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小学生来说,40分钟的课堂容易令精神和视觉产生一定的疲劳,他们期待课间的10分钟可以得到充分休息,从而更有精神迎接新的课堂。但据了解,有的学校在课间时间里,不允许学生下楼,学生除了接水和去厕所,甚至都不允许出教室,午休的时候,更是不能在操场上玩耍。近日,有媒体报道了在中小学校普遍存在的“课间圈养”现象,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少家长呼吁,希望学校能把课间自由活动的10分钟还给孩子,让孩子能自由地撒个欢,看看蓝蓝的天闻闻花的鲜。
现象
课间活动
多限于教室楼层
活泼好动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在经过了一节课紧张的学习后,课间时进行一些伸展运动、与同学聊聊天、做做课间操、下楼做做游戏等“充电”活动能驱赶精神的疲惫,以更好的精神去进行下一堂课的学习,课上课下的动静结合,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市区某小学五年级的梁同学说:“课间休息的时间只有10分钟,有时候老师会拖一两分钟的堂,排队上完厕所回来不久,上课的铃声又响起来了,根本没有时间到操场上玩。”梁同学表示,除了体育课,平时在学校较少有时间去操场上进行一些体育运动,课间主要待在教室写写字、看看书。“孩子在学校的课间多数时间只能在教室内活动,课间的活动主要是接水、上厕所或者跟同学说说话。”家长红姐跟孩子聊天时提到这个问题,孩子告诉她,平时课间老师会去教室巡视一下,遇到学生在教室或者走廊打闹嬉戏的行为会及时进行制止,以免伤到其他同学。
按照有关规定,中小学生每天在校的体育活动时间为1小时,这不包括课间时间和正常上体育课的时间,但据了解,很多学校没能完全执行这一规定。我市一小学班主任向记者反映,有的学生平时较为活泼好动,一下课就跟着其他同学在走廊追逐打闹,很容易撞伤其他同学,也会影响教室学生的学习,针对这种情况,所以课间时间会到教室维持一下秩序。记者随机采访了我市多名学生及家长,受访者多数表示,学生课间休息的活动范围仅限于教室所在楼面。
观点
“课间圈养”不利学生身心健康
将学生“课间圈养”起来,活动范围仅限于教室所在的楼面,表现上看是“保障学生的安全”,但有家长担忧,对于活泼好动的中小学生来说,这样会扼杀孩子的天性,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有住在学校旁边的家长表示,早些年,每到课间时间,操场就成了学生的乐园,到处充满了欢声笑语,孩子们青春的活力在操场挥洒。但近些年来,课间铃声响起后,很少能见到学生在操场玩耍的身影,课间10分钟变得越来越安静,学生较少走出课室。“课间10分钟是孩子进行自身调节,缓解疲惫状态的重要环节,这个‘黄金时间’让孩子疲惫的身心得以放松,是提高下一节课的听课质量和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家长陈女士的孩子回家抱怨在校课间能自由活动的时间太少,一天的时间都待在教室里,只能放学后带孩子舒展一下筋骨,让儿子爱玩的天性得以释放。
“除了体育课,孩子在学校较少进行体育运动,课间时间老师偶尔拖一下堂,上完厕所回来坐一下就又准备上课了。”家长宁叔表示,孩子每天长时间困在教室里,容易影响学习状态,视力也容易下降,身心难以得到舒展,不利于身心发育。宁叔还提到,为有效预防及控制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或感染,不少学校设立“教师课间安全岗”,由值日老师负责,防止学生串教室、串楼层,如厕后要迅速返回教室,这样虽然保证了学生的安全,但长时间如此,学生无形中就被“课间圈养”了。
探因
“课间圈养”或有客观原因
学校“课间圈养”学生这种行为,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存在一定的影响,阳江职院附属实验学校政教处主任林德强指出,首先,课间10分钟的设置综合考虑了学生的大脑注意力集中时间的长短、专注度、学生学习兴趣保持度等特征,这10分钟若被占用或者学生呆坐着,容易使学生产生明显的疲劳感,其学习积极性容易受到打击,不利于学习活动的开展;其次,“课间圈养”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对拖堂或者占用课间活动时间的老师产生反感,进而影响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效果;另外,“课间圈养”也不利于孩子身体的发育成长及身心健康发展,对于孩子形成健康、活泼、积极进取的人格及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都是起到反作用的。
那么,为什么近年来会逐渐出现这种“课间圈养”的现象呢?林德强表示,一方面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们担心学生的学习跟不上,甚至有个别家长考虑到孩子的学习自觉性不够,要求老师严加看管,减少孩子的自由活动时间;另一方面,学校方面更多的是出于学生安全的考虑,认为学生课间追逐奔跑、游戏打闹容易出现安全问题,故“课间圈养”学生,对学生们的课间活动管理得比较严;再者,学校考试排名、奖教奖学压力、班风评比压力等因素叠加,使个别老师宁愿牺牲自己课间休息的时间也要蹲在教室看管学生或者利用这几分钟多刷题、多讲解,这样不仅占用了学生的课间自由活动时间,也容易影响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
支招
破“课间圈养”之疾需共同努力
采访中,不少老师认为,解放学生“课间圈养”,会让学生紧张的学习情绪得到有效舒缓,有利于学生调整状态,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下一节课的学习当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育,让学生感受到校园生活的乐趣。
林德强说,消除“课间圈养”要抓住关键问题。“学校应从顶层设计入手,设置合理的课间10分钟活动安排,拓宽学生课间活动的场所,明确学生活动时间、活动区域甚至活动内容,强化监督检查力度,对拖堂行为或‘课间圈养’行为采取零容忍的态度,确保学生课间活动得以有效开展。”林德强建议,各班班主任可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把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传统小游戏,如跳房子、跳皮筋、丢手绢、老鹰捉小鸡等趣味活动向学生普及,可以带领学生们一起玩耍,激发学生课间的活力,以更饱满的状态去迎接新的学习。
市岗列学校小学部级组长陈明慧表示,破解“课间圈养”学生的难题,不仅要依靠学校一方的努力,相关部门、学校和家庭需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才有希望让学生重新回到操场上去。相关部门应按照相关条文条例严格监管,把好第一关,多鼓励学校组织有益于身心的课间活动主题;学校应规范日常管理,将日常风险排查落入常态,时刻留意教学设施设备的牢固性,如体育器械、楼道扶手、阳台护栏、尖锐墙角、电器定期检修等等,在确保设施设备安全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开展有趣的课间活动;家长应给予学校足够的信任,理解并配合学校开展的对孩子身心有益的体育运动,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并教育孩子遵守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有序有度地开展课间活动及体育活动。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