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无障碍 | 移动版 | 繁體版

薪火相传六十载 雷锋精神耀漠阳
来源:阳江新闻网 作者:曾宇萍 张影 吴梦媚 许倩 时间:2023-03-05 08:55 【字体: 】 浏览量:-

  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3月5日是第60个“学雷锋纪念日”。在有着“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的阳江,雷锋精神正以蓬勃之姿,展现“春”的活力,闪耀漠阳大地,成为推动阳江高质量发展最深沉、博大、持久的精神力量。
  日前,省委宣传部命名并公布了第九批广东省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和岗位学雷锋标兵,阳江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和阳春市公安局治安巡逻警察大队特警中队2个集体、阳东区人民医院副院长许世申和阳江日报社民生新闻部记者谭兴孚2名个人榜上有名。
  他们是漠阳大地上成千上万“雷锋传人”的一员,漠阳儿女正身体力行传承雷锋精神。在学习雷锋纪念日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聆听雷锋故事,学习雷锋精神,汲取奋进力量。
  ●阳江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
  办公室:
  聚力文明实践
  共建美好家园
  近年来,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文明办”)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统筹、指导、协调、推进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常态化把学雷锋贯穿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大力营造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奋勇争先的浓厚学雷锋氛围,为谱写阳江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和丰润道德滋养。
  强化铸魂立德,社会正能量蔚然成风
  市文明办始终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持实施新思想传播工程,通过加强新思想宣传研究阐释、拓展基层宣讲等有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保障学雷锋正确政治方向。
  为保障雷锋精神的正能量始终发光发亮,市文明办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贯穿到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广泛开展先进典型推荐评选活动,“中国好人”“广东好人”“阳江好人”等不断涌现,并巡回举办“厚德善行讲堂”等宣传教育活动,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同时,通过在城乡投放公益广告以及打造道德模范长廊、乡风文化墙、文明小景观等,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做强志愿服务,学雷锋活动常态常效
  全市共建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866个,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100%全覆盖,共建成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1860支。市文明办依托阵地和队伍,广泛开展理论政策宣讲、文化文艺服务、助学支教、医疗健身、科学普及、法律服务、卫生环保、扶贫帮困等志愿服务活动,有效发动广大志愿者参与经济社会建设。
  市文明办注重打造品牌志愿服务项目,培育优秀学雷锋志愿者。2022年以来,我市黄秀芬、梁穆富2人获评广东最美志愿者,市红十字志愿者协会获评广东省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市红十字“情暖夕阳”公益服务项目获评广东省最佳志愿服务项目,江城区城北街道银湾社区、阳西县沙扒镇沙扒社区获评广东省最美志愿服务社区。
  践行雷锋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持续深化
  市文明办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为民利民、共建共享,扎实推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全市各地各单位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践行雷锋精神,一批城乡治理难题得到破解,一批民生实事落地落实,城乡面貌逐步改善,各级干部精气神不断提振,有力营造了“汇聚你我之力 共创全国文明城市”的浓厚社会氛围。
