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无障碍 | 移动版 | 繁體版

全市1298名村医坚守广袤农村,是村民健康的第一道守门人
随叫随到的乡村120
来源:阳江新闻网 作者:​黄庆 费先霞 王勇明 宋福亮 时间:2023-03-31 09:30 【字体: 】 浏览量:-

  当越来越多人走出村落,走向繁华的都市,在大山深处,在广袤乡村,有一群人却始终坚守,撑起村民们健康生活的希望。

  1202间村卫生站,1298名乡村医生,作为阳江医疗卫生体系的“网底”,他们是村民身边随叫随到的“120”,是防止村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第一道健康守门人。

  这些乡村医生中间,有刚毕业不久的卫校学生,也有从医近30年的老村医。连日来,记者走进一个个村落,倾听他们的故事和心声。


  全年无休

  24小时守护村民健康

  3月6日,在阳西县程村镇罗岗村卫生站,穿着白大褂的女村医黄安琪坐在矮凳上,捧着村民黄梅(化名)的右脚为她消毒,包扎伤口。

  黄梅患有糖尿病,并发症引发了脚趾发炎。“二甲双胍每天吃三次,一次两粒;格列美脲每天早晚一粒,非洛地平缓释片每天早上一粒……”黄安琪叮嘱完黄梅,另一个被门夹伤了拇指的村民又走进卫生站。

  黄安琪今年33岁,看着有些文弱。多年前,她嫁到罗岗村,老公在程村镇卫生院工作。如今,她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也是罗岗村近千常住村民的健康守门人。

  在阳江市卫生学校毕业后,黄安琪曾在江城区埠场镇卫生院工作4年,在市中医医院理疗科进修半年。2020年,得知罗岗村的老村医要退休,她便回婆家当村医至今。

  埠场镇卫生院的工作经历,对黄安琪似乎是很遥远的事情了。那时候她每年参与征兵体检工作。每当征兵季结束,连续工作20多天之后,她和同事都有小长假。好友相约游山玩水,登北京的长城,看张家界和韶关的山,逛凤凰古城。劳累之后的放松,对自己而言是一种奖赏。

  “当村医就不一样,要守在村里。手机24小时开机,村民有事,一个电话就要赶过去。”黄安琪说,她怕村民有事找不到她,所以很少请假。

  虽然少了点自由,但黄安琪依然喜欢村医这份工作。村卫生站就在家附近,每天都能见到丈夫和子女。村民也需要她,身体不舒服,走几步路或者打个电话就能得到她的建议。很多不用开药的小问题,她不收村民的诊疗费。

  “阿妹心地很善良,我身体不舒服都会过来问她,她总是很热心回答。”3月14日,村民卢阿婆从地里回来,特意走到卫生站送给黄安琪一个南瓜。卢阿婆说,村里很多老人都受过阿妹的帮助,大家有吃不完的蔬菜,也会想着给黄安琪带一点。

  “村卫生站离村民近,收费相对便宜,很多村民特别是老人习惯找村医看病。”黄安琪说。想到这点,她便觉得自己这份工作很有意义。

  据市卫生健康局统计,2022年全市1400多万诊疗人次中,村医承担了15.3%的业务量,为大量常见病、慢性病患者解除了痛苦,有效避免新冠疫情感染高峰期间医疗资源“挤兑”。


  遍迹乡间

  农村慢病防控的主力军

  从高空俯瞰村庄,四通八达的村道构成一张毛细血管网,连通一座座房屋。而村医像勤劳的白细胞,行走乡间帮助村民驱赶疾病。

  2月20日,阳春市河㙟镇罗阳村阳光明媚。村医李向乾拎着医药箱跨上摩托车,骑了5公里路来到村民林炳佳家。

  林炳佳夫妇都有糖尿病。李向乾拿出血糖仪和试纸给他们测量血糖,一个15.3毫摩尔每升,一个29.1毫摩尔每升。林炳佳说,春节刚过,吃药不吉利,所以没控制好血糖。听到这个让人哭笑不得的理由,李向乾摇了摇头。

  “长期血糖高会引发很多疾病。一定要按时吃药,同时注意饮食,多吃蔬菜,少吃糖分高的东西,不要吃太咸、太油腻……”在李向乾的劝说下,林炳佳连连点头,保证以后一定按时吃药。

