知不觉都听到《三体2:黑暗森林》了。
得益于新语听书、喜马拉雅FM、蜻蜓FM、氧气听书等软件,上下班路上听新闻,午休时间听理财,做家务时听音乐,睡觉前听小说……像小赵这样利用碎片化时间“听书”的人不在少数。记者在大型音频平台新语听书上看到,上面既有泛知识领域的金融、文化、历史类节目,也有泛娱乐领域的小说,既有适合少儿的教育内容,也有适合中老年的经典内容。
在阳西县教育路一家烧烤摊前,30岁的烧烤档主周先生正在为顾客烧生蚝,而放在桌面上的手机正在播放一本武侠小说的内容。虽然夜市很喧闹,但周先生听得很起劲,“有时候听入迷了还会忘记给烧蚝加蒜蓉。”周先生告诉记者,他初中毕业,很喜欢阅读,但看纸质版的书会遇到很多生词。4年前,偶然一次机会,周先生在手机上看到一个关于“听书”软件的广告,他一时好奇便下载试听了一段时间,发现“听书”对他而言毫无障碍,反而越听越“上瘾”,一有空就会打开软件来听。
目前,周先生已在听书软件听了2368个小时,阅读了106本书,书籍类型主要是武侠小说和青春文学,妥妥的“听书达人”。他说:“‘听书’成了我最忠诚的朋友,在难过时治愈了我的心情,也让我重拾了对生活的希望。”
“最早接触到听书,是让4岁的女儿听英语绘本。”80后妈妈蔡女士说,她的英语发音不标准,就付费购买了《小猪佩奇》《牛津树》等音频资源。现在,睡前用手机听“月亮姐姐”讲英语故事已经成了她女儿的习惯。
“孩子不用盯着电子屏幕就可以学英语,这种方式简直太赞了。”蔡女士说,她自己也利用拖地、做饭、开车等闲暇时间“听书”,就这么5分钟、10分钟的时间凑起来,她听完了好几本世界名著,甚至每天的新闻资讯和时事热点也没落下。
创造“声”临其境的阅读体验
“读”是有声图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喜马拉雅FM有声书畅销榜排行第一的武侠小说邀请了很多专业主播,一起联动完成了这本小说的有声创作。“阳江暂时还没有专门的有声书录制团队,有声书录制者都是‘单打独斗’。”阅读爱好者万延良从2021年开始接触有声阅读,曾经参与录制一部本地禁毒小说,发布在本地微信公众号里,20分钟一期的内容,他已经连续录了40期。
一支话筒、一副耳机、一本书,当这些东西被聚齐之后,万延良便用语言把书读给听众。 “有声作品没有画面,我们依靠声音演绎作品,听众能够得到‘声’临其境的立体体验。这富有挑战性,也是乐趣所在。”万延良说,这本禁毒小说一开始是以纯文字的形式连载,直到加入音频后,读者阅读量一下子多了起来。
为了更好地表达作品,万延良在录制的过程中尝试通过声音的不同来实现一人分饰多个角色的效果。“‘听书’和看书有一定的区别,比如在一本小说中,当几个人物的话语特别密集的时候,录制者会按照音色的变化、语调的升降、语速的快慢来帮助听众区分书中不同的人物角色。”万延良说。
市朗诵艺术协会会长马草原开办了微信公众号“读书楼”。2021年,他开始尝试在微信视频号里发布自己录制的有声读物,也在微信公众号上同步传播。“一个安静的地方,一部手机,插上麦克风,录制环境很简单。”如今,马草原发布的有声阅读视频以古诗词朗诵、诗歌散文朗读、经典书籍诵读为主,阅读量最高的一条朗诵视频《岳阳楼记》,已有超过2500次转发。“读有声书,‘软件’得比‘硬件’更硬。”马草原说,录制者需要充分理解文本,题材不同,风格各异。读都市言情小说要舒缓情绪,娓娓道来;读诗词歌赋要抑扬顿挫,充满节奏。
对于有声视频的录制,除了普通话水平、文本分析能力、角色塑造能力、重音、情感表达等播讲技巧,还要加上演播的画面感、场景感、对象感和方位感等。此外,播讲者的代入感也成为有声读物和听众联系的桥梁,这些听起来不难,但实际操作起来,总会差点儿意思。“录制有声视频,收获的不只是专业能力,看到粉丝转发和点赞,心里也会有一种传播文化的满足感。”马草原说,现在他每天会在工作之余抽出时间录制有声读物,既是一种自我积累,也希望推广朗诵艺术和传统文化。
“有声图书”进社区和单位
随着人们的阅读需求、阅读方式不断改变,用耳朵“阅读”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时尚。市图书馆作为一个文化阵地,也顺应数字时代发展,积极推进有声图书的建设,为读者提供更为丰富的精神养分。