  目前全市共有省级文明村镇6个、文明单位24个、文明家庭1个、文明校园3个,全国文明单位7个、文明村镇5个、文明校园1个。各级学校100%参与文明校园创建,全市行政村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覆盖率超96%,4户被推选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阳春市公安局治安巡逻警察大队特警中队:
  勇担当乐奉献
  铸造忠诚警魂
  始终把群众的安危与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在大灾大难来临时挺身而出,为群众建起一片片“防风林”,筑起一道道“防洪堤”;将责任和担当放在第一位,生动诠释“退伍不褪色”的部队作风……他们就是阳春市公安局治安巡逻警察大队特警中队全体队员。
  特警中队成立于2016年2月,主要参与处置各类突发性、群体性案(事)件,重大节假日或重大群众性活动的安全保卫工作,开展统一抓捕行动、押解或看守等各类工作。特警中队实行准军事化管理,队员以退役军人为主,是一支作风顽强、团结协作、善打硬战的队伍。
  2018年9月15日,台风“山竹”将登陆阳江,全市启动抗台风Ⅰ级应急响应。14日,特警中队全员进入一级勤务状态。16日17时30分,在阳春市春城街道东湖绿道粉冲坑处,有两名群众因行动不便,迟迟未能从危房中转移出来。大批树木被台风吹倒在地,导致救护车无法通行。特警中队接警后,迅速驾驶特警车辆“剑齿虎”为救援车辆开辟道路。队员们顶着强风暴雨清理树木,过程中多名队员被强风吹倒,又马上爬起来继续战斗,最终将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
  受台风影响,17日14时许,漠阳江水位超出警戒线3米多,并持续涨高,河水倒灌城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特警中队接到上级命令后,不到15分钟全员集合完毕,迅速组装橡皮艇出动搜救。由于洪水袭击,通信基站信号不稳定,在无法获知更多信息的情况下,特警队员只能驾驶橡皮艇进入受灾区挨家挨户进行搜救,反复搜索,遍及每一个角落。经过20小时的连续奋战,特警中队转移漠阳江东沿江路一带被困群众共1000多名。
  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特警中队全员充分发挥“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精神,不分昼夜奋战在抗疫岗位上,有人推迟了婚礼婚期,有人放弃了休假,有人甚至连至亲离世也不能回去见最后一面。2022年11月8日,春湾疫情发生后,特警中队全体队员30分钟集结完毕,早餐还没来得及吃,就马不停蹄开展防控工作,至第二天的中午13时许才吃上“早饭”,期间24小时没有休息过。执勤期间,特警队员遇见一名群众的汽车不幸陷入路边排水沟,立马徒手上前合力将车从排水沟中推出,迅速疏导了现场交通。
  2023年春节,为了让全市人民群众度过一个平安祥和的假期,特警中队全体队员每天在岗在位,白天夜晚在重要时段重要路段开展徒步巡逻,有效震慑了违法犯罪。1月23日,大年初二,阳春市举行春节烟花晚会,特警中队全员放弃休假投入到活动现场秩序维护和安保工作,受到市民广泛赞誉。
  因表现突出,近年来,特警中队队员被省公安厅授予个人二级嘉奖1人,特警中队被阳江市公安局授予集体三等功1次,并多次受到阳春市公安局的嘉奖。
  ●阳东区人民医院副院长许世申:
  视病人如亲人
  奉献传递大爱
  “对于我们医务工作者而言,雷锋精神就是要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助人为乐,大爱无疆,坚守岗位,急病人之所急,全心全意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这也是许世申对“仁心仁术”最质朴的定义。
  从医24年来,阳东区人民医院副院长许世申以实际行动,诠释何为“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先锋模范之义。他以一颗真诚的心,对待每一位有缘相逢的病患;坚持站好每一班岗,将最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阳江的医疗事业。
  时针拨回到1999年10月,本科毕业的许世申被分配到阳东区人民医院,从事内科临床工作。“当时消化内科诊疗条件较差,许多腹痛、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例得不到确诊,更别说针对性治疗。”为满足患者需求,他主动申请到广东省人民医院进修。
  2008年,许世申在阳东区率先开展电子胃镜和肠镜技术,填补辖区内消化内镜的技术空白,为胃肠道疾病患者带来了福音。如今,每天到院做胃镜、肠镜检查的患者逾30人次,赢得群众广泛好评。
