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无障碍 | 移动版 | 繁體版

救救网瘾少年
互联网打开了多彩的世界,也让不少人为『网』所困
来源:阳江新闻网 作者:盘聪颖 李宗君 时间:2022-03-29 09:26 【字体: 】 浏览量:-

  要想毁掉一个孩子,请给他一部手机——这是当下不少家长的感慨。未成年人的网络游戏成瘾问题一直被全社会关切。国家新闻出版署曾印发相关通知,规定每日22时至次日8时,网络游戏企业不得以任何形式为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近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再次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通知要求: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其他时间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政策出台,引发网友热议,称之为“史上最严游戏限令”。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孩子打开了一个缤纷多彩的世界,但与此同时,不少青少年为“网”所困,让许多家长无计可施。假如孩子沉迷网游,家长、学校应该如何做?那些网瘾少年背后,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

  用玩手机掩盖现实的“挫折”

  2020年9月,15岁的刘强强(化名)刚踏入高中课堂,即将迎来人生中崭新的开始。当身边的同学们都在积极融入高中生活时,刘强强却格外忧愁,新的校园环境、陌生的同学、学习上的压力……这些都让他觉得无所适从,他开始害怕到人多的地方,总觉得同学们会在背后议论自己,并不自觉地做出抽鼻子、眨眼睛、耸肩、抱头抽搐等怪异行为。这种状态持续了两个月,直到在某次晚自修时,他终于抑制不住情绪,在课堂上尖叫起来。

  这声尖叫打破了安静的学习环境,也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在老师几次与其父母沟通无果后,校方建议他办理休学。

  “那时候老师注意到我的不对劲,多次给我的父母打电话,但我已经厌倦了和父母沟通,只想回家玩手机。”刘强强告诉记者,休学在家的日子并没有让他和父亲的关系缓和,反而更加恶化。父亲冷漠的态度让他感到沮丧,他把自己锁在房里玩手机。“有时,父亲会站在房门口骂我,说‘不愿意去上学就是因为想回家玩手机’‘没救了’这样的话,有时会在客厅打电话给亲戚,并大声地说一些难听的话,我觉得他就是故意说给我听的。”终于在父亲再一次说出伤人的话后,刘强强情绪崩溃,打开紧锁已久的房门,和父亲进行了一轮激烈的争执。

  “其实,我不打游戏,也不爱在网络上与人聊天,只是没日没夜地看网络视频,玩多了也会觉得无聊。可是一想到走出房间就要见到父亲那种模样,就心生胆怯。”刘强强表示,在学校有的同学不理解自己,总感觉有不怀好意的目光,而大人的否定更是让他陷入自我怀疑。玩手机只是他逃避的一种方式,也是宣泄情绪的一个渠道。

  “有时候,我对父亲几乎不敢抱什么奢望。他经常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面对我,而且自以为是,却很少问过我‘过得开不开心’‘需要什么帮助’。”说起这些,刘强强脸上写满失落。如今,他正在接受心理疏导,期待早日走出困境。

  亲人理解是最好的“解药”

  和刘强强一样,15岁的初三学生许小明(化名)也沉迷网络无法自拔。据许小明的父母描述,他自小成绩优异,是老师们的重点关注对象,父母也对他抱有极大的期望,上了初中之后,更是被学校划定在重点高中指标之内。可在升入初三的上学期,性格外向的他突然变得寡言少语、独来独往,各科测试成绩逐步下滑。更让他的父母着急的是,每到放假在家时,许小明就捧着手机玩游戏、看小说。

  看到许小明的性格和行为习惯发生巨变,他的父母开始着急起来。“本来成绩就下降了,还整天玩手机,为了让孩子回到正轨,我们采取了很多办法,没收手机、断网、请求老师和同学劝告等等,没想到非但不能治好他的毛病,还引发他更多叛逆行为。每次不给他手机,脾气就会变得十分暴躁,甚至说‘不给玩手机就跳楼’。”许小明的母亲忧心忡忡地说,孩子这样的现象在一段时间内愈演愈烈,不仅不肯去上学,还整日把自己锁在房间里玩手机。