  从医26年,哪个村民有什么病,住在哪里,李向乾烂熟于心。罗阳村2600多常住村民,300多人有高血压,110多人有糖尿病,13人有精神病。李向乾和另一名村医共同担负这些慢性病患者的日常健康管理工作——每个月给他们发药,病情稳定的患者每季度随访一次,病情不稳定的每个月至少随访一次。

  “农村留守老人多,很多人的子女在外打工,平时顾不到他们。要让他们按时吃药,只能靠村医多走动了。”李向乾说,有的老人脾气犟,有的老人一度对村医避而远之。如今,越来越多人意识到防控慢性疾病的重要性,开始接受村医的健康管理服务。

  河㙟镇卫生院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进度表显示,相比2020年,2022年65岁以上老人接受健康管理的人数多了765人,2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提高了10.75%。

  “老年人群慢性疾病致死率和致残率高,加强老年患者慢性疾病的管理并且做好保健工作,对于维护社会安定、保障老年患者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河㙟镇卫生院副院长杨华说,村医作为开展慢性病防控工作的主要力量,承担着农村慢性病人摸底筛查、基本医疗、门诊随访、健康教育、转诊转院等任务,工作繁重,责任重大。


  善识善治

  降低村民大病风险

  在记者和李向乾随访时,罗阳村今年70岁的村民罗锡芳,说了一件事。

  “2022年12月,我从地里干活回来,觉得胸闷头晕,于是赶紧找到李医生。李医生给我测了血压,说血压高到200多,马上开车把我送到镇卫生院。我在镇卫生院住了11天,身体才恢复。”

  李向乾补充说:“她当时的情况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诱发脑溢血或者冠心病。而村里离镇卫生院13公里,她家里又只有两个老人,没有交通工具。如果村医不管,小病可能发展成大病,给她的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小病善治、大病善识、急病善转。正是村医的存在,降低了村民的大病风险和诊疗费用,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得到改善。

  说起转移急病案例这个话题,河㙟镇社塘村村医林铭彬的妻子刘少君,一下将思绪拉回到20年前。

  那天,村民抱着一个高烧惊厥的小孩赶到村卫生站。得知孩子发病时间较长,林铭彬赶紧开车送小孩去镇卫生院。一路上,为了防止小孩抽搐咬到舌头,刘少君一直把大拇指放在小孩嘴里。急送路上,小车在半途与救护车相遇,双方快速完成交接。  

  “到镇卫生院后,医生紧急处理了20多秒,小孩才哇地一声哭出来,这时候我们的心才安定下来。”刘少君笑着说,回去的路上,她才发现自己的大拇指已经被小孩咬扁了。

  黄安琪时常在村卫生站与村民闲聊,通过询问他们的身体情况,发现过不少有中风前兆、痛风性关节炎等疾病的村民。其中,一个面部蜡黄,近期食欲不振的村民令她印象深刻。闲聊过后,黄安琪认为他可能有肝病,建议立刻到上级医院检查。后来,经检查果然诊断患有肝炎。

  市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每年都对65岁以上老人开展一次免费体检服务,包含心电图、B超和血检等项目,对某些重大疾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村医平时也会向村民宣传卫生保健知识,提醒村民在生活中爱惜身体,从源头减少疾病的发生。


  内外兼修

  让村医有用武之地

  83平方米的空间,光线明亮,干净整洁,全科诊室、候诊室、药房、注射室、卫生间等一应俱全,远程心电仪、血糖仪、血氧仪、便携B超设备、电脑等摆放有序。3月14日,记者来到程村镇长芙村卫生室时,村医叶其力正坐在电脑桌前查看村民诊疗记录。

  “这些年政策好了,建了这么齐全的卫生室。”叶其力说,2018年前,他还窝在自家的老房子里工作。那是一个狭窄的平房,内间是卧室,客厅是诊室也是药房,注射室只摆得下一张桌子和一个药架,患者多时要在屋外候诊。