  近年来,在管理医疗业务工作的同时,许世申一直兼顾门诊,每周安排3天时间坐诊,日均诊疗约120人次,对老弱患者群体更是加倍关怀。
  2022年10月12日上午,许世申带领医疗队伍到大八镇陂村义诊,经他诊疗咨询的患者约85人,其中有一位75岁长期胃部隐痛的梁伯。见老人行走不方便,家里经济困难,但病情必须做胃镜检查,许世申主动取得梁伯联系方式,次日便安排医院车辆接其来院检查,结果显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许世申为梁伯细心治疗、精心调理,并减免其医疗费用。如今,梁伯病情明显好转,长期胃痛的问题迎刃而解,老人万分感激,并高度赞扬许世申医生的无私奉献精神。
  为响应国家扫盲“人人享有有光明权利”的号召,许世申于2020年3月组织医生下乡开展60岁以上老人白内障筛查活动,为患者免费手术治疗。截至2022年10月,开展免费白内障手术逾2500次。
  抗击新冠疫情3年来,许世申肩负阳东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专家组组长重担,全区核酸检测、疫苗接种、医疗救治、会诊等工作事无巨细,他坚守一线、靠前服务、无一怨言,为筑牢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防线提供了有力保障。2022年,许世申带队上门为老年人接种新冠疫苗逾6000人次,为群众采样核酸逾22万人次。
  “获得岗位学雷锋标兵称号不单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担当,更加增强了我在岗位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许世申说,自己将坚持以“仁心仁术”的医德医风服务患者,想病人之所想,视病人如亲人,让雷锋同志的大爱精神传递下去。同时,作为医疗管理者,他要持续发扬雷锋同志的钉子精神,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阳江日报社民生新闻部记者谭兴孚:
  笔端牵民生
  一直在路上
  出生于1985年的谭兴孚是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歌曲,听着“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故事成长起来的。“当时在课本上学习到雷锋的故事,对雷锋精神的理解还处在浅显的模仿阶段。”谭兴孚说,民生记者的岗位特征是“走进群众”,正因为这点,学雷锋这件事变得具象起来。
  2020年,新冠疫情来势汹汹,阳江1月23日确诊3例病例,市民高度关切。跑医疗新闻线的谭兴孚得知这一消息后,第一时间向领导请示:“我要去现场采访。”出于个人安危的担心,几乎所有人都劝他放弃这个念头,采用电话、微信等方式了解情况,但他摇了摇头,拿起笔记本孤身一人直奔新冠确诊患者定点收治医院。
  当时新冠病毒还是原始毒株,3.4%的死亡率摆在眼前,说一点不害怕是不可能的。“给自己做心理建设,不停告诉自己‘我是党员我怕啥’。”谭兴孚说,群众通过他的笔触去了解疫情,不去到第一现场,怎么接近真相。市人民医院综合病区、市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市疾控中心病毒检验实验室……从年初六到3月6日入院的确诊患者清零,他将所有“危险”的区域都跑了个遍,采写出《本报记者对话奋战在市人民医院抗疫前线的医护人员——“抗疫攻坚期我们必须站在最前线”》《市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医者的昼与夜:24小时把守抗疫第一道防线》《“白衣战士”争分夺秒与疫魔赛跑——本报记者探访市疾控中心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等一批有血有肉的好稿件。
  在日常新闻采访中,他经常接触到需要帮助的群众。2021年年底,一位面容憔悴的妇女向社会多方求助,原来她的妹妹陈晓梅突发急性脑梗死,全家人四处筹钱仍远远凑不足医药费,还有两个年幼的孩子尚待照料,谭兴孚听到这个消息后久久不能平静。当晚,他加班写好一篇报道——《34岁妈妈突发脑梗住进ICU》。第二天稿子见报后,全市爱心人士纷纷伸出援手,很快便筹集到了6.4万元的“救命钱”。
  “是你们给了我妹重新拥有生命的机会和美好人生的希望。”收到这笔钱后,陈晓梅的姐姐发来一封感谢信。“一篇报道,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能解救一个家庭,能激发一座城市的大爱。”在岗位上助人行善,这是谭兴孚身为民生记者常有的荣誉感。
  入行15载,谭兴孚天天像踩着个风火轮一般,奔赴到各种现场采访,有时是为闹别扭的社区拆除隔离墙,有时是为“与世隔绝”的乡村找到通往外界的道路,有时是为遭受台风破坏的居民重建家园……多是些琐碎小事,但他却常干常新,因为这些小事恰是百姓的心头大事。他说,笔端牵民生,他不会停下脚步,要将温暖带到更多需要帮助的地方。

相关文件:


文档附件: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