  在父母多次近乎哀求的劝说下,许小明最终答应到市公共卫生医院就诊。在医生的引导下,许小明慢慢敞开心扉:“初二的时候,我感觉学习压力逐渐变大,老师、父母的期望更是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清晰地记得,在一次测验中,我的考试成绩比平时少了10分,从那时候开始,我开始否定自己,‘我不是读书的料’‘我让老师和父母失望了’等想法时刻侵占着我的大脑,这导致我听课、做作业时不能集中注意力,不会的知识点越来越多。但是,碍于身上的‘学霸光环’,我不敢向老师或同学请教,只能每天晚上躲在被子里面哭泣。”

  许小明说,他一度感觉十分迷茫,认为自己是个“废物”。某次机缘巧合下,他接触到了手机游戏,慢慢地沉迷其中,觉得只有在玩游戏的时候,才能摆脱现实生活的烦恼,获得短暂的快乐。“父母不理解我,每次看到我玩手机就会火冒三丈。我尝试和他们沟通,其实我并不是喜欢玩手机,只是在玩手机的时候会相对放松一些,不用去想学习的事情,他们却认为这是我想太多或手机游戏玩太多导致的结果。”

  即使对父母有许多不满,许小明还是承认,在他心中,父母是永远的“避风港”,他不想辜负父母的期望。一直以来,他都把考上好的高中作为目标,并期望将来能考取一个理想的大学。“如今我真的不知所措,整天感觉疲倦,持续性心情不好,吃东西没有胃口,学习力不从心,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记忆力也远不如前。”许小明说,他目前唯一的想法就是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渐渐从手机游戏里走出来。同时,也希望父母能多倾听一下自己的心声,多给予鼓励和理解。

  青少年成网瘾“重灾区”

  近年来,青少年网瘾问题频发,像刘强强和许小明一样,因沉迷网络而影响正常生活的青少年不在少数。记者从市公共卫生医院获悉,2018年4月到2019年6月,该院心理科门诊的数据统计,游戏障碍门诊量占比从原来的约5%上升到30%。追究网络成瘾的根源,从这段时间237个符合游戏障碍诊断标准的病例分析中发现,首次来该门诊就诊的患者平均年龄在20岁到21岁区间,成瘾平均时长5年多,这表明患者在10—15岁的中小学阶段就开始成瘾,其中约60%的人被诊断为青少年情绪障碍,20%以上被诊断为抑郁症,几乎没有人被诊断为游戏成瘾,或诊断结果与网瘾存在关系。在后续的就诊过程中,80%的患者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10%以上被诊断为人格障碍,还有7%—8%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仅约2%—3%被诊断为网瘾或游戏成瘾。

  那么,究竟何为网瘾?成瘾的诱导因素及判别标准又是什么?“通常来说,青少年的自控能力较差,如果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挫折,很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情绪,甚者一个眼神就能让孩子自我否定,从而降低自我价值感及成就感,这时,网络游戏中的奖赏效应会让青少年沉迷其中,导致出现被动脱离社交、躲避现实生活等问题。”市公共卫生医院临床心理科负责人刘忠发说。

  在公认的诊断标准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和ICD-11中,都列出了区分病理性游戏行为的两条核心特征:一是游戏成瘾者不仅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玩游戏,更重要的是,他们忽略了现实生活,无法再承担以往的社会角色,也不再参与社会生活;二是他们丧失了对自我行为的控制,让游戏完全支配了生活。