4月23日,记者在市图书馆的“有声图书墙”看到,有读者正戴着耳机在“听书”。“有声图书墙”能听什么书呢?市图书馆主要负责人介绍,有声图书墙涵盖6000册的听书资源,内容包括党史党建、文学文艺、经典必备、时政新闻、历史小说、财经商业、亲子教育等15类专题,为听书爱好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上述负责人介绍,“有声图书墙”最大的优点是软件里面装载的所有书籍,都能通过声音播报出来,读者只要扫一扫展示墙上的二维码就能“阅读”,对于一些有视觉障碍的读者而言更是一种福音。
自2019年市图书馆推出线上有声阅读资源服务,读者通过关注市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即可获取图书馆海量的阅读资源,畅听丰富多彩的有声内容,市图书馆还不定期举办线上听书有奖答题活动。因有声图书可随时随地“阅读”,很多市民选择用听书的方式获取知识。据统计,2019年1月1日至2023年4月22日,线上浏览量为574879次,下载量为216977次。
推进全民阅读,人人都能读好书,这是市图书馆的努力方向。为了推动“有声阅读”进一步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市图书馆主动送“有声阅读”进单位、社区、农村等,受到不少读者的点赞,特别是一些家长。他们认为,这不仅可以保护学生的视力,还可以拓展读书视野。
为迎接第28个世界读书日,市图书馆在线下举办“法治之旅,书香之约”普法宣传主题展,主要是通过“听书”的方式宣传一些与法律有关的书籍,读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
除此之外,我市市直机关也在积极建设“有声读书墙”,引导党员干部多读书、读好书。在某单位的饭堂一角,墙上设有多个二维码,干部职工只需用手机扫描识别二维码即可打开书目,在线收听学习党史党建以及各类生活百科,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
既要碎片化,也要深学习
有声阅读市场规模正在逐渐扩大,成为部分群体的阅读首选。在这背后,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讨论它和深度阅读的关系。
“‘有声阅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市图书馆也在积极探索新的阅读模式,建立更加多元的阅读环境。”市图书馆主要负责人说,“有声阅读”与传统的纸质书本相比更加便捷,但两者的关系不是互斥,而是相辅相成。有声阅读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时间的利用上,人们可以边听边做其他事,适应现代社会的节奏。
但这种学习方式的变化,无疑给内容创作者带来机遇和挑战。马草原说,许多人出于快速阅读、提高时间利用效率的需要,可能会跟着讲书人而不是书本学习,因此讲书人要成为学习的高手,做细分领域的知识达人,而不是简单的“阅读机器”。而对于受众来说,既要接受碎片化学习的现实,也要保持深度学习的自主能力,还可以用好阅读与社交相叠加的属性。
“5分钟看完一部电影,10分钟读完《红楼梦》,为了更快听完一本书,语速还可以调快到2倍,甚至是3倍。”马草原认为,碎片化阅读方式一定程度上将阅读“浅显化”了,视觉阅读可以停下思考,也可以随时回顾内容。而一部作品被朗读出来,本身就是一种演绎,不可能不掺入二次创作的成分,而阅读的理解、节奏、详略都不完全为自己所掌握,读者也自然而然退化为听众,被动地接受语音信息。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本著作在无数读者心中也有无数个版本。”马草原说,我们所听到的有声书,则基本剔除了这种解读空间,就像从阅读时代退回到游吟诗人时代,只剩下单向度的宣讲,缺乏回味的空间。
但是,媒介传播的变革浪潮不可逆转。国内一些图书馆也在积极探索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场景,构建一个虚实共生的沉浸式阅读体验空间。下一步,市图书馆将继续向省内一级图书馆学习,打造更加适合读者需求的阅读场景,努力推动数字阅读新形态下的全民阅读蓬勃发展。
因此,无论未来的数字阅读走向何处,传统的纸质阅读都会相随相伴。如果能善加利用各种阅读方式的优势,将有声图书和传统阅读结合起来,读者便可以得到最好的阅读体验,既有效利用、管理了碎片化时间,又达到了系统学习的目的。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