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深入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努力让各类人才在阳江安心工作、放心创业、舒心生活,为阳江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为贯彻落实全市科技创新大会暨市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本报今日起推出“科技人才风采”系列报道,敬请读者关注。
他是广东省丁颖科技奖获奖者、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国家科技专家库专家、中国能源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11项。他在国际著名的检索性刊物SCI发表论文50多篇,论文被引用5000多次……
他便是现任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基础部主任徐常威,诸多荣誉加身,未曾忘记故乡。去年6月,已投身科研、教学十余载的徐常威放弃在一线城市工作的优渥条件,回到阳江这一方干事创业的热土,为家乡发展献力。
情系故里
回乡建设美好家园
高大身材,黑框眼镜,蓝色衬衫…… 初见徐常威,他谦逊有礼,平易近人,脸上始终带着笑容,举手投足间给人以亲切感,这让彼此间的交流少了些拘谨。
交谈中,记者得知,今年47岁的徐常威是土生土长的阳江人,在阳江一中毕业后,考入东北大学冶金工学专业,2002年和2005年获中山大学化学理学硕士和物理理学博士学位,随后3年在暨南大学从事生物学博士后研究。2008年9月至2021年6月在广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工作,2010年12月获教授资格。
谈及为何回乡发展,徐常威表示,一直以来,他都十分关注家乡的发展,在外工作期间也与阳江本地企业有密切合作。去年,收到家乡人的邀请,心系桑梓的徐常威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奔赴家乡,进入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工作,为家乡建设注入新活力。
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重视应用型教育,和阳江当地产业紧密结合。作为负责全校基础课程建设的基础部负责人,徐常威深知其重要性,带头带动老师认真磨课、备课,加强基础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阳江产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扎根本土
科研引领促发展
科研是教学的基础与保证。多年来,徐常威潜心科学研究,研究方向为电化学(燃料电池、电解水制氢、金属腐蚀)、水体检测和污染处理。
参与安佳乐厨业有限公司博士工作站的筹建并成为第一批入站博士;参与安佳乐厨业有限公司阳江市企业重点实验室的筹建;指导阳西县沣霖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采用“高密度清水养殖”南美白对虾新养殖模式,不仅大大提高了白对虾亩产量,也减少了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污染,推动海水养殖绿色发展……在家乡,徐常威发挥专业所长,将科学研究同造福阳江结合起来,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阳江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不止于此。作为阳江本土人士,爱好广泛的徐常威对阳江本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推进本土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完善文化产业链,为本土文化插上科技翅膀,成为他的奋斗目标。
“以风筝为例,阳江风筝与潍坊齐名,享有‘北潍坊,南阳江’的美誉。然而在国际上名气却落后于潍坊,关键问题在于阳江风筝的宣传力度、科学研究以及和阳江其他本土文化结合不够。”徐常威表示,当前正在积极研究谋划,利用科技手段传承发展阳江优秀传统文化。
搭建平台
提升人才成就感
谈到阳江的人才环境、人才平台建设、人才服务,徐常威表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令他感受到了阳江招揽人才满满的诚意,更看到了阳江正在持续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让人才可以安心扎根漠阳大地,投身更广阔的科研天地。
对于如何更好地引才、留才、用才,徐常威认为,除了考虑薪资回报外,要更加关注科技人才的精神需求,即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要聚焦产业发展,给科技人才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使其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在工作中获得快乐和成就感。此外,要一以贯之坚持人文关怀,从生活、工作、教育等方面为人才排忧解难,提供良好服务,让人才切实体会到“家”的温暖,从而获得归属感。阳江作为幸福宜居城市,要更加注重抓好城市建设、医疗建设等各方面建设,不断提升人才幸福感。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