  治疗网瘾是一段艰苦而漫长的过程。在市公共卫生医院精神二科主治医师侯华成的临床经历中,刚入院时严重的网瘾患者发生摇门、敲门、哭泣、大喊大叫、情绪失控等狂躁症症状屡见不鲜,“病房大乱斗”的戏码随处可见。“所有能够满足人类追求的物质和行为都具有成瘾性,故网瘾如毒瘾,一般情况下网瘾患者都受到情绪的控制,容易产生兴奋,并很难从狂躁状态中脱离出来,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幻觉和妄想。”侯华成告诉记者,沉迷网络的人会逐渐走向失控,当父母发现无法管控青少年时,就说明该网瘾患者已达到入院标准。

  “通过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经颅磁治疗等方法,调节患者的情绪及帮助患者改善睡眠,通常治疗一个月后,患者情况能得到一定程度改善。有些患者在恢复后,回想起来总觉得这段治疗网瘾的记忆被删除了,复诊时更是直言‘不敢想象自己当初是这样的’。”侯华成表示,虽然已有治疗网瘾的方法,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针对网络成瘾暂无药物治疗方法,心理治疗的效果也不甚理想,治疗网瘾还是要从根子上解决问题。

  多方联合发力 共治网络成瘾

  2020年疫情来袭,让市公共卫生医院心理科医师项小香始料未及的是,为应对本次疫情,采取居家隔离、延迟开学、上网课等措施,网瘾发生率比以往增加一倍以上,“抗疫”和“防瘾患”的号角同时吹响。“一次长假的放纵,足以将网瘾程度提高一个等级,故家长要注意学生在疫情期间‘为网所困’。”项小香提醒,青少年网络成瘾不单是行为问题,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的发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动发力。

  记者走访获悉,阳江不少学校建有心理咨询室,配备了心理咨询老师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少心理老师表示,如今“家校合作”是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键。

  “六年级到初三是青少年患上网瘾的高发期,很多学生接触游戏是因为看到身边的人在玩,出于从众心理,他们也会跟上‘大部队’一起组队‘开黑’,尤其在疫情期间,一些学生在家感觉没有事情可做,容易迷上网络游戏。”市博雅实验学校政教处副主任陈慧云认为,疫情期间网瘾少年成为“重灾区”,主要原因是家长监管不到位,有些家长可能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去管,也有一些家长缺乏重视,习惯了把问题抛给学校。实际上,帮助青少年杜绝网瘾不只是学校单方面的付出,反而家庭占据主体地位。该校经常通过召开家长会、家委会讨论等方式强调电子产品的使用和管控问题,并有针对性地给家长提供有效建议。

  青少年网瘾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的思考和讨论。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多数青少年染上网瘾或多或少都与家庭状况有关,而多位专家同样认为,青少年的网络成瘾问题是整个家庭功能不良的表现。

  “网瘾是心理健康问题,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背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家庭教育的失败,很多父母因教育方法存在问题,导致孩子成为网瘾患者。因此,家庭干预需要走在最前面。”刘忠发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父母需要明白手机并不是洪水猛兽,青少年时期正处于探索阶段,玩手机多是出于好奇,而在信息时代下,青少年看手机是一种正常现象,父母应该正确引导孩子如何去使用手机,并通过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来转移孩子对上网的注意力,而不是完全杜绝孩子玩手机。其次,一些家长只会一味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问题,使得不少青少年把网络当作发泄情绪的场所,因此,家长应该对孩子加强教育和关心。再者,家长应该给孩子树立榜样,以身作则,做到不被网络俘获,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阳江三中心理老师苏恭华说,老师和家长要清楚孩子喜欢玩手机的原因,“一刀切”的做法并不可取。帮助孩子走出网络世界,重点在于父母需做好陪伴及指导,增强孩子与现实世界连接的存在感,并让孩子明白,(游戏)网络不应该是一个人逃避现实的幻觉。


相关文件:


文档附件: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网站地图 | 隐私申明 |

主办单位: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阳江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17000019 备案序号:粤ICP备16010311号-3

网站报障:0662-3367662   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