  这曾经是我市各地卫生站的普遍困境。随着村卫生站规范化建设工作的开展,目前全市1202间村卫生站,已有621间完成规范化建设并投入使用,为村民提供舒适的就医环境。

  谈话间,叶其力对身旁的远程心电仪赞不绝口。“这是阳西总医院去年下发的设备,村民来卫生站拍出的心电图传送到阳西总医院,由专家帮村民检查是否患有心脏方面的疾病。”叶其力说,心梗发病凶险,死亡率高。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目前,阳西每个镇都有3间村卫生站配备了远程心电仪。每半个月,阳西总医院会组建巡诊团队,推动县级专家、流动护士等骨干下沉到村卫生站,为农村群众提供医疗巡诊服务,并对村医开展‘一对一’专业技能培训。”阳西总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徐永源介绍,根据“成熟一批、培养一批”的原则,巡诊制度和远程心电仪将逐步推广到其他村卫生站。

  外部硬件条件升级,村医的自身水平也在每年的培训中稳步提高。河㙟镇和程村镇的村医每年都要去镇卫生院参加约10次培训,由省、市、县的专家授课。

  “听老师讲一天,胜读十年书!”叶其力说,课堂上老师手把手指导,既有观摩示范又能动手实践,能学到很多知识。黄安琪则说,医学飞速发展,如果医生不能与时俱进,很快就会被淘汰。村医身处基层,这样的培训机会更难得。


  老有所养

  村医的共同心声

  记者在程村、河㙟两镇走访6名村医,每当问及心愿,他们回答都是:“让我们老有所养!”

  由“赤脚医生”转变而来的村医,纳入镇卫生院统一管理后,逐渐走向正规化和职业化,但没有摆脱“半农半医”的尴尬,不少村医都是自行购买每年180元的新农保养老。“村医在职时没有五险一金,收入勉强养家糊口,老年没有太多保障。”程村镇红光村村医谢克伦说,镇里工作30年以上的村医,退休后只有720元生活补助,这些钱一个家庭买菜有时都不够,更别提其他花销了。

  多名村医反映,2013年广东统一对符合条件的农村已离岗接生员和赤脚医生进行登记造册,并发放生活困难补助,那批村医根据工龄每个月可领取560元至720元的生活困难补助。但2013年后退休的村医,大部分县(市、区)没有发放生活困难补助。

  据了解,目前,我市村医的收入主要由省财政补助、公共服务补助和个人诊疗费用三部分构成。从2017年度起,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乡村医生每人每年补贴2万元。公共服务补助按工作量发放,各县(市、区)补贴标准不同。2022年,河㙟镇村医平均到手8000多元,程村镇村医平均到手约21000元。诊疗收入这块,随村医诊疗量不同而有差异。2022年,全市村医平均年诊疗量1529人。依此三项综合估算,我市村医年收入普遍在4万元至6万元之间。有村医感慨,这样的收入,想吸引更高层次的人才回乡当村医,并不现实。

  尴尬的身份,还让村医在工作中缺少保障。“行医过程中,遇到工伤或者医疗纠纷,都是自己负责。”河㙟镇中和村村医罗维奇说,很多农村老人出现急病,由于观念、经济等原因,往往是让村医过去救治,坚决不愿意叫救护车。然而以村医的条件,有些病并没有十足把握应对。面对这种情况,村医是视而不管,还是冒着风险尝试呢?

  村医队伍老龄化严重的问题,则一定程度影响了“医保进村”的开展。“目前,全市只有阳西县20间村卫生站能办理医保业务。”市医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医保需用电脑系统联网结算,很多村医上了年纪,不会用电脑,也就难以办理医保业务。阳西县正在考虑开发一种“傻瓜式”的手机医保报销软件,用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农村常住人口的减少,正在降低乡村医生的诊疗量和收入。而伴随“医保入村”而来的药品零差价销售政策,会进一步降低村医收入。如果财政无法给予一定补贴,将打击村医对纳入医保定点的积极性。

  据报道,2023年广东省财政安排了3.75亿元,将经济欠发达地区村医补贴标准每行政村每年提高5000元,惠及约1.5万个行政村,并明确市县可统筹资金保障在岗乡村医生养老,让村医安心扎根基层。

  2022年市两会期间,有市政协委员提交了《关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的提案》,指出了基层医务人员收入较低、待遇差,人才留不住,村医人力相对不足、老龄化严重等问题。“建议适当提高基层未入编医务人员的工资额度,提升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其次,完善村医导师制、巡诊制以及村医‘县招镇管村用’制,落实村医薪酬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稳步提升村卫生站健康服务水平。”该政协委员说。

相关文件:


文档附件: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